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电迥量(VCG)环体扭曲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130例健康人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肥大,劳损(冠心病所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各20例,用美国国产MACVU002E型心电图机采集VCG及同步12导联ECG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人组的QTd显著小于其它三组(P<0.01)。HCM珠QTd最大。QTd值与各组VCG中横面和额面的QRS,T环体扭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VCG中横面和额面的QRS,T环扭曲可能导致Q-T间期在各导联上差异增大,使QTd增加。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测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对小儿心肌复极的影响还缺乏实验室研究。Q—T间期离散度(Q—T_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近来研究表明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现通过对2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12例正常小儿Q—T_d变化的分析,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复极的改变并对其临  相似文献   

4.
谢晓林  林玎  路长 《心电学杂志》2010,29(6):470-472
目的探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是否存在区域性和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方法分别测量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n=35例)和正常健康者(对照组,n=40例)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R—R间期、丁波峰末问期(Tp—e),进而计算Q-T离散度(Q—Td=Q—Tmax—Q—Tmin)、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d/R√R--R),心率校正的最大Tp—e间期(Tp—emax/√R-R)、T波峰末问期离散度(Tp—ed=Tp—emax—Tp—emin)、心率校正的Tp—e间期离散度(Tp—ed/√R—R)。结果尿毒症组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6.3±15.9VS40.2±12.4,681±14.8VS44.5±13.1。均P〈0.05);尿毒症组的最大Tp—e间期及最大校正Tp—e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8.34-14.6VS77.6±12.1,94.2±12.6VS72,54-11.4,均P〈O.05),Tp—e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Tp—e问期离散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48.4±16.3VS32.1±12.3,44.3±12.2VS30.2±12.5,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和Tp—e间期及其离散度较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尿毒症患者区域性和TDR增大。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T环异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心肌缺血患者心向量图T环改变与Q_T离散度的关系 ,观察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向量图T环异常指标及Q_T离散度。结果发现QRS_T夹角异常者60例Q_Td 为42.33±18.51ms,T环角度异常者64例Q_Td 为48.09±19.58ms,与正常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1) ,R/T比值异常、L/W比值异常者的Q_Td 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而T环形态异常者 ,特别是T环呈圆形或马蹄形改变时Q_T离散度非常明显增大 (P<0.01)。认为T环异常、Q_T离散度增大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Q -T间期延长表明心肌复极时程或动作电位时程 (APD)延长 ,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1 ] 。实验证明Q -T间期延长与心肌电活动的不同步性、心肌细胞APD延长有关 ,其不同步性早在 1985年已被认识。Q -T间期反映局部心肌复极状态 ,直至 1990年才提出各导联的Q -T差值称为Q -T间期离散度 (Q -Tdispersion ,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测定QTd较测定单一Q -T间期更能为临床预测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判定心肌缺血的程度 ,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现综述如下。1 QTd及其有关参数测定[2…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Q-T离散度(Q-T_d)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之最大差值。1985年Campbell等发现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特殊意义,并提出Q-T_d这一概念。随后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概述 按心向量图学观点,体表心电图Q-T间期之差别是QRS-T环在体表各导联轴投影落在等电点(0点)时间长短不同造成。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各导联的探查电极相对心室不同部位的距离及阻抗等因素有显著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体表导联重点反映心肌特定部位的电位变化。这种情况在心内导联特别明显,但对体表导联也不是可忽略不计的。所以心室肌电位变化的不均匀分布、局部的心肌缺血、局部细胞的后  相似文献   

8.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观察室性心动过速患者(n=22)体表DCG Q—Td.发现室速发作前3天内Q—Td大,Q—Td值室速组为88.0±24.0ms,对照组(n=30)为20.2±12.0ms,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认为Q—Td增大可作为预测室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选择不同的导联,其Q-T值不同。现就导联选择对于Q-T间期测量的影响程度及其重要性作初步分析。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共7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简称心梗)组36例,均无陈旧心梗史,入院后7~14天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对照组36例,为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普通外科住院病人。所有病人均为窦性心律,无  相似文献   

10.
也谈以体表心电图能否准确测定Q—T离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伯根 《心电学杂志》1997,16(3):149-150
近年来对于Q-T离散度(Q-T_d)的研究,国内外均在深入开展,据报道Q-T_d与心肌局部复极不同步有关,测定方法多根据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以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何秉贤首先指出了这种测量方法的错误性。本人深有同感,在此浅谈一点拙见。 与测量心电图Q-T间期有关的主要是QRS、T向量环。QRS环主要由4个瞬间综合向量组成:(1)室间隔除极向量。由室间隔左侧朝右侧除极,指向右前偏上或下方,约占0.02s。(2)心室前壁除极向量。因左右心室前壁同时除极,左室除极向量明显大于右室,故指向左、前下方,时间约0.02s。(3)左室游离壁除极。室间隔及前壁除极0.04s后左室后、侧壁除极,指向左、后下。(4)基底部除极。经过0.06s后左右心室大部除极完毕,只有左室后基底和肺动脉圆锥部仍在除极,而出现指向左后上的终末环。T环形成主要为3方面:(1)室间隔、左心室心尖部复极向量,方向左、前下。(2)左右心室、心尖部及左心室侧壁复极向量,仍指向前偏左。(3)左前侧壁继续复极指向左侧。 如果我们随意组合在额面观察QRS向量环在心电图肢导联aVF、Ⅰ导联上的投影(图1),和在横面观察T向量环在胸导联上的投影(图2),就不难发现心电图QRS、ST-T波形振幅值取决于环体投影在坐标X和Y轴上的正负值,而心电图波形的时限长、短测量起来  相似文献   

11.
低血钾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平  鲍志莲 《心电学杂志》1996,15(4):207-208
为探讨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测量37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30例血钾正常者作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增加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急性高原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_d)改变,观察60例健康青年急进高原与急性高原病及重症高原反应的关系。结果急性高原病和重症高原反应组与未发病组Q-T_d分别为76.42±11.27ms,46.41±10.04ms;其J-T_d分别为60.42±14.72ms,37.28±9.76ms,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认为Q-T_d及J-T_d增加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健康成人Q—T及Q—T离散度测定的正常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解国人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Q-T_d)正常值,测量300例18—7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和Q-T_d。结果显示:(1)Q-T、J-T、Q-T_d、Q-T_(cd)、J-T_d和J-T_(cd)分别为370.57±22.97、286.73±21.65、30.17±9.55、33.49±10.45、29.03±10.02和32.15±11.04ms。Q-T_d范围在10—40ms,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一致;(2)3个年龄组(18—35岁、36—60岁、61一70岁)Q-T_d、J-T_d、Q-T_(cd)、J-T_(cd)彼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Q-T间期及J-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P<0.05),Q-T_d及J-T_d值男女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国人Q-T_d正常值可暂定为<50ms。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J—T离散度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_d、J-T_d动态变化,观察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7天、第14、21及28天心电图的Q-T_d和J-T_d。结果显示:Q-T_d、J-T_d以发病后第2天(65.18±34.08,59.24±32.18ms)及第3天(63.18±28.51;60.57±26.82ms)为最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3天Q-T_d、J-T_d达峰值,可作为预测病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傅伟  马辉 《心电学杂志》1998,17(2):86-86,96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测量69例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组的Q-Td和Q-Tcd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认为Q-Td和Q-Tcd明显延长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索他洛尔对Q-T离散度的影响,测量良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n=19)应用索他洛尔(160—320mg/天)前后的Q-T。离散度(Q-T_(cd)),并与安慰剂组(n=15)作对照。结果发现索他洛尔用药后最大Q-T_c间期、最小Q-T_c间期显著延长,Q-T_(cd)显著缩小,但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安慰剂组上述3项指标各时期比较无显著变化。提示索他洛尔剂量在160—320mg/天范围内不增加Q-T_(cd)。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评价Q-T_d、J-T_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T_d、J-T_d的关系。结果显示Q-T_d、J-T_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47±20.13ms、97.89±21.75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7.39±14.21ms、61.74±15.57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93ms、43.25±22.4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_d(J-T_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Q-T_d(J-T_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_d(J-T_d)值增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运动试验结果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鸿  陈勇 《心电学杂志》1997,16(1):15-16,59
为探讨Q-T离散度(Q-T_d)变化的机制,观察39例老年人踏车运动试验前后心肌复极Q-T_d变化。结果显示:运动试验阴性组运动前Q-T_d、Q-T_(cd)及Q-T_d/R-R分别为38.6±9.9ms、43.6±12.1ms及4.95±1.55%,阳性组运动前为40.6±14.8ms、45.9±17.3ms及5.29±2.01%,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性组运动后上述3值为26.4±8.5ms,35.4±10.1ms及4.77±1.24%,其中Q-T_d及Q-T_(cd)显著缩短(P<0.001及0.05);阳性组为35.9±9.4ms、48.9±12.9ms及6.59±1.86%,其中Q-T_d/R-R显著延长(P<0.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0.001)。提示运动缩短健康老年人心肌复极离散度,但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却使之延长。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延长的关系,观察32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及50例对照组的Q-T_a、J-T_d及Q-T_(cd)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Q-T_d、J-T_d及Q-T_(cd)分别为65.6±22.7,59.4±22.6及70±25ms,均显著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状况与Q-T_d延长程度有关。揭示Q-T_d对判断心肌梗死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前、治疗6月未及停药2周冲洗期后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QTc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关系。结果显示,LVH组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88.4±34.1比51.1±19.2,P<0.01);LVH组治疗期末较治疗前血压下降,随之LVMI亦减小,但停药2周药物冲洗期后血压回升而LVMI不变;QTcd也不随血压的改变而改变。提示,QTcd的变化不取决于血压升高而与LVH严重程度(LVMI)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