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一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思路,对中药中活性物质的分析方法及其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和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生命体.疾病.中药作用是一个动态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过程,代谢组学则是连接的枢纽和中心,其全景式、整体互动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证候的复杂体系及动态连贯性、中药作用的多靶点和突出整体效应不谋而合,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中药进入生命体后,起效的是中药中的原形成分或代谢产物,或与机体作用形成的新成分,三者构成体内中药成分的代谢物组。而中药代谢物组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协调干预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组来治疗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实质上仍然是代谢动力学变化,如能科学阐明原方成分与体内代谢成分的规律,自然能揭示中药成分的代谢规律,因此推动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联的代谢组学和成分组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药动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解释中医药作用机制的基石,然而中药复方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作用机制与体内效应过程不明确等问题长期桎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研究是动态表征和定量描述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相关性的有效方法,将时间、浓度和效应结合起来,已经成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技术策略,但是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物,缺乏符合中医药发展模式的相关策略。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新的研究策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PK-PD模型,通过进行方法开发与技术重组,利用从化学物质基础、关键成分的筛选、整合PK-PD相关性的多维整合的研究思路,引入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及时灵敏地表征药效特点,评价药动学考察药物机制研究,旨在构建更易于发现药效物质的技术体系,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用药,这决定了中药成分在体内发挥药效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中药在体内发挥药效的物质可能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还可能是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尽管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药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加快该领域研究的一些建议和想法,并通过一些研究实例揭示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在阐明中药药效物质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动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中医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药物在作用部位只有达到足够浓度,才能在体内发挥药效,而药物浓度不仅与给药剂量有关,亦受到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传统中药药动学研究多基于健康实验动物展开,忽视了疾病状态下生理和病理变化可能引起相关药动学参数显著改变。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常见疾病动物模型开展的中药药动学比较研究,并对不同动物模型药动学比较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Xiang Z  Cai XJ  Zeng S 《药学学报》2012,47(5):558-564
药物研发模式的转变推动了药物评价技术体系的革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中药及现代中药复方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近些年虽然取得了进步,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本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代谢组学及复杂网络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代谢组学和复杂网络方法来研究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网络药动学)的设想,以期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或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生物利用度、毒动学、透皮吸收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证治药动学、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和在体液中浓度的测定等。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等中药有效性相关问题的科学阐释是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特征相契合,以其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特性高效解析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过程。将中医药理论与代谢组学技术有机融合,可为深层次阐明中药的有效性、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技术。综述了代谢组学方法解决中药药效评价与药效物质研究的具体实践,并对代谢组学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用药,其在体内发挥药效的物质可能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还可能是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中药产生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原因也可能与中药成分的体内代谢产物有关。而迄今中药成分代谢产物的研究多局限在分析和结构推测鉴定水平,仅对少数可通过简单方法间接获取的代谢产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生物学研究。因此,代谢产物的获取是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进而明确中药药效和毒效的关键物质基础。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目前中药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产物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能够为中药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聂继红  王萍 《中国药房》2007,18(6):470-472
中药药动学是近10余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的特点。影响其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年龄、疾病和生理等方面。其研究对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组方原理、作用机制,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体内药物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两大类。体内药物浓度法主要适用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7,(10):1408-1411
目的:为找到更适合中药多组分的评价方法提供思路。方法:以"中药多组分""体外释放""同步释药""多指标""Synchronized""Release in vitro""TCM multicomponent""Multi-index"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4年1月-2016年6月在PubMed、Elsevier、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已知成分作为评价指标、中药指纹图谱在药物体外释放中的应用,以及中药化合物组、吸波面积法、质量权重系数法等方法在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体外释放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0篇,其中有效文献42篇。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定选择其中某种已知的指标成分进行;选择中药组分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药效成分的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可反映中药组分制剂中特定成分的释放特征;以指纹图谱相关峰为指标,可更全面地评价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选择中药多组分制剂中的几种有效成分并结合中药制剂的指纹图谱进行评价中药多组分制剂的释药行为,既可反映多个成分的含量变化,又可反映中药复方整体的含量变化;基于中药化合物组的整体谱特征,采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获得溶出介质中化合物的含量,能很好地反映中药多组分的释药行为;吸波面积法能考察中药所有成分的释放情况,对复方药物溶出度及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质量权重法可为中药组分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但必须明确各成分在整体组分中所占的质量权重系数才能整合反映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以及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故使中药药动学研究面临许…  相似文献   

14.
药物靶标是药物治疗疾病的桥梁,是创新药物发现的源头。中药成分复杂,单味药或中药复方均是多成分共同作用于多靶点、多途径产生药效,其作用机制难以精确阐述。现代药学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是基于对靶点和受体的作用,不适合中药的复杂体系。近年来,多成分多靶点、组合靶点、组分中药等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提出,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药作用的特点,但仍不能反映中药的整体作用。由此,我们首次提出"药靶组学(Targetomics)"这一概念,即通过多组学融合等各种手段鉴定人体可用于药物作用并改善健康的所有效应分子的集合。以"明星"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药靶组学"策略的指导下产出多药物作用于多模型动物不同时间点的多组织多组学数据,构建考虑结构和功能的药物作用动态分子网络,应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多组学数据融合等生物信息学技术识别中药作用的功能分子群及其相关通路和网络的变化规律,并对潜在"药物靶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靶标多样性并经过验证的药物"药靶组",为中药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途径。同时将这些药物多组学数据与疾病组学数据相融合并进行有效对接,也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靶点、用药指导等信息,为药物的快速研发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万丽丽  郭澄 《中国药房》2006,17(8):627-628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临床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的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复方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大多数尚不明确,使药动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促使我们要结合中药作用的特殊性,开创有特色的精密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对药动学研究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复方药动学配伍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复方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复方葛根芩连汤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葛根芩连汤总黄酮类与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建立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并用统计矩法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类整合的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血浆浓度药时曲线都符合灌胃给药的药物处置规律,整合药动学参数t1/2、AUC0-∝分别为6.08 h、30.00 mg.h.L-1和28.86 h、1.07 mg.h.L-1。结论: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动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复方同类成分整体的体内处置规律,为建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即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药效物质分析(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入血药源成分分析、药动学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包括网络药理学分析、信号通路指标检测、代谢组学分析)两方面进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为基础探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并体现中药复方配伍与药物化学成分、药动学、药理通路机制的变化规律及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物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药物毒性研究的热点。许多中药的活性成分或其提取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与转运体相关,转运体的表达或活性可明显影响中药在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活性。其中,基于转运体的马兜铃酸、雷公藤甲素等中药成分的肝、肾毒性的研究十分广泛,而中药对转运体的作用也会对其他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基于转运体角度来概述中药毒性及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对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上的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中草药单一有效成分体内药物浓度测定及多组分同时测定、中草药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与分析等。中草药特别是中药方剂,成分较复杂,较化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更困难;而液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度和极强的定性专属性,适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