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芹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9年始创建高级卒中中心,根据高级卒中建设与条理规范要求,自2019年3月始,对所有ACI患者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急救时效(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及多并发症为特点的疾病[1]。目前临床上对于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其中得到急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2]。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使急诊急救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规范地衔接。方法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结果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急救工作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91-229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院前争分夺秒急救,早期救治心室颤动,院内急诊科抗凝、溶栓、生命支持,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持续治疗转运至病房住院,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结果64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护理配合高压氧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进行治疗的急性CO中毒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常规救治,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治疗配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首次使用高压氧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中毒严重度、器官功能损害程度、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物质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比研究院前院内联动、院内多学科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的新模式治疗的116例创伤患者和到院后再行院内分诊、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传统模式治疗的86例创伤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新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为(58±29)min及(28±15)d,传统模式为(125±60)min及(40±1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新模式比到院后院内分诊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提示建立院前院内联动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联合急救新举措。方法采用院前救治措施,接听好电话,并对所救者给予指导,选择合适体位安全运送,与急诊科及相关科室紧密联系,争分夺秒抢救。结果全组急救946例,经ICU、CCU救治460例,910例救治成功,36例于48h内死亡。结论急诊急救工作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对健康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9年11月,研究样本为方便选择该中心急诊接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319例,依据院内无缝连接模式的运行与否将其分为对照组159例,行常规急救措施,160例患者为研究组,行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探究两组患者救治结果 ...  相似文献   

12.
宋伯宁 《海南医学》2013,24(12):1796-179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处理都应争分夺秒进行。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医院,缩短患者就诊的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送所需的时间;送达医院后专科医生应予及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缩短患者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执行院前急救人员、院内心脏专科和介入操作医务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实现有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  相似文献   

13.
黄桂生 《中外医疗》2022,(18):48-5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亡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院内急救干预,研究组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变化与干预后急救时间。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8.35±6.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32±5.45)分,神经功能评分(9.51±3.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77±3.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2、4.157,P<0.05);研究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54.28±15.84)、(87.85±16.51)、(78.32±10.4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3、5.979、2.125,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左心衰竭诊治方面开展临床研究,探究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方法及方式。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100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一组为120出车进行院前急救稳定后回院病例,设为观察组,另一组为自行来院就诊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17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66%,两组总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获得急诊救治措施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9.5±4.3 vs 52.2±10.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实施,可使患者心衰得到救治,使急性左心衰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其中施行常规急救流程的36例作为对照组,施行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的3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心电图诊断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8.89%(32/36)]较对照组[66.67%(2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etty框架及Kotlin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  相似文献   

17.
马烨华 《柳州医学》2006,19(3):167-168
我院于2000年12月加入市“120”急救网,出诊救护车上配备了车载电话、除颤仪、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微量血糖分析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急救仪器和药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院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2014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入院治疗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溶栓等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r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急救护理干预前两组ESS、Bath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溶栓等待时间、ESS及Bath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规范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救治疗效确切,缩短了救治时间,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对照组施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施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能改善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危重症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3月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4月-2013年9月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PT、APTT恢复时间(8.8 h±1.3 h、11.3 h±4.2 h、13.2 h±4.7 h、28.9 h±3.2 h),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4.7 h±3.6 h、32.3 h±7.5 h、29.6 h±17.5 h、39.3 h±4.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7.6 d±8.6 d)、ICU监护时间(10.3 d±5.7 d)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1.4 d±7.9 d、8.4 d±5.1 d),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2.86%vs.8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50%)(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显著改善生理状态,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危重症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