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中耳炎(AOM)中耳积液的疗效.方法:以43例(43耳)有明显鼓室压图异常的AOM患者为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其中的23例(23耳)使用地塞米松加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试验组),另外20例(20耳)仅使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随访治疗后鼓室压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鼓室压图恢复正常的时间为(54.6±6.2)d,试验组的时间为(38.5±6.1)d,经t检验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的鼓室压图恢复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糖皮质激素对AOM急性期中耳积液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明显缩短中耳积液的时间,且对长程或慢性的中耳积液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气管用于急性中耳炎者不多,Hattori(1975)曾报告治疗36例效果满意。本文报告1973~1978年间治疗30例(56耳)幼儿的复发性中耳炎的结果。患儿发病年龄7天至23个月。此30例均为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反复鼓膜切开与仔细清洗治疗无效者。一个月内鼓膜切开4次仍不恢复正常或在6个月内复发急性中耳炎者作为放通气管的适应症。在10%可卡因鼓膜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切开鼓膜后下象限并插入通气管(自制聚乙烯哑铃状小管),并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宜抗生素一周。术后3天、1周、2周、1个月和每隔1个月随访一次。结果41耳(73%)  相似文献   

3.
小儿急性中耳炎常后贻中耳渗液。作者们按耳科标准诊断法对107例2个月到12岁的急性中耳炎患儿进行随诊观察:如在2~13周(平均50天)的随诊期间不再有中耳渗液,定为痊愈;如每次来诊总有渗液存留,则定为持久性中耳渗液。据统计分析,62例(57.9%)在观察期间痊愈;45例(42.1%)遗留中耳渗液。还发现:不足24个月的婴儿发生持久性渗液的危险率比超过两周岁的儿童高3.8倍(P<0.001);白人小儿比黑人高2.8倍(P<0.01)。其他因素如性别、感染属于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所用药物和母亲所提  相似文献   

4.
65-11-383.儿童渗出性中耳炎 Kapur, Y. P. Arch Otolaryng, 1964, 79, №1, 38~48(英文) 作者给合自己的经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温习。本病一般认为系咽鼓管功能失调所致,而非完全由于咽鼓管闭塞,因为有人咽鼓管阻塞并不  相似文献   

5.
对120名临床确诊的急性中耳炎后持续渗出儿童之年龄、性别、双或单侧、发病季节、发热否、过去及现在耳漏否、过去中耳炎症情况上呼吸道感染、患及对侧鼓室功能图等10项因素进行分析。全部患儿做耳镜、鼓气耳镜检查,每次就诊均行鼓室压测定。106名为单侧,14名为双侧急性中耳炎。病程在3个月内抗炎治疗3~6个月行鼓膜切开,6个月以上置管。根据治愈的时间分为三组。A组:62名占52%平均年龄4.6±2.2岁,1个月内感染消退没有渗出。B组:26名占22%平均年龄3.6±2.1岁,病程超过1个月但在3个月内。  相似文献   

6.
20余年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肌肉注射抗生素治疗应用很普遍,但现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应用而推崇口服抗生素治疗。近来的研究表明,口服疗程缩短至2~3天不影响疗效。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中耳炎毫无实效,并可能促使出现慢性中耳渗液。因此Mygind等(1981)主张摒弃应用抗生素治疗中耳炎。作者取自急性中耳炎小儿中耳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造成栗鼠急性中耳炎模型,经适当的和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观察中耳炎渗液的发展。另以注射用水注入正常耳观察其清除情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中耳上皮 Politzer(1878)及Preysing(1904)指出,中耳大部分覆盖着纤毛上皮,甚至可伸达上鼓室。Preysing氏在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但Troltsch(1861)认为中耳粘膜有腺体。Krause氏(1876)、Politzer氏(1878)及Goerke氏(1902)均加以证实。Wittmaack氏(1918)叙述在咽鼓管口及鼓室的前下部有纤毛而其他地方则为立方上皮,并有扁平内皮细胞样的区域,亦未发现腺体。Meyer氏(1931)描述所有中耳各型上皮,从内皮细胞到纤毛柱状细胞均产生粘液。1960年后一般认为中耳粘膜是一种低的、立方的、无纤毛的、不呈层的、甚至为内皮样的上皮,只有咽鼓管口附近才有较高的、分层的、或带纤毛的上皮。许多学者在正常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及粘液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8.
迄今,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粘膜活检主要注重研究其粘液质(mucosubstances),本文力图揭示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与上皮,粘液质特征的关系,以及粘膜下组织的细胞型式。作者们对16例 (19耳)初次或多次鼓膜切开放置通气管的患者(病程6月至数年)进行中耳粘膜活检,标本固定包埋后作7μm的连续切片,用苏木精-伊红、过碘酸雪夫试剂(PAS)及阿辛蓝(alcian blue)染色后检查,其中7个耳标本以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结果:初次安置通气管的病例,粘膜上皮阿辛蓝及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围绕标本的渗出液多被阿辛蓝深染,粘膜上皮通常为2~3层细胞,有的可见纤毛,纤毛细胞偶由单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中耳粘膜发生的热休克反应。方法 :向豚鼠中耳注射肺炎克雷伯杆菌 ,制成中耳急性感染动物模型 ,分别于接种后第 1、3、5、7天处死动物取材。应用免疫转印技术动态分析中耳粘膜热休克蛋白 ( HSP)的表达。结果 :正常非应激状态下 ,豚鼠中耳粘膜仅有很弱的 HSP70的表达 ;中耳炎急性期 ,中耳粘膜 HSP70的表达明显升高 ,以第 3天为最强 ,第 3天开始表达 31k D分子 ,出现两条带 ;第 5天最强 ,至第 7天消失。 17k D处第 1~ 5天均有两条带 ,第 3天最高 ,第 7天减弱。结论 :观察发现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豚鼠中耳后 ,中耳粘膜出现热休克反应 ,表达 HSP70及与之有相关表位的 HSP31k D和 HSP17k D分子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病毒中耳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呼吸道病毒中耳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nti-alkaline phosphatase,APAAP)桥联酶标技术,检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所含脱落上皮细胞中的六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88例中耳积液中有65例(73.9%)检测到一种以上呼吸道病毒抗原,其中三例可同时检测到六种病毒抗原。发病前感冒史与抗原阳性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有多重病毒感染的可能,该病的发生与急性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绿脓杆菌的毒力与所分泌的两种基质金属蛋白酶,即碱性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有关。寻找到一种能抑制上述蛋白酶的物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该文试验了基质蛋白的人造抑制物,GM6001或卜[2(R)-2-(羟氨基甲基羰)-4一甲基戊酮]-L一色氨酸甲基酸胺对粟鼠中耳炎模型的作用。30只粟鼠造成双”侧鼓膜次全穿孔。24只双耳接种过绿脓杆菌且已发生中耳炎的粟鼠被分为4组,每组6只。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三组分别用庆大霉素、GM6001和庆大霉素加GM6001治疗,由外耳道滴药,一日三次共四周。结果有3…  相似文献   

12.
按Politzer学派的意见,分泌性中耳炎的分泌物是一种漏出液,由于中耳负压的关系,使含有蛋白质的血清从毛细管漏出,中耳的负压系由于咽鼓管堵塞,而咽鼓管堵塞系由于增殖体肥大或咽鼓管口淋巴组织增生所致。这种合乎逻辑的有吸引力的推论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同时也受到下列事实的支持:一、中耳粘膜上皮系由扁平、无纤毛、无粘液形成的细胞所构成;二、中耳分泌物是一种非炎性漏出物,其粘稠度系由于蛋白的浓度高所致。  相似文献   

13.
对正常人60耳及分泌性中耳炎84耳,进行中耳共振频率和鼓室导抗图测试,显示正常人组中耳共振频率为814±164Hz,中耳积液组中耳共振频率为292±134Hz,中耳积液时,质量增大,要达到共振,共振频率必须向低频区移动。治愈后1~2个月,有38耳再进行多频率扫描,中耳共振频率为786±139Hz,与正常人组接近。分泌性中耳炎84耳中,鼓室导抗图分别为:B型69耳、C型10耳、A型5耳;而84耳中中耳共振频率有79耳<426Hz(积液组X+S)。在临床上,中耳共振频率的改变、B型鼓室导抗图,结合鼓膜改变,能更迅速、更准确地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的分泌特性,著者作了13例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连续切片观察,发现中耳粘膜普遍呈现分泌组织化生及分泌功能亢进,全部病例表现粘膜增厚,而增厚、水肿及血管扩张的程度与炎症病期有关。粘膜增厚区的杯状细胞及其它分泌细胞数量增多,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上皮区,纤毛细胞也可化生为分泌上皮。通过上述观察可以说明:慢性中耳炎分泌功能的亢进一方面是由于分泌量增加;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16.
绿脓杆菌的耳部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脓杆菌现代认识】绿脓杆菌营养要求不高,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耐湿、耐干。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水、空气中均能存活,人体和动物的皮肤、粘膜、肠道、上呼吸道等处都有该种细菌存在。绿脓杆菌普遍存在于医院环境中,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源菌之一。绿脓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已占医院感染的10%左右。绿脓杆菌是人体正常菌丛之一,定居在体表通道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1966~1975年患慢性中耳炎的416耳的手术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74%的病例随访期为5年或更长;全部病人在术前均作细菌培养,其中有绿脓杆菌生长的为54耳,占13%。胆脂瘤侵袭耳大多行乳突根治术,闭合乳突腔同时作鼓室成形术;仅对胆脂瘤不能完全切除和某些合并症的病例中,开放乳突腔;无胆脂瘤侵袭耳和少数局限于鼓室的小胆脂瘤耳作鼓室乳突切除术(乳突皮质切除术和完整的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细菌生物膜在急性中耳炎大鼠中耳腔的形成特点,分析其与急性中耳炎的关系,并探讨该中耳炎模型用于细菌生物膜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6只).麻醉后将50μl肺炎链球菌悬液[1×108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其病因与生理机制复杂,以耳闷、耳鸣、耳痛等耳部症状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而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目前,SOM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分析是研究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常见方法,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比较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动物鼓室插管,研究其对中耳渗液的影响。用20只500克体重的健康灰鼠,右耳鼓室插管,左耳作对照,次日,劈开并去除部分软腭,每三天用耳镜观察鼓膜情况。将鼠分别于裂腭后1、5、10、21天杀死,有渗液者作鼓膜穿刺取中耳渗液作细菌培养,死后颞骨做病理检查。所有未插管耳,在裂腭24小时内耳镜检查有渗液;插管耳鼓膜为正常术后观,一耳于三天后发生化脓性耳漏。所有杀死鼠未插管耳证实有中耳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