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2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治疗,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1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2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差,复位优良率为68%;观察组1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9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没有复位较差患者,复位优良率为8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进行骨科损伤控制理念的指导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实施分期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的复位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健民 《中原医刊》2014,(11):123-124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治疗,治疗组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行分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68.4%,治疗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行分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复位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骨科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比较两组存活率、骨盆损伤量化评估体系(Majeed)功能评分、骨折复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和Majee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7.80%(3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0%(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8/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可使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有效提高,同时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19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8例患者获平均21个月(8~26个月)随访。骨折复位按M atta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将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入选的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入院治疗时间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入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即观察组(损伤控制骨伤)和对照组(一期确定手术)两组,每组30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和66.67%,同时观察组Majeed分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将复位优良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陈文明 《当代医学》2014,(30):11-12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13),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科损伤控制。结果在发生并发症概率以及复位优良概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取骨科损伤控制,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调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n=15),观察组经骨科损伤控制下治疗,对照组经常规骨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并发症发生率6.7%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低(P<0.05)。术后对2组患者进行16个月的随访,通过X线片得知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无1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骨科损伤控制,能促进患者预后,提高骨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4,(34):70-72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用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骨科损伤控制模式下的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7%,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为5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损伤控制模式下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王征 《中外医疗》2016,(11):95-96
目的 分析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29例采取骨科损伤控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68.97%)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86.2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取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B1型骨折患者行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固定;对B2、B3、C1、C2型患者行骶髂关节后方入路,应用加压螺钉固定;对C3型患者行双侧连成一体的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加空心钉固定。结果:本组5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4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0 mL;根据Matta判定标准,优秀34例,良好17例,尚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1%。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固定方式,以使患者尽可能地进行早期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王立新  仇海军  智慧  李伟 《西部医学》2008,20(3):572-573
目的总结“微动续骨”补肾填精法治疗老年创伤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对老年创伤性骨折126例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42例,17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结束后,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84例中优51例(60.71%),良28例(33.34%),差5例(5.95%),总有效率94.05%;对照组42例中优13例(30.95%),良21例(50.00%),差8例(19.05%),总有效率80.95%。两组优效率、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采用中药“微动续骨”补肾填精法,结合手术及非手术治疗老年创伤骨折,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老年创伤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HS、PFNA内固定术对6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男30例,女32例,平均年龄67.3岁;骨折类型根据改良Evens-Jensen分型:Ⅱ型49例,Ⅲ型13例.结果 PFNA组:41例患者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12~18个月),所有骨折在11~21周愈合,评估髋关节功能:优2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DHS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6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1.0%.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周宏星  李俊  肖俊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7-14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应用于救治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高龄多芨性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救治,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彰治。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评分优良率。结果平均住院时间研究组为14.2d,明显短于对熙组17.2d;骨折愈合评分优良率研究组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应用于救治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患者有良好的临床价值,一方面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骨折危合的质量,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使用及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原则在重型骨盆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7例重型骨盆骨折患者按是否遵循DCO的救治原则分为对照组(n=48)及观察组(n=69).观察组采用DCO策略,实施挽救生命+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待全身情况好转再行确定性处理的损伤控制性护理,对照组行早期手术治疗,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APTT恢复时间及PT恢复时间的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ARDS、MOF发生率及致残、死亡例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APTT恢复时间及PT恢复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ARDS、MOF发生率及致残、死亡例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O原则救治护理重型骨盆骨折患者,能减少严重并发症、降低骨盆骨折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救治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试验组实施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8.21±2.6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胫骨远端端解剖板治疗Ruedi 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回顾性评价锁定加压钢板(LCP)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9月-2011年9月对86例Ruedi 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LCP组(A组)46例和胫骨远端端解剖板组(B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0.6±12.3)min、(115.2±15.6)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B组为12~18.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zur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38例,良6例,差2例;B组优20例,良12例,差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8.6%,其中切口感染1例、皮肤坏死2例,关节僵硬1例;B组9例,发生率为22.5%,其中切口感染1例、皮肤坏死2例,关节僵硬2例,内固定物失效3例,骨折不愈合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复杂Pilon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宾小平 《华夏医学》2014,27(5):72-75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损伤控制理论护理的36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6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2.78%,并发症发生率为2.78%,均低于对照组(11.11%,16.67%),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5例存活患者中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5.63%(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骨盆骨折的护理中,不仅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手法组21例(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组31例(采用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法组21例患者中,优17例、良4例;手术组31例中,优2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根据患者手术适应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有效的复位可使大部分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Tile分型,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中B1型23例,B2型13例,B3型2例,C1型7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骶髂螺钉、外固定架、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骨盆环前后环的稳定。结果:本组53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按M ajeed功能评分,其中优45例,良4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2.4%。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