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江津区麻风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评价50余年来麻风病的控制效果,为下一步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江津区1960-2012年的麻风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江津区麻风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患病率从最高0.020%‰降至0.003%‰,目前已达到基本消除麻风病的标准. 结论 江津区麻风病的流行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但患病率与标准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55 a来麻风病的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成果,为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1958-2012年麻风病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8-2012年全州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2059例,治愈1666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0.36%,复发患者中均为单疗复发病例,无联合化疗复发病例,目前尚有现症病人21例,无复发现症病例。患病率由最高1980年的12.93/万降至2012年的0.18/万,平均发现率由最高时段1983-1987年的8.54/10万降至近5年(2008-2012年)的1.10/10万。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流行趋势表现为新发病人年龄上升、型比值增高、≤14岁儿童发病率下降,畸残率下降,符合麻风病防治后期流行特征。[结论]西双版纳州麻风病流行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征,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工作的重点和对策。方法对2008—2012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发现麻风病新病例243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男多于女,主要集中在40~59岁(47.7%),平均延迟期32.72月。病人85.0%为被动发现,流动人口13例(5.3%)。分型:多菌型(MB)135例,少菌型(PB)108例,型比为56%,发生Ⅱ级畸残51例,畸残比为21%。PB新发病例Ⅱ级畸残比高于MB。结论福建省处于麻风低流行区,仍需加强麻风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加强对大众的麻风知识宣传和医务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力度,控制传播,减少畸残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风病流行特征,探索有效防治麻风病措施。[方法]对麻风病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登记麻风病人259例,现症病人8例,患病率0.012/万,近5年平均发现率0.15/10万,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近年来麻风病流行稳定。[结论]随着麻风防治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发现和有效治疗,建瓯市麻风病患病率、发现率稳步下降,控制麻风病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隆林各族自治县2000—2014年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今后麻风病防治措施和策略。方法收集2000—2014年隆林各族自治县麻风病新发现病例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5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2/10万。高发人群为青、壮年,男女性别比为1.7︰1。多菌型(MB)34例,少菌型(PB)23例,平均年龄34岁,年龄≤14周岁的5例,平均延迟2.49年。结论隆林各族自治县麻风病流行态势仍然严峻,应强化麻风病防治科普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断传染是麻风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恩施市1958~1992年麻风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35年来麻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发病与患病水平明显下降,80年代初期由中流行区转入低流行区,达到控制水平,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0.06/10万,平均患病率为0.03%,发病率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但患病率与标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竹山县1955~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麻风病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利用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疫情分布于竹山县17个乡镇,以东南部4个乡镇居多。发病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74岁,以20~39岁发病较多,占42.28%;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73:1;发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83,74%;主要传染来源为家庭内和邻居、亲朋好友,占44.72%;居民的卫生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因素是麻风病流行的原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已有效地控制了麻风病流行。结论麻风病的危害在短期内仍难以消除,应将麻风病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发现能力,同时应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监测一个最长潜伏期(10年),以及时发现、隔离、治疗麻风病人,减少畸残的发生,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1年麻风病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麻风病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累计报告麻风病例32例,平均发病率为3.08/10万;所辖7个县均有病例报告,以25~44岁青壮年农牧民为主;同村及有接触史传染占59.38%,病例发现平均延迟期为17个月。结论西藏林芝地区目前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距消灭麻风目标差距较大,仍需加强各项麻风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福清市麻风病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方法]用全市历年登记的麻风病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年以前福清市属麻风病中流行区,至2000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人1293例,复发49例,治愈1042例,死亡157饲,外迂16例,其他减少118例,现症9例,患病率为0.08/万。随着年代的推移型比上升,儿童和家庭麻风病人减少,符合低流行特点。[结论]福清市麻风病流行持续下降,防治成果显著,但今后还要继续做好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畸残预防工作,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清远市麻风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麻风病预防控制措施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0-2012年清远市新发麻风病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0-2012年清远市共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6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5/10万,年平均患病率为0.15/10万,发现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保持较低水平.病例发现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92.31%).标化平均发现率最高是连南和清新县,均为0.09/10万.26例患者中,男女性别发病无统计学差异;无儿童病例,最小发病年龄为18岁,最大为76岁,平均为52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年龄,年龄组发现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病例早期(≤24个月)年均发现比率为69.23%,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22个月,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16.67%)明显低于延期2年以上的畸残率(25.00%).结论 清远市麻风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处于低流行状态.皮肤科门诊接诊是麻风病发现的主要途径.今后预防控制工作重点要以40岁左右的农村人口为重点人群,加强对该人群麻风病核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筛查工作,加强对皮肤科医生麻风病诊断知识的培训,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时治疗患者,减少传染性,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亳州市属麻风病低流行区,于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现症患者17例,历史累计登记132例,麻风疫情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现将全市2007--2012年的麻风疫情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探讨该疾病在我省的流行趋势、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2年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分析,采用移动平均曲线方法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7-2012年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的发病率为109.46/10万;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1.35∶1;职业以散居儿童、农民、学生为主;移动阈值分析结果提示,2013年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在以往发病的基础上会持续增加,并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结论近年来,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加强腹泻病的日常监测和腹泻病病原检测工作,积极做好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防治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芜湖市麻风病流行规律,更好的指导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收集1957年至2011年7月芜湖市麻风病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1960~1974年,发病率由1960年的2.78/10万,降至1997年的0.05/10万,并一直控制在该水平之下。发现率最高为1972年的3.71/10万,2011年控制在0.5/10万以下。患病率最高为1972年的21.51/10万,2011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结论麻风病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需要被动与主动发现两种方式相结合开展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居民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皮肤科医生、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促进病例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兰溪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兰溪市2004—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兰溪市梅毒年均发病率为38.16/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1.78/10万,女性发病率为36.81/10万。梅毒发病率从2004年的10.99/10万上升到2012年的35.44/10万,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组,占梅毒总例数的42.80%,其中男性发病率30~39岁组最高,为56.04/10万,女性发病率20~29岁组最高,为73.98/10万。病例中农民、工人、其他分别占总数的57.29%、10.60%、11.26%。[结论] 兰溪市梅毒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监测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共同遏制梅毒的快速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兰溪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兰溪市2004—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2年兰溪市梅毒年均发病率为38.16/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1.78/10万,女性发病率为36.81/10万。梅毒发病率从2004年的10.99/10万上升到2012年的35.44/10万,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组,占梅毒总例数的42.80%,其中男性发病率30—39岁组最高,为56.04/10万,女性发病率20—29岁组最高,为73.98/10万。病例中农民、工人、其他分别占总数的57.29%、10.60%、11.26%。[结论]兰溪市梅毒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监测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共同遏制梅毒的快速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2003-2012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猩红热疫情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及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3-2012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7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80/10万,年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02,P<0.01);近10年呈逐年递增态势,流行周期为5年左右,2011年达发病峰值,每年冬季及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3~ 1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2.14%;职业以学生和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8.70%;男性多于女性;外来人口聚集、人口密集的镇、街发病率高.猩红热病原监测A群乙型溶血型链球菌阳性率为5.46%.结论 3~10岁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小学校是猩红热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疫情处理中应加强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及咽峡炎病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吉林省2012-2014年流感的病原学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2014年采集吉林省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等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标本的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流感毒株分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 吉林省2012-2014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样本21 532份,其中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2 420份,检出率11.24%。近几年流行毒株类型有所变化。2012、2014年主要的流行毒株是H3N2型(分别为64.78%、86.40%),2013年主要的流行毒株是H1N1型(60.27%),并且在2013年新出现H7N9型(0.22%),吉林省流感发病人群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与年份、地区、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2013年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低(10.13%),2014年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12.13%)。辽源地区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最低(2.95%),白山地区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16.24%)。0~岁组的流感检测阳性率最低(9.29%),5~岁组的流感检测阳性率较高(14.04%)。 结论 吉林省2012-2014年不同监测年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不同年度流行毒株类型有所变化。应长期监测流感的流行趋势,及时发现变异株,为制定流感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钟启丽  叶广灵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2-3123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近20年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1993—2012年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126起,中毒1862人,死亡15人;年均发病率为29.84/10万;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自2002年起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后10年明显高于前10年;第2、3季度为中毒高发季节;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36.51%。结论该市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和宣传教育,预防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2004-2011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2004-2011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病例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5.55/10万人;发病以成人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5∶1;安徽南方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升高较为明显.移动阂值分析提示,2011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网报病例数在往年基础上持续增加,与实际发病情况吻合.结论 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呈上升趋势,低年龄组儿童病例报告增多,提示要做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日常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加强对血源的管理,尤其是增强对不安全注射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