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向瑜  肖龙 《云南医药》2010,(2):242-244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liposarcomaPRPLS)临床上少见,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因其组织柔软,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完整切除难度不高,但该病复发率高,而多次复发,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我院近年收治腹膜后脂肪肉瘤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少见的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本病例为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在临床较为罕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二例外科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较少见。腹膜后间隙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因其潜在间隙大且部位深,一般难以早期发现,多数是在侵犯周围脏器出现症状时发现。现将我院收治的二例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脂肪肉瘤为腹膜后常见肿瘤之一,有关本病CT影像诊断及鉴别国内报告不多.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分析其CT表现以便提高本病诊断及鉴别.1材料与方法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69岁,平均52.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就诊.CT检查使用美国 GE 9800型全身 CT扫描机,检查前半小时口服 2%泛影葡胺500ml,使胃肠充盈,常规腹部CT扫描,层厚1cm,间隔1cm,对兴趣区改用0.5cm.其中8例增强扫描.2结果 病变直径>10cm者10例,<10cm者2例.位于腹膜后左…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8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2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发现左腹部包块,伴腹胀,后包快增大,腹胀加重,我院门诊拟腹部肿块收住。查体:神志清,消瘦,精神可,皮肤粘膜无黄染,全省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左中腹部高度膨隆,左侧腹部自肋下至脐下可扪及一巨大包块,表面光滑,质较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多样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发病隐匿,临床发现多数较晚,容易造成术后的复发与转移,预后较差,其来源复杂,种类繁多,以脂肪肉瘤相对好发。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差异颇大,容易造成术前影像诊断的混淆,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本研究搜集3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肉瘤资料,总结其复杂多变的CT表现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病例] 女,57岁.因左侧腹部胀痛伴呼吸费力1个月入院.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0 kg.查体:胸廓对称,无桶状胸,呼吸动度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膨隆,腹壁浅静脉无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侧腹部可触及巨大包块,上至肋缘,下至脐下5 cm,右侧越过中线,左侧至腋后线,质地韧,表面光滑,不活动,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医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9.
亚型转化和去分化对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及浸润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机理及预后。方法:复习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资料及献,总结伴有亚型转化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的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结果:伴有亚型转化的患平均复发次数高于非亚型转化患但生存时间较长。结论:亚型转化使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次数增加而不影响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报道1例因腹部肿物入院诊断为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诊治过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此例患者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成功切除,经治疗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2年未发现复发征象。结论: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较少见,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充分评估术前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患男性,59岁。因腹膜后脂肪肉瘤第4次切除术后9个月复发,于2000年12月6日入院。患因左侧腹膜后巨大肿瘤,于15年前在丹东市纤维厂医院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腹膜后脂肪肉瘤。查体:一般状况较差,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左侧腹部有3条纵行手术切口瘢痕,分别长约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肉瘤(1iposarcoma)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偶尔可见于乳腺等部位,腹膜后脂肪肉瘤合并肠系膜转移临床上很少见。作者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闫军  姚晋林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432-1432
为进一步提高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治愈率,现总结我院1985年1月至2005年1月共28例复发的腹膜后脂肪肉瘤再手术病例资料,借以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该病的再手术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姜礼 《中国新医药》2003,2(12):66-66
患者,女,47岁,农民。因腹部包块,伴腹胀半年入院。无食欲不振、乏力及腹部疼痛,近1月来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加速。查体:精神差,消瘦,腹部膨隆,腹软,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包块、较固定、质中等、压痛,以右下腹部包块较大,上界达右肋缘下,下界至髂窝,叩诊音浊。  相似文献   

16.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出血并下腔静脉压迫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30岁。因乘车途中颠簸后出现腹痛、腹胀,次日因症状加重,并发现腹部有一包块,当地医院以“腹部包块性质待诊”、“失血性贫血”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包块继续增大,下肢水肿加重。术后第7d以1.失血性休克,2.右肾恶性肿瘤出血?3.右侧腹膜后血管瘤破裂?转  相似文献   

17.
方志文  陈芳  薛凤霞 《中国医药》2008,3(2):122-123
腹膜后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RPS)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少于男性,高发年龄在40~70岁,多发生在围绝经及绝经后期,是一种发展较缓慢的恶性肿瘤。腹膜后肉瘤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1%以下,每百万人口中发病1~2人,大多数腹膜后肿瘤为恶性,占60%-80%,其中1/3为肉瘤。腹膜后肉瘤因其解剖部位特殊,早期难于发现,以致体积巨大,常沿不同径路侵及周围脏器,导致手术切除困难,甚至不能切除,局部复发率高,10年复发率高达90%,患者主要死于局部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肉瘤(liposarcoma)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偶尔可见于乳腺等部位[1],腹膜后脂肪肉瘤合并肠系膜转移临床上很少见.  相似文献   

19.
夏建国  张保康 《江苏医药》1989,15(6):334-334
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切除后往往局部再发,且常致命。我院自1965年以来经病理确诊12例,兹对其术后再发问题加以讨论。临床资料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47岁,40以上占3/4。均以腹部包块入院。其中10例术前经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钡剂胃肠造影,超声和/或CT扫描提示腹膜后巨大实质性肿块。2例在外院首次手术,12例共行手术20次,5例因肿瘤固定或与重要脏器紧密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硫仑(DSF)对人脂肪肉瘤细胞SW87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设立正常细胞对照组及DSF 1,2.5,5和10μmol·L~(-1)组,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24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DSF处理后SW872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SF对SW87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A20的表达;CCK-8法检测铁离子螯合剂Fer-1及炎症小体NLRP3抑制剂MCC950能否逆转DSF对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DSF对SW872细胞中A20和醛脱氢酶(ALDH1)的mRNA水平。结果 DSF对SW872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DSF处理后使SW872细胞发生皱缩变圆且细胞间隙增大;DSF作用于SW872细胞24 h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DSF 1μmol·L~(-1)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32.6±1.82)%vs(3.50±0.64)%,P<0.05〕;DSF 0.1μmol·L~(-1)组明显抑制SW872细胞的克隆形成〔(16.7±7.02)%vs(129±5.29)%,P<0.05〕;DSF处理能够明显提高SW872细胞中炎症调节分子A20的表达;铁离子鳌合剂Fer-1不能逆转DSF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而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可以部分逆转DSF对SW87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 DSF能抑制SW87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细胞炎症小体介导,细胞炎症调节分子A20参与DSF对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