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情况并行Harris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分别为(75.6±12.5)min、(200.5±36.7)ml、(9.85±2.65)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31.43%,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3~20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的X线显示中都显示具有良好的转子间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假体位置良好;术后96例患者获得3~20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优良率为85.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功能恢复快,并且能够避免长期的卧床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应该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对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多种不同方法内固定术。结果对57例患者经4-2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中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182例,平均年龄61.5岁.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中优157例(86.2%)、良15例(8.2%)、差10例(5.6%).并发症有髋内翻10例(5.6%),内固定物意外14例(7.7%).结果表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探讨了手术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强调术前骨牵引和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黄五京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3):251-25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非手术治疗多因卧床时间长易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给治疗带来困难。切开复位内固定,存在固定,不牢固出现髋内翻畸形。近年来笔者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多枚空心针、动力髋螺钉(DHS)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148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结果 148例随访时间3月~8年。总优良率95.2%。结论 多枚空心钉适用于Ⅰ、Ⅱ型及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DHS通用于Ⅰ-Ⅳ型骨折,较适宜于青壮年患者。PFN适用于Ⅰ-Ⅳ型骨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较严重者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文中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182例,平均年龄61.5岁。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中优157例(86.2%)、良15例(8.2%)、差10例(5.6%)。并发症有髋内翻10例(5.6%)。内固定物意外14例(7.7%)。结果表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探讨了手术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强调术前骨牵引和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疗法。方法内固定组与置换组各96例,分别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下地承重所需时间、Harris功能评分。结果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置换组,但下地承重所需时间比置换组长,两组住院时间、髋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好,但PFNA内固定手术更适合于体质较弱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间258例采用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资料,根据术前病情评估将所有病例分为一般情况较好者(A组,177例)和一般情况较差者(B组,81例)两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术后2周内的并发症情况,并在两组组内分别比较不同术式的疗效.结果 A组患者不同术式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病死率相似.B组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均高于内固定术.结论 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疗效在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中相似,而在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中内固定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Gamma钉固定10例为A组,动力髋螺钉( DHS)固定11例为B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固定15例为C组。对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 C组手术时间较A、B两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术中出血量最多,愈合时间长,C组出血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髋内翻1例;B组发生髋内翻2例,头钉穿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C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较小,出血少,固定牢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人工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DHS组20例,PFNA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20例,观察三组患者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6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三组患者中,手术时间最短的是PFN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上较其他两组少,且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功能上,PFNA组要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及PFNA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相对于DHS和人工关节置换,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24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20例行DHS内固定(DHS组),2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FHR组)。比较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并发症。结果 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最少(121.8±11.3)mL、手术时间最短(52.1±13.6)min,分别与DHS组、F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HR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最快(12.4±3.2)d、住院时间最短(7.2±1.5)d,与PFNA组、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0%,明显高于PFNA组、DHS组(χ^2=6.341、5.873,P〈0.05)。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16.7%),明显低于DHS组、FHR组(χ^2=11.653、8.325,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住院费用及Harri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Harris近期评分等方面优于DHS组(P<0.05)。住院费用和Harris远期评分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NA具有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下地负重早等优点,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Gamma钉内固定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1∶1的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A组(PFNA内固定术)、B组(DHS内固定术)、C组(Gamma钉内固定术),各32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情况。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手术用时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低于B组(P〈0.05),三组髋关节Ha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优良率最高,达90.6%。结论 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7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三组:Ⅰ组行近端内钉(PFNA);Ⅱ组行动力髋螺钉(DHS);Ⅲ组行Gamma钉,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3-1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具有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住院天数少等优点,较其他两种方法好,在临床治疗中应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j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骨科收治的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PFNA组48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DHS组48例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总量、髋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DHS组(P<0.05);PFN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52.08%)明显高于DHS组的29.17%,Z=-2.597,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术式符合现代医学微创原则和生物学力学要求,其抗旋髓内钉系统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早期愈合,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适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3-9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PFNA术,对照组行DHS术,对所有患者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骨密度、机体骨降钙素水平、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密度和骨降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及术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拄拐行走时间和弃拐独行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有效促进术后骨折愈合,确保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