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Lauge-Hansen分型在治疗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属屈戌关节 ,为骨与韧带组成的坚强复合体 ,以适应踝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及承受来自各方向的不同应力。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 ,骨折表现各异[1,2 ] 。临床上常用的踝关节损伤分型有 3种 :Lauge-Hansen(L -H)分型、Danis-Weber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分型的目的在于明细诊断 ,指导治疗。1997— 1999年 ,我们对经治的 36例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L -H分型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15~ 6 8岁 ,平均 4 0 .2岁。致伤原因 :日常生活和工作扭跌伤 2 0例 ,车祸伤 …  相似文献   

2.
对踝关节骨折脱位的诊断,以往国内多采用Ashust和Bromer分型方法,但Lauge-Harisen分型诊断方法,强调了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韧带和下胫腓损伤的程度。以此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尤其对闭合整复更有其特殊意义,通过30例病人随访结果,优良率达94%,临床疗效得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Lauge-Hanse分型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决策指导作用。【方法】使用Lauge-Hansen分型对3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型,分析受伤机制,评估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据此制定治疗决策并进行治疗。【结果】(1)本组32例均无术后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46个月,平均27个月。32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完全负重时间2~3个月。足踝功能按AOFAS评分系统评分为80~100分,平均97.7分,其中优30例,良2例。【结论】Lauge-Hanse分型有助于充分诊断踝关节骨折损伤情况,利于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2~1997年共诊治踝关节韧带损伤48例,经过l~5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48例踝关节韧带损伤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20~40岁占40例.单纯侧副韧带损伤28例;侧副韧带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15例,同时合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5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5例,依照Lauge-Hanse分型,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术后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观察疗效。结果:1年后随访评价踝关节功能。评价指标:踝-后足指数评分。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其中72例优,6例良,5例可,2例差。治疗优良率为91%。结论:依据Lauge-Hansen分型,综合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踝关节损伤的患者48例,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8~72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车祸撞伤21例,高处跌伤9例,压伤8例,其他伤10例;损伤及骨折类型:单纯性韧带损伤26例,其中左踝14例,右踝12例,外侧韧带损伤16例,内侧韧带损伤10例;内踝骨折6例,外踝骨折9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1例.  相似文献   

7.
本院1978年~1999年共收治踝关节联合韧带断裂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6~31岁,平均24岁;左踝5例,右踝7例;田径运动伤4例,溜冰摔伤1例(女);斗殴伤2例;车祸伤3例;坠落伤2例。就诊距受伤时间1~2周3例,~3周4例,~2月4例,>2个月1例。就诊时踝部肿胀疼痛者8例,其中肿胀较轻4例行走时疼痛,4例伤后一直未着地行走。1.2 X线检查 合并有内踝骨折3例,骨块皆未得到整复。合并有外踝骨折8例,骨折呈斜行或螺旋型,其中6例对位不良,2例对位尚可。同时合并内外踝骨折1例。12例踝关节正位片有其共同特点:(1)…  相似文献   

8.
冰敷法治疗踝关节损伤9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忠  傅东方 《九江医学》1994,9(3):210-211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项体育运动中 ,特别是径赛、跳跃和球类项目比赛 ,由于场地、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 ,常造成踝关节损伤。占全身关节韧带损伤的第 1位[1] 。损伤后如处理不当 ,易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故应引起高度重视。1 踝关节损伤的机理1.1 踝关节关节面狭小 ,日常需支撑整个人体的重量 ,在剧烈跑、跳运动中则需承受超过体重数倍甚至数十倍力量的冲击 ,这是踝关节在运动中易发生损伤的基础。1.2 从解剖上看 ,踝关节由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 ,关节囊前后松弛 ,内侧有三角韧带较为坚强 ,外侧副韧带较薄弱 ,故易发生内翻损伤[2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CT表现及特点,分析CT图像与常用踝关节骨折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369例成人踝关节骨折,分析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及其特点,进行踝关节骨折X线分型,分析CT图像与骨折X线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共有8种表现形式,以a、b、c分别指代腓骨骨折、后踝骨折和骨间韧带(interosseous tibiofibular ligament,IOL)断裂,369例踝关节骨折CT图像包括:0度(腓骨、后踝、IOL均完整)40例;Ⅰa度(腓骨骨折、后踝完整、IOL完整)60例,Ⅰb度(腓骨完整、后踝骨折、IOL完整)3例,Ⅰc度(腓骨完整、后踝完整、IOL断裂)26例;Ⅱab度(腓骨骨折、后踝骨折、IOL断裂)163例,Ⅱac度(腓骨骨折、后踝完整、IOL断裂)6例,Ⅱbc度(腓骨完整、后踝骨折、IOL断裂)61例;Ⅲ度(腓骨骨折、后踝骨折、IOL断裂)10例。根据Danis Weber骨折分型:A型骨折18例,B型骨折238例,C型骨折94例,腓骨无骨折19例。分析CT图像,A、B、C型骨折IOL断裂的发生率分别为0、5.9%、88.3%;CT图像与Danis Weber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IOL断裂的发生率随Danis Weber分型严重程度而改变,经秩相关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 R=0.781,P<0.001)。CT图像能发现X线骨折分型无法判断的IOL断裂,其发生率是5.9%。结论: 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在术前能够清楚判断下胫腓联合IOL损伤情况,与Danis Weber骨折分型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发现某些X线片中无法判断的IOL断裂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检查者196例,按3种分组方法,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再把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合并为轻度病变组,3支病变组为重度病变组,把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合并为冠心病组。比较以上各组间踝臂指数,同时探讨踝臂指数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3支病变组,但3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和轻度病变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3支病变组,但两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踝臂指数与冠脉Gensini积分成负相关(r=-0.25,P〈0.05)。结论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负相关,踝臂指数≤0.9对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功能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14例.其中,旋前外旋型38例,中旋后内收型30例,旋前背屈型24例,旋后外旋型2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踝关节早期处理、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在随访114例患者中,患者优84例,良20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1.23%(104/114).结论 及时对踝关节周围韧带进行处理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踝关节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t=2.719,P=0.10)、AOFAS评分(t=-2.853,P=0.10)、Tegner评分(t=-3.443,P=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t=2.814,P=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Z=-2.195,P=0.028)。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侧副韧带的超声解剖特点以及超声检查方法。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探测7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韧带,包括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胫距后、距腓后韧带的超声图像、厚度及宽度。结果踝关节各侧副韧带厚度男女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超声检查能够较好地显示各部分侧副韧带。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够作为诊断踝关节各侧副韧带损伤的首选,是一种无创、价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如何提高对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2例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及康复方法与随访效果。结果随访62例,时间2—6年,平均3.5年。疗效优良:46例(74.2%)、可:13例(21%)、差:3例(4.8%),优良率为73.8%。结论辅助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在步行与单足支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75例CAI患者及40例正常人,对步行及单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值、达峰时间、边界时间(time to boundary,TTB)和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偏移速度等系列指标。评估CAI患、健侧差异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足底压力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体重指数、Beight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AI患者患、健侧步行时均化峰值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正常人相比,患侧的第一跖骨(t=2.99,P=0.02)和第二跖骨(t=2.09,P=0.01)、双侧的足跟内侧(患侧t=2.33,P=0.01;健侧t=3.74,P=0.02)和足趾区峰值压力(患侧t=2.23,P=0.01;健侧t=3.28,P=0.02)较小,患侧的第五跖骨区域(t=-3.86,P=0.03)的均化峰值压力较大,且患侧第四跖骨达峰时间较晚(t=3.33,P=0.01)。患侧的内外侧TTB最小值(t=-2.67,P=0.03)、极小值的平均值(t=-3.54,P=0.02)和标准差(t=-2.86,P=0.04)均明显小于健侧,与正常人相比,TTB系列与压力中心系列指标提示患、健侧在内外向和前后向均存在明显的稳定性缺陷(P<0.05)。女性、Beighton评分高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P<0.05)。结论: CAI患者在平地步行时患、健侧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患侧足底COP明显向足外侧偏移。单足支撑时,患侧前后向及双侧的内外向姿势控制稳定性均明显弱于正常人,女性及伴有全身韧带松弛症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邹剑  章暐  张长青 《上海医学》2007,30(8):572-57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对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在我院行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骨折类型和骨折方式,是否吸烟、饮酒及服用激素,有无各类慢性疾病史等。结果165例患者中,术前有24例(14.5%)出现骨折初期的软组织损伤,术后36例(21.8%)出现软组织并发症。早期手术组(骨折12h内进行手术治疗)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例),与延迟手术组(骨折5d后进行手术,21.8%,29/133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然而,延迟手术组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早期手术组仅出现1例。高能量损伤患者(70.3%,26/37例)与未发生高能量损伤患者(7.8%,10/128例)、骨折初期即出现软组织损伤患者(75.0%,18/24例)与未出现软组织损伤患者(12.8%,18/141例)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640、46.560,P值均<0.05)。使用激素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影响(x~2=0.097、0.000、1.420、0.560、0.000、0.200,P值均>0.05)。去除高能量损伤或骨折初期软组织损伤,饮酒与不饮酒者、吸烟与不吸烟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体重及身高者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能量损伤及骨折当时就出现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在手术后较易发生软组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及损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7例明确强脊炎患者合并脊柱骨折病人的影像检查和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骨折3例,胸腰段骨折14例,其中剪力骨折3例,应力骨折13例,胸腰段多发压缩骨折1例,贯通三枉骨折15例,累及椎体32个,椎间关节38处,合并脊髓损伤5例。结论AS患者脊柱骨折通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骨折,其中应力骨折最为多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MRI检查对显示脊髓损伤及椎体终板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线检查、CT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3D-CT)诊断腓骨远端撕脱骨折的敏感度差异,分析撕脱骨折块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18年1—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外踝韧带止点重建术的92例腓骨远端撕脱骨折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60例。将术中诊断作为金标准,统计术前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以及3D-CT对腓骨远端撕脱骨折的诊断敏感度,并测量骨块最大径以及移位程度。在3D-CT上,用骨块中心点至腓骨前结节的距离(a)和至腓骨尖的距离(b)的比值(a/b值)来表示骨块位移程度。结果:60例患者中,术前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和3D-CT的阳性诊断例数分别为36例和52例,敏感度分别为60.0%和86.7%(P=0.004)。X线检查和3D-CT上撕脱骨块的平均直径分别为(9.2±3.9) mm和(10.5±3.2) mm。撕脱骨块中心点至腓骨前结节的平均距离(a)为(17.5±3.6) mm,至腓骨尖的平均距离(b)为(17.4±4.8) mm, a/b值平均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