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进行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吴茱萸系统毒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吴茱萸历代文献古籍及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提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毒性研究思路。结果历代文献古籍中记载吴茱萸的多种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对吴茱萸"有小毒"这一记载在中药现代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中均相对缺乏,对其毒性成分、毒性表现也未见详细描述。应进行吴茱萸产生功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功效-毒性"的相关性、毒性作用靶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吴茱萸"量-效-毒"之间的关系如何等规范、系列研究,同时还要在中医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去合理科学地认知毒性和功效,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吴茱萸提供科学实验依据。结论有毒中药吴茱萸的毒性研究应该放到功效和证候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而且要注重毒性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作用途径和作用靶点,并注重基于功效和病证的"量-效-毒"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科学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入,中药的合理应用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物质基础的认知达到新的水平。本文基于中医配伍理论体系中的代表性禁忌配伍药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毒效生物学评价相关联、配伍毒性效应物质相兼顾、体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相结合和药味配伍-成分协同分层次递进研究等中药配伍禁忌复杂毒效物质相互作用的适宜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反药组合-毒效物质-量毒效关系-体内外转化与代谢特征相互关联的中药配伍禁忌复杂毒效物质研究思路,为中药配伍禁忌现代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中药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的科学,而有毒中药的研究、评价和应用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应用有毒中药治疗疑难重症,效果显著。怎么发挥中医药对有毒中药传统认识和临床实践的优势,结合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索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合理应用,揭示其毒理学原理,不仅是中药毒理学形成的基础,而且将丰富现代毒理学的内容[1]。1中药毒性分级中医古籍和中药主流本草中记载了许多"毒药"、"毒性"、毒性分级、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药将有毒中药毒性分级为大毒、有毒、小毒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三级,但未涉及具体药物;《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将有毒药物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则分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近代中药著作大多按大毒、有毒、小毒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ox)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  相似文献   

5.
朴胜华  罗朵生 《中国药房》2012,(23):2194-2196
目的:探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对拆方研究法与整方研究法、代谢研究法与血清药物化学法、中药有效组分模式与谱效关系研究法、分子生物色谱技术与多靶点筛选技术以及系统生物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分析与比较。结果:上述方法的不足体现在对药效物质的辨识和筛选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忽视了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现有分析手段的局限性以及定性过程较复杂等原因,限制了上述方法的广泛应用。结论: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应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遵循中药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多靶点作用特点,最大限度地综合运用现代相关技术去揭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解释中医药作用机制的基石,然而中药复方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作用机制与体内效应过程不明确等问题长期桎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研究是动态表征和定量描述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相关性的有效方法,将时间、浓度和效应结合起来,已经成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技术策略,但是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物,缺乏符合中医药发展模式的相关策略。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新的研究策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PK-PD模型,通过进行方法开发与技术重组,利用从化学物质基础、关键成分的筛选、整合PK-PD相关性的多维整合的研究思路,引入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及时灵敏地表征药效特点,评价药动学考察药物机制研究,旨在构建更易于发现药效物质的技术体系,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已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环节,同时其具有化学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向、作用途径和通路众多等特点,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多样性和物质基础不明确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物质基础复杂主要体现在:(1)中药本身含有的化学物质种类多;(2)炮制和加工过程中,中药成分之间相互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3)经人体代谢产生的有药理活性的新化合物;(4)经人体内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新化合物。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1)多种成分作用于一个相同的靶标,产生协同作用;(2)调节人体内酶的活性,影响物质转运,降低血浆清除速率,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3)克服药物抵抗作用,尤其是针对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抵抗和多种药物耐受的现象。目前,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1)基于体内药理活性追踪,寻求有效部位(群)、最佳配伍,以及分析经过体内代谢成分与入血成分,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有效部位(群)研究、配伍与拆方分析、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手段;(2)基于体外筛选与体外模型借助新技术、谱图分析、仿生技术等,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谱-效关系研究、多靶点高通量筛选、生物色谱、亲和超滤、模拟仿生技术等;(3)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网络药理学筛选活性成分,寻求成分-靶点-基因的网络结构,预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医药传承辅助系统、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复杂系统熵聚类技术、靶点垂钓预测、结合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以及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等。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既需要体现中医临床与理论的特点,又要对疗效、机制进行明确的科学验证与阐释,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指导中药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8.
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参附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法复制大鼠心源性休克模型,以血压值作为效应指标,选取1.25、2.5、5、10、20、25 mL/kg六个剂量参附注射液做量-效曲线,选择20 mL/kg剂量做时-效曲线,依据时-效曲线和量效曲线求得时间-生物体存量曲线,用DASver 2.0软件分析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8.685 min,Ke=0.08 min-1, CL=1.417 L· min -1·kg-1, AUC(0-t) =12.63 mg·L-1·min-1.结论:在大鼠体内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的体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  相似文献   

9.
《景岳全书》曰:"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甘草配伍是常用中药药对之典范,亦为七情配伍中的"相畏/相杀",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附子中含有的双酯型生物碱,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镇痛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也具有较强的心脏毒性。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近年有大量学者通过大鼠心肌细胞试验探讨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减毒作用机理。本文基于组分配伍理论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振颖 《北方药学》2012,9(9):66-66
文章在分析了炮制与中药毒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去毒减毒中药炮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梳理近10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肝毒性标志物筛选、肝毒机制研究、毒性预测与毒性蛋白质、基因组数据库建立等方面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传统毒理学研究方法相比,系统生物学技术可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毒性物质,用于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寻找和毒靶研究,也可作为机制研究的补充和验证;但受技术限制在应用中尚存在缺乏规范的毒性评价体系、缺乏足够的基础数据等问题。结论系统生物学技术提升了中药肝毒机制的认知水平,在中药肝毒性评价、机制研究、临床诊断领域提供了一个适宜技术,尤其为肝毒性生物标记物发掘、肝毒性预警奠定了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别从附子理中汤的炮制、剂型、煎煮方式、配伍四个方面对近代关于附子理中汤"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作出概述,得出应从附子理中汤制制备工艺、整体组分等角度加强对附子理中汤"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为附子理中汤在临床合理使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炮制是依据中医药理论,结合药材自身特性,将药材经净、切、蒸、炒、炙等以改变中药化学成分进而达到调整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减毒与增效两方面阐明中药天南星、白果、附子、草乌、斑蝥、远志、蒺藜、黄芪、党参、黄芩等在炮制过程中的成分转化,明确中药饮片经炮制后达到减毒与增效的物质基础,以期为中药的合理应用与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围绕"药性"探讨中药"毒-效"认知与药物警戒,为中药药物警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方法 以药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与实验研究,分析和提炼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影响因素,探讨论证"性""毒""效"关系,构建以"药性"为核心的中药药物警戒模式.结果 "效""毒"分别是"药性"的正、负向表达,可相互转化.中...  相似文献   

15.
治疗用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崔英先  李娜  崔惠君 《中国药师》2004,7(8):653-654
中医采用"毒药"治病,有其丰富的经验,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中药的某些毒性成分攻邪、治疗疾病,其毒性物质也就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既能很好地发挥"毒药"的治疗作用,又能严格控制其毒副反应对人体的危害.为了更好地发挥毒性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临床用毒性中药的治毒减毒新方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张超 《齐鲁药事》2012,31(3):164-167
对中药大戟科狼毒、甘遂、京大戟、巴豆、千金子5味毒性中药的炮制减毒原理研究情况作一概述,结果发现大戟科有毒中药炮制机理及其科学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应在其药理、毒理研究及相应的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全面研究,揭示炮制解毒、减毒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丹参的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搜集与丹参有关的文献,对近年来对丹参药理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出丹参的药理活性成分,并揭示中药丹参中多成分、多靶点的整合效应,提出以结构母核为基础研究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应的研究思路。结果 丹参由于其不同化学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因此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作用基础,终末效应是其优势效应;不同化学成分序贯作用于不同靶点,终末效应为其放大作用;特定化学成分作用于特定靶点,终末效应为其选择作用。结论研究丹参同系物之间的整合效应和同系物中化学成分的整合效应,对寻找丹参中发挥药理作用的结构母核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以此为基础研究丹参各药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吴茱萸的功效成分与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吴茱萸化学成分与功效、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思路。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生物碱是吴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是吴茱萸发挥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药典和文献记载吴茱萸有小毒,而关于吴茱萸化学成分毒性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对吴茱萸的毒理学研究还不够深入。结论吴茱萸是否还含有其他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吴茱萸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是什么?以及吴茱萸功效化学成分与毒性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和吴茱萸化学成分与功效、毒性之间的"量-效关系"、"量-毒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吴茱萸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机体脂质代谢角度出发,分析归纳中药雷公藤效/毒相关物质基础的作用途径,探讨其“物-效/毒-靶”关联性,以寻找雷公藤药效和毒性成分的创新研究方法与视角。方法 收集并梳理近年来雷公藤制剂及其活性物质在脂质代谢调控方面的相关文献,在药性理论指导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与实验研究结果,构建“物-效/毒-靶”关联性的分析模式。结果 雷公藤制剂及活性物质通过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磷脂类代谢以及固醇类代谢在内的多个关键脂质代谢环节发挥药效作用,但同时也可诱发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磷脂类代谢紊乱、胆汁酸淤积等负面途径的致毒反应。结论 从脂肪代谢途径解析“物-效/毒-靶”关联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蛴螬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本文主要以药效物质基础、指纹图谱技术、血清药效物质和定量组效关系研究在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为重点,对近几年来这些领域的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