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和研究不同培养天数类脑移植治疗脑创伤的效果。方法 (1)比较85 d类脑和55 d类脑的细胞数目和数量。(2)使用活检穿孔器在大鼠右侧感觉运动皮质造成机械性损伤,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随即在大鼠皮质损伤区域移植55 d类脑和85 d类脑,分为55 d类脑移植组、85 d类脑移植组、创伤组和假手术组。(3)分别在大鼠术后的第7,14,28和56天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染色比较各组间神经再生、炎症反应等情况。(4)在手术后的第2,5,7,11,14,21,28,35和42天分别对55 d类脑移植组、创伤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m NSS(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评分和平衡木实验,计算各组大鼠的得分情况,评估大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 55 d类脑包含更多的神经干细胞,85 d类脑包含更多的成熟神经元,同时具有更多的细胞量。(2)类脑移植可以促进脑创伤大鼠神经再生且不加重炎症反应,55 d类脑移植效果更佳。(3)类脑可以在宿主脑内进一步生长分化,同时上调神经连接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4)类脑移植可以促进脑创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结论类脑移植可以促进脑创伤大鼠神经再生,上调脑创伤大鼠脑内神经连接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改善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其中55 d类脑移植有更高的细胞存活率和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移植的类脑可以在大鼠脑内存活分化成多种运动皮质区的神经细胞,同时还能进行细胞迁移和与大脑皮质形成血管连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模型损伤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生的Wistar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NSCs。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移植BrdU标记的NSC于梗死灶同侧的侧脑室。记录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移植后的NSC迁徙、定向分化的情况及其与宿主细胞间的关系。结果:大鼠NSCs移植后部分可在体内存活并迁徒至脑缺血病灶区,在缺血区内能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并与宿主神经细胞形态一致,运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移植的NSCs对缺血损伤脑区结构有修复作用,可改善脑缺血模型动物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治疗脑创伤大鼠后内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中提取出来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静脉移植于大鼠脑创伤模型中,在治疗后1、3、5、7、14d,ELISA法检测损伤半球NGF和BDNF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治疗组NGF和BDNF的表达于伤后1d至7d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降至较低水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移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增加损伤脑组织中的NGF和BDNF的表达,与时间有相关性。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对于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类器官是一种由胚胎干细胞(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产生的三维神经培养物,能够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随着脑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并与器官移植、基因编辑和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功能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回路等复杂脑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就脑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脑卒中建模和移植治疗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嗅成鞘细胞(OECs)与神经干细胞(NSCs)共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双侧穹隆-海马伞切断,建立AD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NSCs移植组、NSCs与OECs共移植组、AD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从SD胎鼠(孕16~18d)取材,在体外分别培养和共培养OECs与NSCs,并将共培养的OECs与NSCs移植于AD大鼠大脑侧脑室;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宿主脑海马GAP-43和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①NSCs与OECs共移植组潜伏期明显缩短、通过平台次数明显增加,与NSCs移植组、AD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NSCs与OECs共移植组宿主脑海马GAP-43mRNA和GAP-43蛋白的表达量高于NSCs移植组、AD模型组(P<0.05)。③NSCs与OECs共移植组NOS阳性细胞(22.2±1.7)较NSCs移植组(13.1±1.9)、AD模型组(7.1±0.9)明显增多(P<0.05)。结论嗅成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移植能促进宿主脑海马GAP-43的表达,其可能在A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决定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内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林  惠国桢 《江苏医药》2003,29(5):374-375
神经干细胞 (NSC)的发现和培养成功是近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具有自我更新、持续分裂增殖、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 ,它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移植入动物体内它能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能迁移、增殖 ,与宿主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基于这些特点 ,神经干细胞成为移植入脑内进行细胞替代治疗和转基因治疗 ,从而达到神经修复的最有前景的细胞来源之一[1~ 3 ] 。本文对近年来决定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外部条件及内在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杜可  刘柏炎  易健  蔡光先 《中南药学》2010,8(8):561-565
目的探讨超微脑得健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影响。方法采用脑中动脉阻塞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脑得健原方组、超微脑得健全量组、超微脑得健1/3剂量组。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GAP-43 mRNA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脑内有一定水平GAP-43 mRNA表达。模型组GAP-43 mRNA表达至14 d达到高峰,模型组各时间点GAP-43 mRNA含量与同时间点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3 d后各治疗组动物脑组织中GAP-43 mRNA含量较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超微脑得健能促进脑缺血后GAP-43的表达,可能为其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人源性干细胞可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人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类脑器官等,为寻求药物早期筛选和神经毒性临床前评价的新模型提供了可能.目前基于人源性干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的体外模型已用于药物筛选、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以及阐明未知的疾病发生机制,为开展临床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有助于减少药物临床应用中不...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艾地苯醌、维脑路通与脑复明对急性脑缺血及脑卒中的作用,将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及溶媒对照组。预先用药10d观察三药对急性脑缺血的影响;脑卒中发作后给药以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艾地苯醌既有抗急性脑缺血作用又有治疗脑卒中的作用,维脑路通的抗急性脑缺血作用与艾地苯醌相似,脑复明对脑卒中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脐血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可行性.方法 7d龄大鼠随机分成NSCs移植(A)组、HIBD模型对照(B)组和正常对照(C)组,每组40只.从人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UBC-MNCs),定向诱导分化出NSCs并行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经尾静脉移植到HIBD新生大鼠体内.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1、7、14、21 d各组动物脑组织易损区室管膜前下区(SVZa)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及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 UBC-MNCs可体外培养并定向诱导分化为NSCs,A组SVZa区NSE、BrdU阳性细胞表达量较B组均增高(P<0.01);移植早期Nestin增高,移植后14 d达峰,以后逐渐下降(P(0.01);A组GFAP表达较B组降低,大鼠损伤区面积显著减小(P<0.01).结论 移植的NSCs可在HIBD新生大鼠SVZa存活、增殖及分化,促进组织结构恢复和细胞功能重建,NSCs移植是治疗HIBD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Alzheimer病大鼠脑形态及动物行为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植入 Alzheimer病 (AD)大鼠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及功能。方法 :由新生大鼠海马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 ,采用切断穹窿海马伞的方法制作 AD大鼠模型 ,模型建立 8~ 10 d后行神经干细胞移植。移植 1个月后 ,通过暗回避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应用尼氏染色 ,乙酰胆碱酯酶 (Ach E)染色观察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 ,分化以及 AD大鼠 Ach E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 :神经干细胞在额叶和海马都能够存活 ,分化成神经元 ,可与宿主建立突触联系 ,在海马区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生长优于额叶。与对照组相比 ,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鼠的暗回避潜伏期变长 (P <0 .0 5 ) ,探索次数减少(P<0 .0 5 ) ,海马 Ach E纤维密度增加 (P <0 .0 5 )。结论 :神经干细胞能够在 AD大鼠额叶、海马存活、分化 ,并可导致 Ach E纤维密度增加 ,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脑卒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球有560万人死于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自由基机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机制、一氧化氮和炎症反应机制等。国际上针对每一种再灌注损伤机制筛选和研制了近百种动物实验有效的脑保护药物,然而无一种药物试验临床有效,这与研究种属差异以及没有考虑脑功能整体性有关。美国神经障碍和脑卒中国家研究所脑卒中项目组对过去20年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提出脑卒中研究焦点应该是神经血管单元,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和治疗中应把脑组织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它强调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相关组织基质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以动态观点反应脑缺血后病理生理过程,综合反应脑卒中后细胞和相关因素之间的整体变化情况。对"神经血管单元"这个概念在脑损伤后治疗与康复过程进一步延伸和干预靶点具体化,我们提出神经血管稳态重构(NSR)假说,我们以MNG对缺血性脑损伤干预为对象,从2007年开始提出神经血管稳态重构假说进行研究,在2个科技部重大专项、1个北京市创新平台、3个国家自然基金、3个北自然基金资助下,先后有11个硕士研究生参与该假说探索,目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皮层和纹状体神经和血管发生死亡或者凋亡,神经元丢失,血管破坏,血脑屏障破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莫诺苷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VEGF表达,激光共聚焦荧光双标显示能够增加神经和血管再生,免疫组化表明增加神经元和血管数目,抑制炎性因子表达,促进血脑屏障重建,促进损伤部位恢复和重构,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动能,具有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这些作用和机制是通过Wnt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雌激素干预的EPCs移植对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模型,24 h后通过尾静脉移植经PKH26标记的糖尿病EPCs和雌激素干预的糖尿病EPCs。移植3 d后测定各组大鼠脑缺血体积、大鼠行为学变化、缺血部位血管新生及EPCs的归巢情况。结果 与糖尿病脑缺血大鼠相比,雌激素干预的糖尿病EPCs移植能降低脑缺血体积、改善行为学评分和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及促进EPCs归巢到损伤部位(P<0.05)。结论 雌激素干预的糖尿病EPCs移植,通过促进EPCs归巢和血管新生对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在存活患者中,80%以上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如常见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以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替代治疗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愈带来希望.然而,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否与宿主神经系统整合,是否具有体内功能仍然备受质疑,阻碍了神经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布及迁移情况。方法Fieoll-Paque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并流式细胞术鉴定;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局灶缺血模型,Hoechst33342标记细胞,分别通过静脉移植及立体定向局部移植到大鼠缺血侧纹状体。经过1、3、5周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切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分布及迁移情况。结果应用梯度离心方法可以分离得到rMSCs,经过体外扩增可得到足够细胞数量用于移植,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90表达阳性。大鼠脑缺血后,无论静脉还是局部移植,rMSCs在脑内均能较长时间存活,移植细胞与宿主有很好组织相容性。静脉移植的细胞集中于脑缺血灶及其周围,缺血灶对侧脑组织移植的细胞较少(P〈0.05);局部移植的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缺血灶不断迁移,分布在两侧大脑的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SCs通过静脉及立体定向两条途径进行移植后,能够在宿主缺血的脑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rMSCs的这种迁移现象很可能与缺血灶的细胞信号改变有关,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疾病,临床传统治疗手段效果相对有限,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脑卒中治疗新模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因其独特的脂质双层结构,通过携带一定的生物信息来参与细胞间通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间起重要作用。本文从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角度出发,概述了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分离与提取方式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重点介绍了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促进神经血管重建、调节免疫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3个方面的主要作用和当前研究现状。最后,对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刺激成年小鼠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的内源性神经再生。然而,这种新产生的细胞在脑缺血后会很快死亡。为了增加脑缺血后幸存的神经前体细胞和长效的神经再生,笔者应用抗凋亡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一种由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提取出的TAT蛋白中得来的细胞穿透肽相融合,以确保其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对低糖低氧损伤神经干细胞移行 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低糖低氧损伤神经干细胞移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低糖低氧损伤神经干细胞模拟脑缺血损伤,随机分组,采用细胞标记、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神经干细胞移行、分化情况。结果正常培养下,少量游离的细胞迁移,低糖损伤后迁出细胞数明显增多,治疗2组最多;损伤后F200+/Brdu+细胞和异硫氰酸荧光素-神经微丝(FITC-NF)200标记明显增加,治疗2组与治疗1组、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低糖低氧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移行、分化,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移行、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维甲酸(RA)诱导的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受损的大鼠脊髓内,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及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实验大鼠30只遭受脊髓中度损伤后7天作移植治疗,实验组分两组:一组移植经维甲酸诱导后的细胞,另一组移植未诱导的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液。每周一次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移植后4周,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脊髓内的生存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内见许多移植细胞存在,部分可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后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其中维甲酸诱导组能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能力较另一组更强。结论 维甲酸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能替代缺失的神经细胞,促进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