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1年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比较整改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及Ⅰ类切口感染率变化。方法查阅2011年1-10月所有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对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品种、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2 893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明显下降,由整改前93.8%降至整改后22.3%(P<0.01);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有所延长,由整改前(32.4±0.9)h延至整改后(45.5±2.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以青霉素类和二代头孢菌素类为主;整改后术后感染率未增加,整改前0.7%,整改后0.1%(P<0.01)。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后,肿瘤患者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时间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探索可行的管理方法。方法对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项整治前后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其中2014年专项整治后,作为干预组,上一年度即2013年作为非干预组。结果经过专项整治,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整治前的26.9%降至整治后的16.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Ⅰ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整治前后均为1.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对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1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例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方法选择整治前的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整治前225例和整治后的2014年1-6月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419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68.89%,整治后下降为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治前、后全部手术病例均为单用抗菌药物,无联合用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整治前、后分别为69.68%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感染率整治前、后分别为0.44%和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专项整治,对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有一定提升作用,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出院病历抽查点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用药时机、用药疗程、预防及治疗用药的合理性等进行分析,比较第一季度(整治活动前)和第四季度(整治活动后)的情况差异。结果专项整治活动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由100.00%降至43.24%;Ⅰ、Ⅱ类切口手术24h内停药比例明显增加,由0.79%上升至37.93%,疗程>3d的比例明显下降,由77.78%降至21.84%;预防用药合理和基本合理比例明显升高,由3.17%上升至50.57%,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四季度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能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3年以来西安市二级以上医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成效,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安市2011-2013年8所三级医院及6所二级医院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分析、总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从87.10%及95.54%下降至39.25%及39.66%;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分别涉及11类46种及12类60种;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从31.04%及42.60%上升至69.91%及79.47%;初次给药率在术前30min~2h内的分别从69.96%及62.97%上升至98.09%及87.49%;给药疗程24h的比例分别由10.52%及12.73%上升至33.01%及40.77%。结论整治活动3年西安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某院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成效。方法于2006年3月(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及2009年4月(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2次对该院普通外科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06年3月的91.16%下降至2009年4月的82.39%(x~2=5.24,P0.05);用药合理率从35.07%升高至57.93%(x~2=14_61,P0.05)。主要不合理方面为选药品种错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经加强管理后,均有所改善。结论该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加强监管可以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干预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方法抽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干预前的2012年1月-2015年8月、干预后的2015年9月-2017年3月行妇产科3种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各180例,调查研究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疗程、联合用药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干预后,妇产科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较为合理,大多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钠的使用率从3.33%下降至0.00%,头孢曲松钠的使用率从9.44%下降至0.00%;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 h内病例比例由33.33%上升至77.22%,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 h内病例比例由49.44%下降至13.33%;与干预前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干预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限制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减少了该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并未增加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8 347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合理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36%降至23.9%,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时间合理率由7.9%升至43.12%,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升至94.42%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及等级医院评审的药学干预后乳腺、甲状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12月和2013年7-12月3种手术Ⅰ类切口病历各10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选用药物品种、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及伤口愈合等进行对比。结果 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9.3%降至干预后12.0%,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98.0%、100.0%、100.0%,降至干预后的16.0%、11.0%、9.0%;合理应用率高达91.0%;整改后的300例患者无切口感染,并且切口甲级愈合占98.3%;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品种,由2010年的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62.3%改进为2013年的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88.9%,并且杜绝了无依据的更换药品。结论药学干预与行政干预显著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某综合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成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2010年12月30日(干预前)及2011年12月14日(干预后)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及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8.4%降至38.3%(x2 =12.07,P<0.005);预防使用比例由39.4%降至28.9%(x2=6.04,P<0.025);联合用药比例由37.5%降至27.2%(x2=6.01,P<0.025);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由36.3%上升52.7%(x2=8.93,P<0.005);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由98.8%降至90.4%(x2=11.8,P<0.005),其中Ⅰ类切口的预防使用率由99.0%降至85.7%(x2=12,P<0.005);术前30 min开始用药比例由72.0%上升至83.9%(x2=6.66,P<0.01);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由32.6%降至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多部门联动监管,可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06年1月—2011年1月)与整治后(2012年1月—2017年1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各100份,从有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品种选择等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对照组和干预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预防使用率降至18.00%,品种选择不合格率0.00%、用药指征不合格率16.67%、给药时机不合格率5.56%、疗程不合格率27.78%,各项指标较非干预组明显下降(P < 0.05);用法用量不合格率16.67%(P>0.05)。结论:采取干预措施后,该院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干预措施有效,但不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仍偶有发生,需进一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 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 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瞻性干预措施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抽取骨科2013年2季度(干预前组)和2013年3季度(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评价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同干预前比较,各项用药合理率显著提高,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从89.2%降到了47.7%),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显著上升(从51.2%上升到了93.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前瞻性用药干预降低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并提高了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为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照"2011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选择性用药指标调研方法设定调研指标,选取2011年第1季度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作为调研基线,采用MTP模式进行干预,每季度统计分析干预后的调研指标,然后再干预再调研,如此进行3个MTP循环。结果经过3轮MTP干预后,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平均用药天数及联合用药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00.00%、(1.65±0.80)d、1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6.32%、(0.26±0.46)d、0.00%,上述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0.5~2 h用药百分率与品种选择合理率经干预后均达到100.00%。结论 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法 选取2011年6-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395份,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上逐项填写内容,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合格率变化趋势.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75.77%,用药时机合格率60.43%,用药时间合格率17.71%;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哌拉西林/舒巴坦;经医院的强化管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越来越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x2=111.32,P<0.01);用药时间合格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x2=77.44,P<0.01).结论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性,经质控管理,用药情况好转,需继续加强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方法,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制定干预方案,对甲状腺瘤、乳腺纤维瘤、腹外疝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的133例为干预组,将干预前一年同期10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正确率由1.85%上升至96.24%;时机正确率由81.48%上升至95.49%;剂量正确率由0上升至98.00%;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由每例平均6.42d下降至2.59d;平均住院费用由3 760.02元/例降至3 208.07元/例;抗菌药物费用由264.54元/例减少至27.11元/例;术后住院时间由8.13d/例减少至6.82d/例;切口甲级愈合率由97.22%上升至99.2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医院感染。结论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能有效规范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