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产科D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治疗,动态观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在血液灌流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12月行血液灌流治疗的180例,按性别、病种分层随机分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低分子肝素组及应用普通肝素治疗的普通肝素组,每组各9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管路凝血、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均未发生灌流器凝血,穿刺点无明显出血;普通肝素组有7例(7.8%)出现凝血,11例(12.2%)发生出血,其中8例渗血,3例流血.两组管路凝血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血液灌流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血小板、APTT均无明显变化(P>0.05),普通肝素组血小板减少(P<0.05),APTT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较普通肝素具有更好的抗凝效果,且能有效降低出血发生率,可在血液灌流治疗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24-4725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脓毒症DIC的新生儿患者,均为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采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DIC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加重病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IC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对改善DIC指标有显著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凝血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5-34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治疗的DIC患者122例,61例患者采用普通肝素(对照组)治疗,6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一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80.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DD、PLT、FIB均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DD均值均降低,降低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FIB均值均升高,升高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祁华  陈小波 《现代护理》2005,11(13):998-999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及相应地可能产生的护理问题。方法 观察有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凝血情况的变化,并与正常血透患者应用普通肝素时的情况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及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上结果相似,但低分子肝素对KPTT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较普通肝素小。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透析患者凝血机制干扰较小,但对出血的严密观察及预防处理透析管路凝血仍是透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及相应地可能产生的护理问题.方法观察有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凝血情况的变化,并与正常血透患者应用普通肝素时的情况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及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上结果相似,但低分子肝素对KPTT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较普通肝素小.结论低分子肝素对透析患者凝血机制干扰较小,但对出血的严密观察及预防处理透析管路凝血仍是透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探讨对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小剂量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应用小剂量肝素分别进行血液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凝血程度等临床效果。观察组凝血程度、潜血转阴时间比对照组更佳(P〈0.05);两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后停止及压迫穿刺点所需时间相似(P>0.05)。与小剂量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钙对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7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31例。2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2组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检测指标[活化的凝血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治疗7 d后有无出血、有无心血管事件(严重的心律失常、再发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ACT、APTT水平与对照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AC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ACS疗效确切,且不用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肝素抗凝处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处理,同时均做好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PTT与PT,透析前与透析1年时TG,HDL-C,LDL-C以及透析1年时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前APTT与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后均有明显升高(P <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透析前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透析1年时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经过1年的透析,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方式中选用低分子肝素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患有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按照入院单双数将74例于2013年4月~2016年6月入诊我院儿科的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分为A、B组各37例,其中A组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B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A组的78.38%,P0.05。B组患儿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以及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DIC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患儿APTT、PT、D-D、FDP、Fbg以及PLT水平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更佳,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肝素使用时间更短,DIC指标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与血液透析中低分子量肝素抗凝相关的护理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效果 ,比较与普通肝素在护理方面的不同处理。对 2 6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别用速避凝 (n =10 )和普通肝素 (n =16)进行抗凝 ,分别测定透析前、透析 2h和透析 4h的APTT ,并观察透析器凝血情况和透析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及两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表明 ,普通肝素组透析 2h、4hAPTT明显延长 ,出血发生率高 ,穿刺点压迫时间明显长于低分子量肝素组 ,低分子量肝素组APTT无明显变化 ,未发现出血和透析器凝血等并发症。在血液透析中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较普通肝素安全、稳定 ,抗凝效果好 ,出血的并发症少 ,较普通肝素有很大优越性。对患者透析中及透析后的护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行脑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凝血指标(PT、APTT、INR、FIB)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及I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方法: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例有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B组使用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有无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数量变化及采血复查次数等。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少,无不良反应发生;B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多,有2例发生鼻出血。结论LMWH与UFH抗凝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较少,使用较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其凝血指标、生化指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凝血指标、生化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PLT、AT-III、DD、FIB、APTT及PT等相关凝血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TC、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及UAER等相关生化指标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6.4%(P0.05)。2组患者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能显著改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枸橼酸钠3种抗凝剂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于该院进行CRRT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双盲法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A组)、低分子肝素组(B组)和枸橼酸钠组(C组),每组各24例。比较3组的抗凝有效性(血滤器有无凝血发生及血滤器寿命)、安全性(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和总胆红素变化)、出血并发症事件(48h内股静脉/颈静脉穿刺点、消化道和皮肤黏膜等有无出血)。结果 C组血滤器抗凝效果显著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滤器使用寿命显著低于B、C组(P0.05),但B、C组血滤器使用寿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C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和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A、B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B、C组血小板计数、肌酐和总胆红素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优于A组(P0.05);A组共发生8例出血并发症事件,发生率为33.3%,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钠及低分子肝素在增加血滤器使用寿命、减少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并发症方面均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在充分遵循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可优先考虑枸橼酸钠,以确保CRRT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高龄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对照组33例,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测定2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并于术后12 d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察,观察患者是否有DVT形成;记录2组患者术后12 d内胃肠道出血和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P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伤口局部血肿1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手术后VTE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安全性与其相当,并且简化了治疗过程,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微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严重创伤非显性DIC的疗效.方法:将44例严重创伤非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早期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4 h用药量0.2~ 0.3 mg/(k g·d),连用3 d.比较两组伤口渗血发生率、DIC发生率及病死率,观察治疗组应用微量肝素前后BPC、PT、APTT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DIC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降低(P均<0.01),伤口渗血发生率减少(P<0.05);治疗组应用微量肝素后,BPC升高(P<0.05),APTT、P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地防止严重创伤非显性DIC向DIC的发展,并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