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ST-7型,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新发现的ST一9804型。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型,无同源性。MLST分型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膜炎奈瑟菌(Nm)是导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体之一,对健康人群咽部分离到的Nm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了解Nm菌群的特点,同时与流脑病例分离到的Nm进行比较,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对流脑的传播做出推测,有利于流脑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湖南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生物学特征、药物敏感性以及PFGE分型特征。 方法 29株B群流脑菌株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结果 29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对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利福平、氯霉素和阿奇霉素全部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为75.86%和86.21%, 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34.48%、41.38%和96.55%;29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共分为22个带型,不同地区间分离株可见带型一致的情况。 结论 B群脑膜炎奈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它血清群基本一致,PFGE分子分型呈现高度多态性,健康人群携带者的带型与病人的带型呈现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应持续开展监测,密切关注菌株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Nm)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对2005-2015年海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CM)病人、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样本中分离到的16株Nm和1份脑脊液样本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 17份样本共分为11种不同的Nm ST型别,分属于ST-4821、ST-11、ST-5、ST-175、ST-364克隆群和5个无序列群分类(UA),其中前3个克隆群为高致病性克隆群,分别占29.41%(5株)、17.65%(3株)、5.88%(1株)。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3200型。ST-4821型来自3例C群ECM病例和1株不可分群密切接触者。ST-3200型来自2005年的C群健康带菌者。ST-11、ST-5克隆群分别只有W135群的ST-11型和不可分群的ST-7型,均来自健康带菌者。B群5株有5种ST,其中ST-11127型和ST-11134型为新发现的ST,2015年海口市首例B群病人是ST-7962型,与2010年分离自儋州市ECM密切接触者的B群ST-11127型同源,均为UA,其他不同基因群序列型相互间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海南省Nm分子型别具有基因多样性,Nm C群ST-4821型是优势序列群。健康人群中携带有高致病性克隆群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本省分离到的新发X群和Y群脑膜炎奈瑟菌病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从病人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经生化鉴定后,进行血清学分群、药敏试验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结果 新发的X群、Y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与B群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具有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更高的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X菌株为ST-5克隆群,两株Y群菌株为ST-23克隆群。结论 X群有可能是从A群菌株荚膜转换而来,Y群菌株与国际高致病流行ST克隆群一致,二者均有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并引起暴发疫情,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田晓辉  夏昕  王敏  戴德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11-1313,1295
目的了解张家界市首例C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11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通过生化、血清学和PCR实验共鉴定到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部分耐药,PFGE结果显示11株菌株共分为两个带型,其中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C群和W135群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引起疾病,分离的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仍较敏感,但要注意耐药趋势,造成该病例死亡的病原菌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与其密接同学中分离到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克隆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了解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健康人群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的5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使用限制性内切酶NheI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电泳结果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5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33种PFGE型,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中健康带菌者的45株菌分为24个型,带型分布在年份和地区上没有关联,但局部地区的菌株呈现出PFGE型别一致的特征;10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分离的菌株分为9个型,无优势型别.[结论]四川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但在局部地区菜一时间段存在优势的PFGE型别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在肠炎沙门菌菌株间分型的分辨率。方法 分别建立肠炎沙门菌的6个管家基因thrA、pure、sucA、aroC、hemD、dnaN和一个特异性的DNA标记Sdf Ⅰ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及以寡切点的XbaⅠ、SpeⅠ作为限制性内切酶的PFGE方法,并应用上述方法对食品中的分离株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分辨率。结果 PFGE可以将50株肠炎沙门菌分为11个型。并且通过双酶系统的双重PFGE分型,还可以将PFGE型别再精细划分为亚型;MLST则揭示了在同一血清型内部,各菌株之间的管家基因碱基序列高度保守,而在沙门菌不同血清型的核苷酸序列之间,则分别存在不同数量的碱基差异。即MLST方法只能用于血清型之间,不能在血清型内部进行分型研究。结论 与MLST比较,PFGE方法在肠炎沙门菌的分型方面显示了比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2005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进行病原学监测.方法对临床流脑病例的血液、脑脊液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对鉴定阳性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析.结果在7份血液和5份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的核酸片段.共分离到105株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菌株的群内菌株PFGE图谱无差异条带.MLST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A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序列类型主要是ST7,而C群主要是ST4821.结论北京地区目前流脑病例主要由序列类型为ST7的A群和ST4821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近年来在广东省发病维持在低水平,但流行菌群有不断变迁趋势,B、C群菌株已成为主要致病菌群之一.本研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2003-2011年广东省保存的35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株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22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自2006年以来多次出现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健康人群B群菌株的带菌率也很高,占96.56%[1].本研究对湖北省2006-2010年流脑病例和健康人群分离的22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广东省健康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我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流脑监测工作。选择广州市番禺区、茂名化州市、韶关乐昌市、东莞市及汕头市潮阳区作为流脑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广东省流脑监测方案要求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广东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78.9%(675/856),C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3.7%(203/856);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65%(7/1077)。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结论:广东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Nm的带菌率也很低,提示大部分人对A群流脑有免疫作用。但我省健康人群C群IgG抗体水平较低,一旦有传染源传人,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健康人群Y群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预测流脑疫情。方法2008年9-10月,在合肥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健康人群1184人,并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Y群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结果调查1184人中,Y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61.8%,几何平均浓度(GMC)为2.33μg/mL;W135群流脑抗体GMC为1.32μg/mL,阳性率为20.9%;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农村和城市、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脑Y群和W135群抗体水平总体不高,有计划地在人群中接种含有W135群和Y群的流脑疫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对2005-2008年江西省流脑暴发、常规监测中分离的7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测序(MLST)分析,描述江西省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菌型分布和变迁,从分子水平了解其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认流脑死亡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实验室鉴定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PCR分群和多位点序列分析实验,对密切接触者分离菌进行氧化酶实验、血清学分群鉴定、糖源利用实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实验。结果:疑似病例标本PCR结果为脑膜炎奈瑟氏菌A群阳性,6株密接分离菌的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血清学分群鉴定结果均为A群,糖源利用试验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阳性、乳糖和蔗糖阴性。PFGE结果表明:这6株菌来源于同一克隆,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为ST7。结论:引起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病原菌类型为ST7的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