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中出血特点及观察活化重组凝血因子VH(rFVⅦa)在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肝移植手术各个时间段出血的特点;前瞻性研究使用rFⅦa,观察术中止血效果,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广泛渗血是造成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主要原因;病肝切除阶段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rFⅦa可以较好地改善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并且使血栓弹力图指标r,k,α角度和最大振幅(MA)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全部实验组6例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结论肝移植切肝时间的广泛渗血为整个手术过程中的主要出血时间;rFⅦa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手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诺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术中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rFⅦa组(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T、INR、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APTT、FI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Ⅶa能改善病人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观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减少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开始前15 min给予rFⅦa 80μ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予安慰剂.监测两组病例在手术不同时间点的凝血指标变化,计算手术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统计围手术期治疗费用.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的输注量[(1245±496)ml,(6.31±4.86)U,(952±814)ml]明显少于对照组[(2496±1713)ml,(10.34±5.36)U,(1849±67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输注量、围手术期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单剂给予rFⅦa能迅速改善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没有明显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抑肽酶血液麻醉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抑肽酶血液麻醉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使用价值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 法 60例择期行骨科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 200万kI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50万kIU/h,直至手术结束后停药;对照组(B组,30例)持续泵注生 理盐水。分别在术前、术毕、术后6h和24h时间点上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凝 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及TEG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在使用了抑肽酶之 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手术出血量及输异体血量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抑肽酶 对A组的纤维蛋白原(Fib)、TEG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抑肽酶血液麻醉可明显减少 脊柱外科手术的出血量,减少异体血的输入,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应用重组活化入凝血因子Ⅶa(rFⅦa)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ASA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rFⅦa 40~80 μg·kg-1.分别于注药前即刻(T0)、注药后5(T1)、15(T2)、30(T3)、60(T4)、120 min(T5)、无肝期15 min(T6)及新肝期30 min(T7)取颈内静脉血4.5 ml,测定PT、凝血酶原活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与T0比较,PT和INR在T1~6降低,PTA在T1-6增加,APTr在T2~5缩短,TT在T7延长(P<0.05),各时间点nb、PL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1±6)U,出血总量600~4000 ml,其中使用rFⅦa后120min内出血量200~2 400 ml.给药期间未发生过敏反应,术后未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前应用rFⅦa可改善患者术中凝血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癌常规切除术中抑肽酶的血液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抑肽酶在常规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82例常规肝癌切除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4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1 112EP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278EPU/h,直至手术后2h停药;对照组(B组,42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在诱导前、手术开始O.5h、2h、4h、术后6h、12h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凝血四项指标。观察两组围术期的’lEG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 使用抑肽酶之后,试验组的术前高凝状态缓解,术中凝血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对照组在手术后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部分病例手术后期及术后呈现低凝状态。试验组在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常规肝癌切除手术中抑肽酶可稳定凝血功能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病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OPCAB病人32例,ASAⅢ或Ⅳ级,年龄46~75岁,体重65.92kg,随机分为2组(n=16):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C组不用任何抗纤溶药物,A组将抑肽酶200万KI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min内输注完毕,另外100万KIU以20.30万KIU/h速率输注至术毕。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此时已用抑肽酶200万KIU)、术毕、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术后24h出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PT和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CD62p肝素化前1min、术毕和术后6h降低,Am肝素化前1min和术毕时延长,术后24h出血量减少(P〈0.01)。结论 抑肽酶抑制OPCAB病人血小板激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术前应用小剂量抑肽酶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年龄18~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抑肽酶50万KIU组(Ⅱ组)、100万KIU组(Ⅲ组)和200万KIU组(Ⅳ组),每组15例。Ⅱ~Ⅳ组以100ml/h的速率于麻醉诱导后持续输注相应剂量抑肽酶(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分别在入室后(基础值)、抑肽酶输注完成时、取瘤时、术毕、术后24h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各指标。结果各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尿量、输液量、出血量、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四组术中及术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降低,术后白细胞计数升高,术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速率均延长或降低,Ⅲ、Ⅳ组术中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Ⅳ组术中血小板功能增强(P〈0.05);与Ⅰ组比较,Ⅲ、Ⅳ组术毕及术后时白细胞升高,Ⅱ~Ⅳ组术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Ⅳ组术中血小板功能增强(P〈0.05)。结论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前应用100万和200万KIU抑肽酶可使APTT延长,200万KIU抑肽酶对血小板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抑肽酶加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为抑肽酶+自体输血组(A组)和对照组(C组),连续监测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A组病人在术中及术后PAgT、PLG、α2-AP等均显著高于C组,(P〈0.05或0.01),而D-D却显著低于C组(P〈0.01)。A组病人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1)。结论:小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抑肽酶加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为抑肽酶+自体输血组(A组)和对照组(C组),连续监测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A组病人在术中及术后PAgT、PLG、α2-AP等均显著高于C组,(P<0.05或0.01),而D-D却显著低于C组(P<0.01)。A组病人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少于C组(P<0.01)。结论:小剂量抑肽酶+自体输血能显著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预防和减轻继发纤溶亢进,从而显著减少了术后出血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1.
加温输液对乳癌根治术病人出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减少病人术中出血。方法 将80例乳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加温输液)和对照组(室温输液)各40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输入加温液体(37-38℃),腹部以下盖保温毯,使肛温保持在36-37℃;对照组输入室温液体(20-21℃),不用保温毯。比较两组术后体温、出血量、输血量及部分凝血项目测定值。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终止和手术后2h体温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均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术后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P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加温输液可使病人术中术后的体温维持正常,出血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抑肽酶对血浆肝素浓度和凝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CPB)中大剂量抑肽酶对血浆肝素浓度和凝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人房室间隔缺陷修补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未用抑肽酶)和抑肽酶组(10例,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分别测定血浆肝素浓度,APTT,TT和ACT,并记录术后出血量。结果 肝素浓度及TT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抑肽酶组ACT和APTT均显著延长(P〈0.01),术后6小时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但单独应用抑肽酶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患者术前的凝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前凝血治疗的时机、目标和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4年实施肝移植手术的168例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相应的凝血治疗措施,术中出血量、各种血制品的用量.分析术前因素与术中出血的关系,PTA分级与术中出血量、术中各种血制品用量的关系,术前血浆置换对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制品量的影响.结果术前PTA趋于正常,术中出血量则少,对于严重凝血障碍的患者,术前应调整PTA至30%以上;术前实施血浆置换可以显著减少重症肝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血制品用量.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血制品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测定.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TEG采用Haemoscope 500 series TEG仪测定,所用参数包括反应时间、K值、α角及最大振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上述参数指导血液制品应用,反应时间〉7 min 即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最大振幅低于54 mm时给予血小板输注;α角低于32°时给予Fg.术后评价凝血功能调控效果.结果 经采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7例患者无肝期、新肝期与手术结束时的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且术后无发生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TEG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后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性分析了64例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5-7万KIU/kg)和(或)凝血酶原复合物(400U)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的作用。结果显示,用药组(抑肽酶组、凝血酶原复合物组和二者合用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8h内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显著35%-54%和33%-42%(P<0.05-0.01)。无严重出血(胸液<1000ml/18h)者较有严重出血者(>1000/18)术后早期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给药和手术切口内局部给药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静脉给药组于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20mg/kg氨甲环酸注射液;局部给药组于缝合切口前向切口内注入20mg/kg氨甲环酸注射液;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输血例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例数。比较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静脉给药组和局部给药组术后引流管的出血量减少(P0.01),且局部给药组的输血比例更低,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更高(P0.05)。3组的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给药组的TEG参数α角和MA值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给药和局部给药均可减少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且局部使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国人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弹性图(TEG)的变化及其与激活全血凝块形成时间(ACT)的相关性。方法 19例病人分为急性肝衰组(8例)与肝肿瘤组(11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手术开始后120min,I 120)、无肝的30min(Ⅱ 30)、新肝前5min(Ⅲ-5)、新肝后5min(Ⅲ+5)、30min(Ⅲ+30)、60min(Ⅲ+60)、120min(Ⅲ+120),8个时间点,分别观察硅燥土激活的全血TEG及ACT的变化。19例病人中有6例于新肝后5min同时观察肝素酶修正后的TEG与非肝素酶修正后的TEG及ACT的变化。结果 肝衰组TEG值(r、r k、αlpha角或α、MA)的变化主要在Ⅱ+30min、Ⅲ-5min、Ⅲ+5min,肝肿瘤组TEG值(r、r k、αMA)的变化均在新肝后5min、30min、60min。与术前值相比,两组TEG值的表现为r与r k延长,α与MA减小(P<0.05、0.01)。相关研究表明,两组r k与AC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43及0.634,P<0.01)。其中6例于新肝后5min,有肝素酶与无肝毒酶的全血TEG值差异亦显著(P<0.01),后者经静注鱼精蛋白50-75mg后,两组TE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提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凝血紊乱主要发生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TEG指标r k与ACT有相关性。肝素酶修正后的全血TEG可提示新肝期体内存在肝素化效应,需用鱼精蛋白拮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移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35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按术前是否行血浆置换分为术前血浆置换组(PE组)19例和术前无血浆置换组(对照组)16例。观察PE组血浆置换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应用血制品情况;对两组病人术后恢复过程、并发症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PE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内毒素水平及血氨较置换前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化比值较置换前明显好转(P<0.01)。PE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病人ICU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浆置换组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胆道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半年生存率血浆置换组为78.9%,对照组为56.3%,统计学也无显著性差异(P=0.273)。而死亡病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病例(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治疗能改善术前肝功能、凝血功能和减少术中出血。但血浆置换并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脊柱手术中应用降压麻醉联合高容量血液稀释技术对节约手术用血的效果。方法择期脊柱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B组(24例),均行静吸复合麻醉。A组输注复方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并联合进行控制性降压。测定人室后(T0)、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hypervolemichemodilution,AHH)完毕即刻(T1)、术毕(T22)、术后第1天(T3)的BP、HR、CVP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it)、血色素(Hb)和血细胞比容(Hot)。记录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输血例数。结果A组出血量、异体输血量、输血例数明显少于B组(P〈0.01),术中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有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降压麻醉联合高容量血液稀释技术,可明显减少甚至避免输注异体血,且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甚小.可安全的在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羟乙基淀粉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病人凝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庚  吴新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2):1104-1106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急性等容性中等程度血液稀释后病人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10例择期手术病人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血液稀释。分别于血液稀释前及稀释后15min测定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测定传统凝血实验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参数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最大振幅(MA)、A30、A60、CL3、CL60、LY30和LY60。结果血液稀释后Hb及Hct均减少,胛延长,Fib减少(P〈0.01),而APTF及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急性等容性中等程度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