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病变的种类繁多,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也各不相同。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各种治疗手段不断增加和完善。因此各方面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更加迫切,以便于及时、准确的治疗。影像学检查是许多关节疾患的常规检查方法,也是某些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依据。虽关节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但其影像学表现有许多相同之处,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些关节病变表现的异同点,笔者就常见的关节病变影像学表现及特点从发病部位、对称性、X线非特异性表现和特异性表现加以简述,并就近年来影像学设备的进展及其在某些关节病变影像诊断的作用作一简介。1累…  相似文献   

2.
术后胃瘫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对术后胃瘫综合征做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目前PGS的诊断方法,发病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宫业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8):1294-1296+1299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GBC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GBC转移早,易侵犯邻近器官,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预后比较差。此外,GBC更倾向于产生化疗耐药,这就需要新的临床干预策略。癌症免疫治疗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包括GB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本文就GBC的免疫学特性以及目前GBC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GBC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ICC早期症状较隐匿、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改善ICC患者的生存水平。通过检测ICC患者组织及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深入开展ICC发生、发展、复发与转移相关研究,对于阐明ICC发病机制以及研究新的ICC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致死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基因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取得了部分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200家族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iRNA-200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的机制方面做一综述,希望能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所帮助,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展情况.方法:思考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果: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复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起主导作用,黏膜屏障的损害为其基本条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休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结论:消化性溃疡十分常见,它致病机制复杂,诊断多依靠典型的症状和辅助检查,因为往往反复发作,治疗时更需要医患双方配合.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脑损伤是影响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率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诊断新生儿脑损伤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但新生儿脑损伤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反应脑损伤变化迟钝,如不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阻止病情的进展,将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因此,寻找可靠的血清学指标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损伤极其重要,本文对一些血清学指标在诊断新生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肿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基因组学的不断进展使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患者的临床处理和预后仍无实质影响,主要原因是不能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该校博士研究生郑世曦在导师武忠弼教授指导下,经过3年研究得出结论:检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层粘蛋白的水平,可以判断原发性肝癌是否具有转移潜能。这一研究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有积极意义。 肝癌转移问题因涉及临床早期诊断等多方面而难以准确把握,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统计资料显示,80%以上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深入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寻找转移标志  相似文献   

10.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临床难点,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相当重要。本文就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