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40例合并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窦患者(房速、房扑、房颤)分别行右心耳、右心房间隔十部(Koch三角),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左房)双房AAI或DDD起搏,三组分别为20、12、8例,所使用的起搏器为Medtronic、Vitatron、Biotronic公司生产。起搏器植入后随访跟踪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术前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2)右心室VVI起搏组、右心耳起搏组、Koch三角起搏组、双心房同步起搏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年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8%、56%、25%、23%;(3)各组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无电极脱位情况发生;(4)提高心房起搏频率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结论双心房同步起搏、右心房房间隔下部Koch三角起搏,因为能减少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有防治心房纤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以控制房颤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双心房同步起搏对消除房间传导阻滞,防治房颤和房扑比单纯心房起搏有明显的益处[1],但长期疗效还不清楚。我们对双心房同步起搏预防房颤进行追踪随访。评价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病例选择 来我院就诊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  相似文献   

3.
杨婧  崔炜  刘凡  谷国强  鲁静朝  郑红梅  张光明 《临床荟萃》2011,26(23):2082-2083
传统的心房起搏电极置于右心耳,电极很容易达到该部位且获得长期稳定的固定。但是单纯右心耳起搏不能改善心房内、心房间电的同步性,容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学者们对双心房同步起搏、右心房双部位同步起搏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5.
崔俊玉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5):333-335,F003
3 2 双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活动涉及心房与心室两个心腔 ,需在心房和心室内各放一电极导线。心房电极导线常用J型电极置于右心耳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心房的任何部位 ,还可用冠状窦电极置于冠状窦内。心室电极常经静脉置于右室尖部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或其他部位 ,还可经冠状窦将电极置于左室后侧壁的静脉内 ,需开胸置于心室外膜者已极少。常用的双腔起搏器包括VAT、VDD、DOO、DVI、DDI、DDD等几种 ,它们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3 2 1 心房同步型心室起搏器 (VAT) VAT相当于VAT +VOO的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进行慢性心功能衰竭的再同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AHA)标准选择1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行再同步治疗,应用Medtrorile 5076心内膜起搏电极,通过心导管将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宣流出道。通过微创手术经胸路径将Metronic 6945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左室侧后壁,电极经皮下隧道连至脉冲发生器。结果:三腔起搏电极均放置顺利。术后左心室同步性较前改善,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心导管径路左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失败的患者,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是此类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一种有效、可行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电极导线的植入在患儿右室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2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采用Medtronic起搏器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等护理.结果 主动电极导线成功植入右室间隔18例;另2例电极定位间隔部失败,改行常规心尖部起博.6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双腔起搏方式(DDD)较单腔起搏的优势巳被大家认同,并在临床中广泛采用.我们对在我院安植双腔起搏器术中阵发性房颤发作12例,采用直接植入心房电极的方法,与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13例,在可行性及安全性方面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为11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导线VDD,并随访观察。结果:术中心房感知电极位于心房中、上部的A波振幅高于位于下部者,深吸气、深呼气、咳嗽对A波振幅略有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心房感知电极的阀值稳定,无显著性变化。房室同步起搏率9例为100%,1例为80%,1例为70%。无发生肌电干扰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具有简便、心房感知功能稳定、房室同步起搏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观察起搏器各项参数的优化对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2004-05~2005-03收治的18例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均植入M edtron ic SD 303双腔起搏器,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2次,通过起搏器参数的优化观察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以及模式转换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8例房颤消失,10例仍有阵发性房颤,房颤负荷(43.2±17.5)m in,模式转换次数(212±26)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为(73.3±13.7)%、(84.3±15.2)%,改变起搏器参数(降低最低起搏频率,延长起搏及感知的房室传导时间,缩短PVARP)后3个月(术后6个月)。房颤负荷明显减低至(13.6±11.2)m in,模式转换次数降至(94±17)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降低为(31.8±16.3)%、(47.2±15.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可抑制房颤的发生,但过多的心房及心室起搏可诱发房颤,通过优化起搏器参数减少起搏比例可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