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左心耳血栓、肺静脉的解剖与变异、左心耳的形态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的毗邻关系.其中有37例患者同时进行了经食管超声检查(TEE).结果 50例房颤患者均获得可用于诊断的图像.在37例TEE检查的病例中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8例,正常29例,有33例与TEE相符合.50例中41例肺静脉为4支,占82%,9例检出肺静脉变异,占18%;左上肺静脉(LSPV)最大径为(2.28±0.29) cm, 开口的角度为32.06°±9.84°,左下肺静脉(LIPV) 最大径为(1.73±0.28) cm, 开口的角度为13.33°±9.55°,右上肺静脉(RSPV)最大径为(2.03±0.42) cm,开口的角度为28.36°±10.03°,右下肺静脉(RIPV) 最大径为(1.88±0.37) cm,开口的角度为14.34°±8.22°.同测肺静脉之间距离变异较大,左侧平均为(0.73±0.34) cm,右侧平均为(0.76±0.38) cm.50例患者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为0.12~1.41 cm不等,平均距离为(0.67±0.21) cm, 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处于同一水平者44例,略高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4例,略低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2例.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能准确检出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准确反映肺静脉与左心耳的解剖及变异以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的关系,对射频消融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联影宽探测器UCT960 320层CT行冠状动脉CTA(CCTA)双期扫描,探讨CCTA双期扫描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的10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CCTA双期扫描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将CT原始图像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行MIP、MPR、VR等后处理,观察左心耳有无血栓;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CTA双期扫描对左心耳血栓的诊断效能及与TEE的一致性。同时利用心功能软件,获得左心耳三维图像进行形态分型,测量左心耳开口处径线及深度,并分析其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CTA双期扫描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97.6%、90.0%、98.8%,2种检查的符合率为97.0%。血栓组较无血栓组的左心耳开口长径和短径明显增大、非鸡翅膀型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左心耳深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宽探测器CCTA双期扫描可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客观、高效的左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作为参照标准,评估64层心脏CT血管成像对脑卒中病人左心耳(LAA)内血栓的显示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技术对诊断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34例疑有左房血栓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脏双期检查,第一期(心脏充盈期)扫描延迟时间以探测的循环时间为准,第二期(心脏延迟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 s.13例患者同时做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第一期扫描显示左房低密度充盈缺损患者14例,其中6例第二期扫描仍表现为充盈缺损诊断为左心房血栓,8例第二期扫描时充盈缺损消失诊断为"血栓前状态".其中2例左心房血栓和3例左房"血栓前状态"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与CT一致.另20例患者CT检查无异常,其中8例同时也做了TEE检查,结果未见异常.23例(67.6%)CT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管腔狭窄达50%以上者10例(43.5%).结论 64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技术能够提高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正确诊断率,同时还能兼顾观察冠状动脉有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正摘要目的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为参考标准,评价双能量心脏CT检出左心耳(LAA)血栓及脑卒中病人的病因是血栓或循环停滞进行鉴别诊断的效能。材料与方法此项研究由医院审查委员会批准,并请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32例患有房颤(AF)及血栓或TEE自发声  相似文献   

6.
左房附壁血栓多在超声、心腔造影或心脏手术过程中发现.早期检出左房血栓对治疗和预防动脉栓塞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最可靠的诊断手段[1-2]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因存在一定的侵入性,且这类患者常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行TEE检查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随着多层螺旋CT的逐渐普及,其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任意平面的各向同性三维图像重建,通过造影剂增强,可清晰显示左心房的解剖结构.运用多层螺旋CT技术检测左房血栓,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左房血栓病例的64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左房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大样本来验证多层螺旋CT(MDCT)是否能够完全取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来检测房颤(AF)病人的左房附壁血栓。方法回顾性收集导管消融术前行MDCT扫描和TEE检查的病人783例,获得有关人口统计学数据。在对临床数据不知情的情况下,2名放射科医生进行影像诊断。结果大多数病人(96.2%)的CHA2DS2-VASc评分≤3分,评分内容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双倍)、糖尿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双倍)、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TEE检出8例血栓,其均被MDCT检出;TEE未发现血栓,同时在相应MDCT扫描晚期也未发现任何充盈缺损。以TEE作为参照标准,MDCT对血栓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74%(95%CI:94.33%~97.15%)、19.51%(95%CI:16.73%~22.29%)和100%。结论当MDCT扫描晚期未见任何充盈缺损时,低卒中风险的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则可避免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方法 78例患者临床怀疑冠心病并同期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计算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75%)、中等度狭窄(管腔狭窄>50%)和轻度狭窄(管腔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按图像质量(4分法)对冠状动脉节段进行分组,探讨图像质量对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定性与定量比较64层螺旋CT与Q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7.9%、88.3%、98.9%.诊断严重、中等度及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1%、59%、75%,特异性为98%.64层螺旋CT能够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有999段,图像质量为4分的有17段.64层螺旋CT与Q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的Kappa值=0.7856,P<0.01,两者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661,P<0.01,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的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工具.其与QCA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检测用于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疑似患者130例,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血清HCY检验及二者联合检验,观察各项检查临床诊断性差异。结果联合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均高于64层螺旋CT和HCY检验,而诊断误诊率低于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联合血清HCY水平检测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128层螺旋CT与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128层螺旋CT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并比较128层螺旋CT和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50例患者中,120例为阳性,30例为阴性。128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150例患者中,104例为阳性,46例为阴性。参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可得,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0%(102/120)、93.3%(28/30)、98.1%(102/104)、60.9%(28/46)、86.9%(130/150),Kappa值为0.811。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150例患者中,102例为阳性,48例为阴性。参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可得,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0%(96/120)、80.0%(24/30)、94.1%(96/102)、50.0%(24/48)、80.0%(120/150),Kappa值为0.760。128层螺旋CT检查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各项效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和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In brief Prompted by President George Bush's episod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hile jogging,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cases of eight apparently normal, physically active men who had AF. Episode triggers included exercise and the ingestion of caffeine, alcohol, cold water, and ice cream.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clinical hyperthyroidism. One patient had a subsequent stroke, despit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able to prevent recurrence by avoiding triggering factors. When AF recurs despite such avoidance and the use of digoxin or beta-blockers, a class 1A antiarrhythmic agent can be tried.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电转复后的左房收缩功能.材料和方法: 对20例正常人和40例成功电除颤患者除颤后1、3、7天和1个月分别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左房射血力(AEF),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晚期的运动速度(Va),并将Va与前三项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房颤患者除颤后24小时VA、A-VTI、AEF和Va明显低于正常,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至除颤后7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Va与前三项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0.84、0.76.结论: 房颤患者电除颤后心房功能出现顿抑;QTVI测量二尖瓣环心房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可用于评价左房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后预防其复发,对窦性心律有效性的维持以及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治疗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40mg,1次/日,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于治疗后第1周、2周、1月、2月、4月及6月分别行心电图或HOLTER以检测是否存在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Mdosterone,Ald)浓度。结果80例均完成治疗,随访6月,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照组32.5%,治疗组12.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6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为了维持窦性心律,联合应用胺碘酮、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胺碘酮更加有效,螺内酯的长期服用可缩小扩大的左房,左房压力降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抑制可改善心房重构,预防房颤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18.
老年心房颤动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和治疗等相关情况。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8月住院的122例65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7.9%,18.3%,54.8%。93.44%的老年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冠心病49.18%、高血压病18.85%、风心病17.21%、肺心病3.28%。心功能Ⅰ~Ⅱ级者50.82%,Ⅲ~Ⅳ级者49.18%。结论本组分析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是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低,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