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臀腰部穿支血管数字化模型,为临床上臀腰部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3例新鲜男尸行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1例新鲜女尸行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臀腰部穿支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数字化构建。 结果 臀上、下动脉,腰动脉,肋间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X线摄影图像清晰,血管显影密度均匀。构建的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形象逼真,空间立体感强;穿支血管蒂、血管体及各穿支吻合区清晰可见。 结论 在臀腰部可设计截取多种形式的跨区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2.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的穿支, 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 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 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相似文献   

3.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 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 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 结果 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 结论 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前臂数字化模型,探讨前臂动脉穿支特点,虚拟仿真临床个性化皮瓣设计。 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体无器质性损伤前臂标本4只,常温下灌注显影剂,经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3.1中,分别对骨骼、血管及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测量前臂穿支血管数目、蒂长、管径,距尺、桡骨茎突距离,为穿支皮瓣切取提供依据。根据穿支血管支配区域,对图像进行多次分割,构建数字化穿支皮瓣。 结果 数字化前臂三维构建的图像仿真高,可立体显示前臂各穿支血管及其穿支皮瓣。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数是12~17、10~15、5~11支,与实体解剖学数据基本一致。 结论 通过构建数字化前臂模型,测量数据表明各标本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可根据尺桡动脉及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的范围,对临床穿支皮瓣的切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 结果 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 结论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 结论 ① 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 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 结果 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 结论 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AP)移植修复术前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欲行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患者31例,术前予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分析,观察腹壁下动脉解剖结构及分型,分别测量腹壁下动脉开口、分支、走行、主干直径、起始部距离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推荐手术使用最佳穿支。将移植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腹壁下动脉穿支三维模型,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31例患者中,除l例患者会阴部皮瓣坏死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存活率为96.77%。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壁下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能够在移植修复术前给予准确定位,为移植修复术选择最佳穿支,提高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腹壁皮肤的血供及神经支配规律,为下腹部皮瓣的窃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8具灌注明胶氧化铅,2具做红色乳胶灌注。灌注氧化铅的8具标本行螺旋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集中对下腹壁的血管进行三维重建。之后行分层解剖及X光摄像,重点观察下腹壁的血供模式及神经支配情况。结果腹壁下动脉发出内外排两列穿支。其中,内侧列穿支走行无明显的偏向性,有分支跨越中线与对侧腹壁下动脉内排穿支吻合;外侧列穿支走行向外侧走行较长距离,与腹壁浅动脉及肋间后(下)动脉吻合。腹壁浅动脉属于腹壁浅动脉系统,分支与走行方式有3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相关的腹壁区域主要由T10~T12神经支配。T10、T11、T12神经本干在腹壁下动脉两分支前方与血管交叉,交叉位分别位于脐上(1.11±1.62)cm,脐下(1.84±1.93)cm及脐下(6.11±1.42)cm。结论内外排穿支的形态学不同,以它们为蒂的皮瓣的偏向性也不同。T10、T11、T12神经本干在腹壁下动脉两分支前方与血管交叉,分离血管蒂时应注意保护,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有其优点,是一良好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2.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活体造影数据重建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择8例需行皮瓣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获取一侧大腿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 Mimics 软件对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筛选合适穿支。 结果 利用 Mimics 软件成功重建了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分布、走行及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8例患者中6例发现3支穿动脉,2例发现4支穿动脉。这些穿动脉共发出66支皮肤穿支(以大于0.5 mm为标准),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内径(0.9±0.26)mm, 穿支浅出深筋膜点主要分布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附近。 结论 基于活体造影数据可以重建清晰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3D立体影像,可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与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构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和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肝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构建的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均能清晰地显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的4级以上血管,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血管间的吻合显影清晰,效果满意。清晰显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的构建特点。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灌注可构建理想的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皮瓣的诞生与应用、跨区穿支皮瓣扩展机制研究等,对皮穿支血管的血管蒂外径、蒂长、轴向、供血范围、与其相邻血管的吻合血管网口径及数量、区域性循环、定位标志结构等解剖学形态问题无疑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本文采用10例新鲜无外伤的下肢动脉血管乳胶灌注,先采用20%甲醛水溶液深层组织(骨骼肌)注射防腐固定,再结合皮下组织无水乙醇注射防腐固定与脱脂,95%工业酒精浸泡保存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吻合血管的胸前部皮瓣移植,我们对与皮瓣密切相关的胸廓内血管及其穿支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本文在76具成人尸体上,(男42,女34)(大多数尸体经动脉注入着色乳胶)观察和测量了作为胸三角肌区皮瓣的内侧血管主干:胸廓内动脉、静脉及其穿支的位置、外径,各肋间隙的宽度,胸横肌的止点。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了胸廓内动脉穿支的外径;另外对二例新鲜材料,作了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7.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一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19.
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灌注乳胶及墨汁的10侧成人新鲜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的血供来源、分布及该皮瓣的动脉构筑及静脉回流情况。筋膜穿支动脉在真皮下层形成“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动脉网,颈、肩、肱之间通过这些吻合网相互交通,血供可从蒂部到达皮瓣远端;真皮下静脉也稠密吻合成网,“超薄皮瓣”的远端血液可以从真皮下层回流到蒂部,且通过4种途径汇入深静脉:①直接皮动脉的伴行静脉;②肌皮动脉缘支的伴行静脉;③肌皮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吻合情况,并取下皮肤筋膜组织拍摄X线片。(2)活体小型猪1头静脉注射泛影葡胺,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与明胶-氧化铅灌注的三维重建行对照观察。结果: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可见双侧的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构成腹前、侧壁的主要营养链,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而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和胸背动脉均未见粗大的皮肤穿支。全身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躯干主要皮动脉的来源、走行,管径相对大小,并可动态观察血管树的三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论:小型猪躯干体被血运丰富,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皮支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构成躯干体被组织的主要营养链,并可以此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