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病原学检钡4方法及对其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8例(18眼),均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和原虫培养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18例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中,有16例刮片镜检阳性,阳性率为89%,14例原虫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8%。结论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应尽早行棘阿米巴病原学检测,对于棘阿米巴的早期诊断、防止误诊、早期治痔和预冶奄童妥意义。  相似文献   

2.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色和PAS染色检查。通过家兔应用激素 3天后 ,经角膜基质内注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 ,前者查到 8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 ,后者确诊 5例 ;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 ,分离出 6株棘阿米巴原虫 ;应用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 ,见到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滋养体和棘刺。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结论 :应用 10 %KOH湿封片镜检以及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培养的原虫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快速诊断 ;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和鉴定棘阿米巴原虫 ,方法简便、不污染、快速 ;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建成快速及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15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眼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采用早期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3~6个月,随访6~18个月。结果:15眼中11眼症状消失,角膜上皮愈合,视力提高,2眼反复发作,2眼角膜坏死穿孔。结论:早期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是棘阿米巴角膜炎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难治性、预后不良的感染性角膜疾病[1].棘阿米巴角膜炎首先见于西方发达国家报道,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步加深,我国陆续有文献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2~4].棘阿米巴角膜炎表现为顽固性的化脓性感染,疾病进展过程中角膜病灶先后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角膜组织坏死,角膜胶原溶解[5],炎症细胞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角膜病理损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3].角膜移植是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有效方法[6].但是目前国内角膜供体缺乏,严重制约角膜移植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王琳  唐莉  杨涛 《四川医学》2004,25(5):523-525
目的 探讨OK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与棘阿米巴角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眼科病房同期(2000年3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与角膜接触镜相关的16例严重角膜炎/角膜溃疡病例,对其病原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K镜所致角膜炎病程长,较多发生棘阿米巴原虫感染,软镜所致角膜炎起病急,多为铜绿假单胞茵性角膜炎。结论 配戴OK镜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相关因素,软镜所致角膜炎以细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宏  管怀进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5,25(1):75-76,F003
棘阿米巴(Acanthamoeba)是一类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原发性脑炎和角膜炎。自1974年Nagington等首次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以来全世界已相继有数百例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眼部剧烈疼痛和环形角膜基质炎、角膜放射状神经炎。角膜轻度受损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适当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体易于侵入角膜而致病。  相似文献   

7.
自1973年Jones首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直至80年代中期本病仍属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性眼病.但自1985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的推广普及,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眼角膜病报道逐渐增多。金秀英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我国第一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是由角膜接触镜配戴不当而致.自此.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报道呈快速上升趋势。本就近10年来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棘阿米巴角膜炎(AK)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患者预后。设计:回顾性、无对照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受试者:在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20例AK连续病例。方法:回顾1997年12月1日至2003年3月30日间就诊的20例AK连续病例的临床记录。分析疾病危险因子、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主要观察指标:随访结束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20例患者中,12例为学生患者,6例为农村患者。疾病危险因子包括使用角膜接触镜(12/20)及外伤(6/20)。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包括角膜溃疡、基质弥散浸润及环状浸润。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9.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阿米巴角膜炎系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因其破坏性明显,且易被误诊而贻误治疗,故常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本病显著增多是由于它不仅可因外伤感染引起,也可作为配戴角膜接触镜(contactlenses,CL)的严重并发症而出现[1,2]。自1992年以来我国曾有过10余例报道[1,3]。本文报告1例经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视力的棘阿米巴角膜炎。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红肿、疼痛、流泪、视力明显下降3天收住院治疗。患者曾戴角膜接触镜3年,发病前左眼有被孩子手碰伤病史。左眼角膜炎按一般抗炎治疗半个月无效,加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在棘阿米巴角膜炎(AK)快速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4眼)AK患者的临床表现、角膜组织刮片镜检及培养、LSCM检查结果。结果 4例患者中,2例裂隙灯检查见角膜混浊、浸润,基质雾状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角膜溃疡形成;2例表现为典型角膜基质环形浸润。角膜真菌刮片镜检及培养均无阳性病例。LSCM显示,棘阿米巴包囊位于角膜上皮下或浅层基质150μm以内;1例患者角膜内查见多个包囊,余均见1个包囊;包囊形态为圆形至椭圆形高回声结构,双层囊壁,大小为25~150μm,内核形态类圆形。经治疗,2例患者包囊消失、基质炎症减退;2例包囊变小,形态发生改变,双层囊壁结构不清;仅在1例中查见滋养体。结论 AK检查手段较多,传统角膜刮片镜检及培养等方法易受角膜取材等因素影响,阳性率较低。LSCM可用于感染角膜快速无创的活体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准确深度定位、动态观察、纵向断层扫描等优势,是AK病原学快速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棘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机会致病自由生原生生物,主要引起人类两种疾病,即棘阿米巴脑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本文综述了阿米巴角膜炎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儿童BKC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角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 7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9.1±3.5)岁,平均随访时间(15±14.2)个月,无角膜病变组与有角膜病变组的临床症状比较重,其眼红、畏光、睑缘鳞屑及麦粒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角膜病变组30例患者中,角膜表现最多的为表层点状角膜炎、角膜缘新生血管、角膜白斑及角膜周边浸润。治疗后视力均得到显著改善;角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诊断时年龄、畏光及睑板腺炎。结论早期及时的临床诊断及规范治疗对BKC儿童的视力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近年来新被认识因棘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致盲率极高的眼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鉴别诊断易混淆,一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原虫感染全无疗效,手术常因感染失控而复发,从而受到世界眼科界关注,成为待重视解决的新课题。国内对本病陌生,相关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抗原虫眼药以及棘阿米巴原虫学  相似文献   

14.
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炎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外科患者常出现昏迷,对于长期昏迷的病人,眼科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暴露性角膜炎,我院脑外科自1998年至2 0 0 3年收治病人2 96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的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暴露性角膜炎均为昏迷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昏迷原因为脑外伤致颅内血肿18例,高血压脑出血12例;年龄38岁~72岁,发病时间为昏迷后3d~11d,均为双眼。2 临床表现角膜上皮干燥、模糊、脱落、溃疡,一般从角膜下方开始,其中1例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在昏迷后第3天先出现右眼发病,2 d后左眼发病且右眼迅速发展为角膜溃疡、穿孔。3 治疗一旦发现角膜炎存在,应及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34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其临床规范化诊疗措施。结果 34例感染性角膜炎者经诊断确诊为:18例(52.94%)病毒性角膜炎、12例(35.29%)细菌性角膜炎、4例(11.77%)真菌性角膜炎,未查出衣原体性角膜炎等其他类型角膜炎。依据上述诊断结果选择对症治疗后32例病情好转出院、2例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其中1例致盲。结论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刮片检查、角膜组织培养、显微镜检查等手段,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手段,大多数可取得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棘阿米巴是Acanthamoeba sp.属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淡水、矿泉水及腐败物等自然环境中.目前已发现棘阿米巴有27种[1],其中某些致病性虫种可引起人类严重的致盲性眼部感染-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Jones等[2]于1973年报道了首例棘阿米巴性眼部感染,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AK病例报道显著增多[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揿针埋针疗法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肝经风热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肝经风热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组予揿针埋针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1个疗程为7 d,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积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角膜知觉敏感度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症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角膜知觉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针疗法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肝经风热证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82.86%,起效迅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孙鹏 《求医问药》2014,(3X):92-93
目的:探讨眼内手术后病毒性角膜炎的发展原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眼内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病发于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9例患者病发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后,3例患者病发于青光眼手术后。深入总结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角膜炎发作时间等。再通过眼部检查对患者的整体性诊断和治疗方式加以总结。结果:3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之前感染过病毒性角膜炎或者重度病毒性结膜炎,6例患者病因为感冒或消化道疾病。30例患者的刺激症状程度不同,查体角膜点状浸润。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及营养角膜药物后治愈。结论:眼内手术后患者之所以易发生病毒性角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与其有感染史及身体免疫力较低有关。加之手术破坏了泪膜的稳定性,对角膜内皮造成伤害,且术后大量应用激素药物,更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防止眼内手术后病毒性角膜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苗小英  马苗苗 《吉林医学》2012,(32):7092-7093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矫正术后致暴露性角膜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例上睑下垂矫正术后致暴露性角膜炎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结果:5例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在10~14 d内症状完全消失,出院时2例角膜薄翳残留,3例角膜透明,眼睑活动自如。结论:对上睑下垂矫正术后致暴露性角膜炎的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要重视眼部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积极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和促进角膜炎性反应快速愈合,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石林山  钱雪  程萍 《吉林医学》2011,(17):3463-3464
目的:观察金因舒(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暴露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78眼)暴露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润舒滴眼液加金因舒滴眼液加红霉素眼膏治疗,而对照组仅用润舒滴眼液+红霉素眼膏治疗,并随访14 d,滴眼后3 d、5 d、7 d、10 d、14 d观察角膜浸润修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滴眼后3 d、5 d、7 d、10d、14 d治疗组角膜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因舒对暴露性角膜炎有明显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