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部表情运动估计是面瘫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价等领域即将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光流方法 (OpticalFlowMethodbasedonGeneticAlgorithm ,GAOF)进行早期面瘫运动估计。该方法从面部动态图像序列中估计面部微小运动矢量分布、特征参量及动态模式 ,用于早期面瘫的定位诊断与治疗定量评价。对一组正常被试者与一组面部神经肌肉运动异常病人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 :该方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 ,对于早期面瘫定位诊断和恢复程度定量评价非常有效。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定位客观 ,定量检测精度高和便于进行动态模式评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面瘫,并已证明无论何种证候的面瘫,皆可采用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治愈率高,无任何后遗症。但尚未了解应用远红外热像判断软组织供血状态从而评价病程变化的效果。目的:动态监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为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病例组为临床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40例。应用重庆伟联公司生产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热敏度为0.05℃),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取头、面部远红外热图。采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左、右两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等5个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针刺治疗前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5个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P0.05~0.001)。针刺治疗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体背部温度分布及红外热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人体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不同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疾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健康人安静状态下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正常人背部的平均温度值为32.58℃±0.91℃;②背部左右两侧的温度和躯干左右两侧区的温度对称性较好,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正常女性背部的平均温度值比男性的稍高。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背部温度的正常值将为背部疾病的诊断和经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了解它的温度分布状态对于面部生理和病理状态的研究、对于了解全身的机能状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红外热像技术具有简便、直观和无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TTM红外热成像系统对208例正常青年男女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根据人体解剖学分区,获得人体体表21个部位的温度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人体左右两侧温度的对称性.结果表明正常青年体表的温度对称性很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2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青年男女体表温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其结果可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一种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面部皮肤温度与面部血流关系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红外热像方法和超声多普勒技术,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表浅的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血流量与其分布区的皮肤温度进行了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7.
及时准确地评价面瘫患者的面神经损伤程度,有助于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临床常用的人工量表评价法过于主观,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面瘫评价方法更加客观。本文从面部特征的提取、面部不对称性的量化和面瘫程度的自动评价等方面,分析了特征点法、局部区域法、表情法和神经网络法这4种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不足,并对面瘫的客观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面部皮肤温度与面部血流量关系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红外热像方法和超声多普勒技术,对30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表浅的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血流量与其分布区的皮肤温度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显示:(1)面部动脉血流量较大者,其分布区的皮肤温度也较高,反之则较低;(2)在面部的穴位针刺治疗后,面部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随之上升;(3)在面部所分析的四个区域之间和针刺的前后,温度与血流的对应关系趋向基本一致,两者比值相差的范围较小,在09538~12835∶1 之间。说明面部动脉与相应供血区的皮肤温度有一定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大脑皮、髓质静脉的不对称征与脑梗死严重度和梗死灶解剖学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参考。 方法 选取38例超急性期、6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扫描,比较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的脑梗死严重度差异以及梗死灶解剖学特征差异。 结果 对于超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8(4~8.8)、5.5(3~8),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对于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5(2~7)、1.5(1~2),两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3)。大脑前循环和后循环动脉梗塞静脉不对称出现率分别为48(82.8%)、 12(28.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的静脉不对称征可反映卒中更高的严重度,而超急性期则不然。大脑前循环梗塞更趋向于形成静脉不对称征。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血液性疾病,儿童发病率较高,但其诊断方法是排除性诊断,且现有检测技术多是有创的,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增加临床风险。为弥补现有检测技术上的不足,本研究从红外热像的角度对儿童ITP的诊断做初步探索。本文试验共采集11个健康儿童和22个ITP儿童的正面红外热像,提取7个目标区域的花斑特征(PFD)、平均温度(Troi)特征与最高温度(MAX)特征,将加权后的PFD参数与临床诊断过程中常用的血小板计数做相关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加权后的PFD参数对儿童IT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加权后的PFD参数在健康儿童和ITP儿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在ROC曲线下,该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高达92.1%。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红外热像能够清楚地表现出ITP儿童与健康儿童之间的差异,期望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无创地客观描述儿童ITP红外热像特征,为今后ITP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