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及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后对药物依从的影响,探讨药物依从性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50例复发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80例,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70例,收集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于基线及随访治疗3个月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用药态度量表(DAI)、自知力问卷(SAI)分别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服药态度及自知力。随访1年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周定义为药物依从。结果: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χ~2=20.56,P0.001);在随访治疗3个月时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患者DAI、SAI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规药物治疗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25,P=0.19)及随访治疗3个月后DTI评分(β=0.302,P=0.4)相关联,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64,P=0.027)相关联,与随访3个月时PSP冲动攻击行为得分(β=-1.031,P=0.027)相关联。结论: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性更佳,良好的自知力及治疗早期较好的服药态度是常规药物治疗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住院时良好的自知力、治疗早期较少的冲动攻击行为是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个体服务计划(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个乡镇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并分别实施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或现行的社区管理模式6个月。患者入组时、入组后3及6个月给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定;比较1年后两组的复发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ITAQ总分、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及6个月时两组ITAQ总分较基线显著提高(P均0.01);且研究组ITAQ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24.53%)显著低于对照组(43.14%)(P0.05)。结论: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改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集体心理干预时慢性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影响,寻找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好方法.方法 将80例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给予集体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自制的依从性评估表,于入组前、结束时分别对每位患者各评定1次,共12周.结果 治疗结束时,干预组成员在自知力和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集体心理治疗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改善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虹口区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入组的234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者为2159例(占92.2%),服药依从性差者为183例(占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形式缓慢(OR=2.230,95%CI:1.374~3.619,P=0.001)、自知力不全(OR=6.027,95%CI:1.769~20.533,P=0.004)或缺失(OR=9.306,95%CI:2.146~40.360,P=0.003)、病情严重程度评分 10分(OR=3.229,95%CI:1.765~5.910,P0.001)、就诊方式为未门诊(OR=15.413,95%CI:5.912~40.180,P0.001)、不定期复诊(OR=19.838,95%CI:11.914~33.032,P0.001)、监护情况差(OR=2.156,95%CI:1.402~3.318,P0.001)、近期有心理生活应激事件(OR=9.112,95%CI:2.854~29.085,P0.001)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不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起病形式、自知力、病情严重程度、就诊方式、复诊及时性、监护情况和近期心理生活应激事件,需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免费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 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给予利培酮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社区定期免费给药及健康教育,对照组不给予社区免费给药及健康教育.两组于入组时、入组后6个月和12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  相似文献   

6.
目标:评估自我管理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总共招募了20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病程17.4年),并随机分为自我管理干预组(n=103)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98)。自我管理训练包括每周一次小组会议,为期6个月,讨论和模拟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然后进行24个月的每月小组助推会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回顾患者的自我管理清单。两名对分组单盲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参与者基线和登记后6个月、30个月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总共有194人(干预组99人和对照组95人)完成2.5年的随访。使用末次观察结转法的意向性治疗分析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在两个随访时间点的BPRS,SDSS和MRSS平均分较低。在入组后6个月到30个月的治疗维持阶段,干预组的评分持续改善。结论:自我管理训练是一种能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有效的方法。在6个月的每周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后,每月的助推会议检查患者记录中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事件的日常清单,足以维持培训的有效性。将来研究应注意该方法的长期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7.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入组前后实施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以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结果:治疗12个月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QOLI-74心理健康因子评分和社会功能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8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均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NOSIE、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可增加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对在专科医院就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案组,46例)实施18个月个体化康复方案(规范化治疗、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6、12、18个月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结果与在社区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组,48例)比较。结果:两组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与异常行为评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S总分、依赖性、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分具有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或P0.01)。两组ITAQ中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具有交互作用(P均0.05)。两组ADL评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干预18个月时两组服药时间和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个案管理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自知力、治疗态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87例免费服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程,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知力,服药依从性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的评定与分析。结果:服药依从者70.7%;病程>5年者依从性比≤5年者差;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组(包括氯氮平);自知力障碍重者依从性差;BPRS总分其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SDSS及TESS(严重度)评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结论:提示患者文化程度高、社会支持系统好、药物不良反应小、有自知力者服药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认知矫正治疗(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损。但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验证。目的 探讨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行认知矫正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工娱治疗,两组在治疗频度和治疗持续时间一致,均为每周5次,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末分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认知功能,采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Skills of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SSSI)评估社会功能以及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评估自知力。结果 研究过程中有4例患者脱落,干预组60例、对照组62例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WCST测评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干预组的WCST各指标的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两组在3个月治疗后的SSSI总分均显著改善,但改善程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ITAQ总分也均有提高,但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期3个月的认知矫正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自知力比常规的工娱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治疗,而对照组仅限于一般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拟服药依从性调查表,于治疗前、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及1年分别各评定1次. 结果:两组BPRS、ITAQ、服药依从性和再次住院次数差异有显著性,均以干预组显著较好. 结论:认知治疗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训练。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ITAQ与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TAQ与SD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以上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以上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自知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知力评定量表(SAI)、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68例患者分别在基线、研究12周和24周时进行自知力和社会功能的评估,并分析比较SAI与PSP在不同时点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基线~12周,PSP变化值与SAI总分、依从性、疾病意识、症状标识变化明显正相关(r=0.359,r=0.186,r=0.357,r=0.214;P均0.001);SAI总分变化值对PSP变化值有影响(β=0.359,P=0.000)。12~24周,PSP变化值与自知力总分、依从性、疾病意识、症状标识变化明显正相关(r=0.232,r=0.129,r=0.224,r=0.174;P均0.05);PSP变化值受SAI总分变化值的影响(β=0.232,P=0.00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可促进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观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内观疗法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内观疗法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内观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及治疗1年时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进行评定,并比较其服药依从性。观察1年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及1年时内观疗法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1年内复发率内观疗法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观疗法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早期即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病人在一般项目、服药依从性、自知力恢复及BPRS评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早期心理干预能尽早地改善病人的睡眠、饮食、服药依从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促进病人自知力的早期恢复。结论早期心理治疗能加快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50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服药无缝连接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管理。分别在基线、干预后6个月和干预后1年行患者社会功能缺陷(SDSS)及生活质量(QOL-BRIEF)评估。结果基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7.1±2.9vs 6.9±2.3);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1±2.4 vs 6.3±2.3,t=2.66,P=0.009);干预后1年实验组SDSS评分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4.4±2.0 vs 6.0±2.4,t=3.50、P=0.001);干预后1年研究组WHOQOLBRIEF量表在躯体功能维度(13.8±1.6)、心理功能维度(15.0±2.4)、社会关系维度(15.1±2.4)及环境维度(14.9±2.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1.7±1.3、12.6±1.2、12.5±2.1、12.16±1.55,P0.001)。结论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和服药态度量表(DAI)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对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对依从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12个月时,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婚姻与依从性有关(P0.05或P0.01)。治疗6个月时,DAI总分较基线时升高(P0.01),治疗12个月,DAI总分较治疗6个月时下降(P0.01)。结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好、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较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依从性较好;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社区日间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康复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入选样本84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干预组接受支持性心理干预和社区日间康复干预6个月,对照组按社区常规随访6月。12个月末采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量表(MRSS)、自知力与态度问卷调查(ITAQ)、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评估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入组时PANSS、MRSS以及IT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PANSS总分及阴性量表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RSS总分及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较对照组下降,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症状行为因子分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社区日间康复能更好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自知力,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对促进其康复水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的精神分裂症治疗常常只是部分有效。目的:评估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使用辅助性内观疗法可能带来的益处,该疗法是一种源于日本、基于内省的认知方法。方法:在急性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235例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12)或干预组(n=123)。前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住院康复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辅助性内观疗法,每天2小时,每周5天,为期4周。对所有患者在出院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在基线、干预1个月后以及随访12个月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以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评估者使用盲法,隐瞒患者的分组情况。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只有13例(10.6%)复发,但是对照组有23例(20.5%)复发(X2=4.50,p=0.034)。使用修正的意向治疗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内观疗法组的PANSS、PSP和ITAQ总分均在12个月的随访中比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改善。尽管两组之间药物剂量(氯丙嗪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入组到随访终点,干预组的平均剂量显著减少而对照组的减少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结论:本研究有力支持了内观疗法作为辅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有效的。相比于常规治疗,辅以内观疗法可以维持急性治疗期间所取得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的疗效、提高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社会功能,并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减少复发。这值得我们在更大、更多样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中进一步研究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