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应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 本文旨在探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与HLA-A2、病毒载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与HLA—A2、病毒载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抗HBV疗效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至少12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定HBVD—NA、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抗HBV效果分组比较。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后3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P〈0.01);完全应答组、不完全应答组、无应答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降低作用且与抗HBV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α-干扰素,疗程为12个月,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治疗。观察不同疗程时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HBV DNA转阴率66.67%(21/30)、HBeAg转阴率36.67%(11/30),总有效率70.00%(21/30);治疗12个月后HBV DNA转阴率90.00%(27/30)、HBeAg转阴率53.33%(16/30),总有效率93.33%(28/30)。结论:采用α-干扰素长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肝纤方配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肝纤方配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的疗效。方法 :采用肝纤方 (制大黄、鳖甲、首乌、赤芍等 )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 31例 ,并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 37例随机对照观察 1年。结果 :肝纤方配合拉米夫定治疗组总有效率 (完全应答 +部分应答 )达 90 .3% ,与对照组 70 .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且无一例乙肝病毒基因型变异 (YMDD)阳性发生 ,而对照组出现阳性 5例 (占 16 .7% ) ;其他客观指标治疗组也略优于对照组。结论 :肝纤方弥补了拉米夫定的不足 ,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IL-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1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3、26、39、52周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则低于对照组。结论拉来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乙型肝炎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逐渐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逐渐降低,提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但抑制病毒繁殖,而且长时间治疗可增强Th1类细胞优势应答,抑制Th2类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80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 DNA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拉米夫定组,联合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口服100 mg/d和干扰素α-2 b 5 MU/qod肌肉注射,拉米夫定组为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HBV - DNA转阴率类似,但是HBeAg阴转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联合组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干扰素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干扰素α-1b治疗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MU/次,肌注,疗程24周。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清HBV DNA和PBMV HBV DNA含量、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指标,观察其水平变化和应答率情况。结果:单用IFN-α-1b治疗50例HBeAg( )的慢性乙肝患者,经过半年疗程之后,其生化应答率达到42%,血清免疫学应签率达到48%(部分应答3%,完全应答10%),病毒学应答率达到40%(部分应答28%,完全应答12%);生化学、血清免疫学和病毒学的持续应答率也分别达到50%、44%和34%。结论:IFN-α-1b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PBMC内的HBV DNA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尚需通过联合用药以提高其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DNA测序法为标准,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YMDD基因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68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后其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并随机选取10例(5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提示YMDD变异;5例提示未变异)慢性乙肝患者做DNA测序,分析二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前HBVDNA的载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后YMDD的变异率为14.7%(10/68);YMDD变异型组HBV DNA无l例阴转,YMDD野生型组HBV DNA阴转率为79.3%(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测序法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完全相符,总符合率为100.0%。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40例应用拉米夫定与Ara-AMP联合治疗作为联合组,Ara-AMP治疗8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另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拉米夫定作为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结果:治疗后1、3、6、12个月时两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醇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转阴率在联合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5%、65.5%、68.7%、77.0%和5.6%、15.8%、26.5%、35.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及定量下降的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以g转阴及HBV DNA转阴方面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组,n=60)和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组,n=65)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并于治疗12个月后检测耐药率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拉米夫定组在治疗6、12个月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P0.05),但生化学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期间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耐药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以rt108M、rt236T为主。结论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HBV的抑制作用优于C基因型HBV;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肝型炎治疗过程中要重视HBV耐药性发生,加强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武  吴福全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1428-1429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和苦参碱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 12 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4组 ,I组 3 0例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Ⅱ组 3 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Ⅲ组 3 0例单用苦参碱治疗。Ⅳ组 3 0例为对照组。疗程 12周。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肝功能、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结果 :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 (P <0 0 5 )及苦参碱治疗组和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拉米夫定和苦参碱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疗效及对HBV DNA的影响.方法:将164例慢乙肝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2例,2组均予拉米夫定10 mg每日早晨空腹顿服,治疗组加用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2 mg肌内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1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组患者的ALT水平及HBeAg、HBV DNA.2组各有40例患者具有肝穿刺指征,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比16%,90%与71%,均为P<0.01);2组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3%和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组织纤维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为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能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的远期疗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病毒学应答疗效。方法选择经拉米夫定治疗12周内HBV-DNA值下降≤2 Log10拷贝/ml或每月HBV-DNA值下降≤1 Log10拷贝/ml连续两月的HBeAg阳性CHB患者15例,均检测病毒耐药变异并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天)联合治疗。分别观察联合治疗12、24及48周的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发生病毒变异,变异发生率73.33%,耐药变异位点以rt M204V/I多见。在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24及48周时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66.7%及86.7%,在12、4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24周及48周时HBe Ag阴转率分别为13.3%(2/15)及33.3%(5/15)。结论早期筛选出拉米夫定耐药株并联合阿德福韦酯是对拉米夫定应答不佳CHB患者有效的干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根法 《临床医学》2010,30(12):24-25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 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同时予以α1b-干扰素5 MU/d,肌肉注射,2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为1年;对照组20例,单用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为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HBV YMDD变异率分别为10.0%和30.0%(P0.05),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0%和35.0%(P0.05)。治疗组YMDD变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能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但可降低YMDD变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替诺福韦(TDF)与ETV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拉米夫定(LMD)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并对主要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拉米夫定耐药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ETV联合ADV组51例,ETV联合TDF组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清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QR)、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数、乙肝病毒(HBV)的DNA水平、HBV的ADV耐药突变数、rtA181V/T变异、rtA181V/T+rtN236T变异、HBV的ETV耐药突变数、rtS202G变异、rtT184I/L/S变异、rtM250V/L变异及HBV的LAM、ADV及ETV耐药突变数、3~12个月患者HBV的DNA减少量及病毒学反应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TV联合TDF组患者9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14±1.58)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31±1.84)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28±1.62)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85±1.73)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病毒学反应正常数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患者HBV的ADV耐药突变及rtA181V/T变异均低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TV联合TDF患者HBV的ETV耐药突变及rtS202G变异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男性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高于女性(P0.05);男性患者6个月及9个月病毒学反应高于女性(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BV的DNA水平(OR=0.26,95%CI:0.03~0.64,P=0.015)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联合TDF治疗(OR=98.54,95%CI:75.77~323.55,P=0.001)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方面,TDF较ADV具有更强的抑制病毒活性。在对LAM和ADV应答下降的HBV感染者,TDF可能是高度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唐公恩 《临床荟萃》2010,25(15):1314-13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综合护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2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对照A组23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对照B组23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都观察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以及变化.结果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1.8%、47.8%和43.5%,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组及B组(P<0.05);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为(6.8±1.4)分、(7.2±61.5)分和(7.4±1.9)分,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优于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并可起互补作用,患者能长期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ADV10 mg/d联合LAM 100 mg/d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ADV 10 mg/d口服,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以及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7.09%、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为(6.8±1.4)分、(7.5±1.6)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优于单独使用ADV治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患者能长期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拉米夫定组)20例,给予拉米夫定,共48周;B组(拉米夫定 乙肝疫苗组)20例,给予拉米夫定48周后(剂量、用法同A组),每个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次,共4次;C组(一般治疗组)38例,仅作一般护肝治疗,疗程同上。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M(ELISA法)、HBV DNA(斑点杂交法)检测。治疗3、6、12、16、18月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及副作用观察。均随访至治疗开始后18个月。【结果】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 乙肝疫苗联合组患者HBV DNA普遍转阴,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组HBeAg阴转率和HBeAb阳转率明显提高。【结论】拉米夫定能显著抑制儿童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体内的HBV DNA,联合乙肝疫苗可诱导HBeAg/HbeAb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大剂量胸腺肽和赛若金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并与单纯应用赛若金30例比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完全应答等指标变化.结果 胸腺肽和赛若金联合应用,各种指标有效率均高于单纯用赛若金治疗组,有较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腺肽和赛若金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完全应答等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