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难治性、预后不良的感染性角膜疾病[1].棘阿米巴角膜炎首先见于西方发达国家报道,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步加深,我国陆续有文献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2~4].棘阿米巴角膜炎表现为顽固性的化脓性感染,疾病进展过程中角膜病灶先后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角膜组织坏死,角膜胶原溶解[5],炎症细胞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角膜病理损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3].角膜移植是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有效方法[6].但是目前国内角膜供体缺乏,严重制约角膜移植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延误诊断后会产生的后果。方法:回顾分析了14例诊断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病例,分析延误诊断与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最终视力以及需要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最早出现症状到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确诊之间的时间跨度,将这些患者大至分为两组:早期治疗组(组1)包括6例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8d内确诊并治疗;晚期治疗组(组2)有8例患者,在症状出现超过18d后才被确诊并治疗。两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准确性及诊断方法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只是组2的角膜病灶范围更大、累及角膜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病原学检钡4方法及对其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8例(18眼),均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和原虫培养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18例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中,有16例刮片镜检阳性,阳性率为89%,14例原虫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8%。结论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应尽早行棘阿米巴病原学检测,对于棘阿米巴的早期诊断、防止误诊、早期治痔和预冶奄童妥意义。  相似文献   

4.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阿米巴角膜炎系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因其破坏性明显,且易被误诊而贻误治疗,故常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本病显著增多是由于它不仅可因外伤感染引起,也可作为配戴角膜接触镜(contactlenses,CL)的严重并发症而出现[1,2]。自1992年以来我国曾有过10余例报道[1,3]。本文报告1例经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视力的棘阿米巴角膜炎。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红肿、疼痛、流泪、视力明显下降3天收住院治疗。患者曾戴角膜接触镜3年,发病前左眼有被孩子手碰伤病史。左眼角膜炎按一般抗炎治疗半个月无效,加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后结膜瓣覆盖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9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9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7例(占93.1%),无效2例(占6.9%)。视力提高22例(占75.9%);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02~0.05者8例,0.1~0.2者16例,≥0.3者3例。结论:病灶清除结膜瓣覆盖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色和PAS染色检查。通过家兔应用激素 3天后 ,经角膜基质内注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 ,前者查到 8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 ,后者确诊 5例 ;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 ,分离出 6株棘阿米巴原虫 ;应用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 ,见到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滋养体和棘刺。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结论 :应用 10 %KOH湿封片镜检以及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培养的原虫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快速诊断 ;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和鉴定棘阿米巴原虫 ,方法简便、不污染、快速 ;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建成快速及实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清创术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对真菌性角膜炎31例31眼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早期清创、结膜瓣掩盖术综合治疗.结果 3l例31眼中,单纯清创9眼,联合结膜瓣掩盖术22眼.其中28眼溃疡愈合,3眼结膜瓣溶解、角膜穿孔,二次行结膜瓣掩盖术后炎症静止.治愈后视力恢复≥0.05者21眼.结论 早期清创联合药物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棘阿米巴的26S核糖体DNA(26S rDNA,Rns),为早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提供方法.方法:分离培养三株不同基因型棘阿米巴虫株,提取虫株基因组DNA,合成棘阿米巴属特异性引物(ArDNA-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部分26S rDNA序列.结果:三株不同基因型棘阿米巴虫株属于两种基因型,其中Acanthamoeba sp.CJY/s2株和Acanthamoeba sp.CJY/s株属于Rns T4基因型,Acastellanii Neff株属于Neff基因型.PCR扩增后,Acanthamoeba sp.CJY/s2和Acastellanii Neff株的26S核糖体DNA基因片段扩增出分子量大小为126 bp的特定扩增带,而Acanthamoeba sp.CJY/s株的26S核糖体DNA基因片段则未得到预期的扩增带.结论:用棘阿米巴属特异性引物(ArDNA-a)可以有效扩增Acanthamoeba sp.CJY/s2和Acastellanii Neff株的26S核糖体DNA基因,可以为部分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早期检测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阿米巴原虫多见于水、土壤和腐殖质中。其滋养体以细菌为食,以二分裂的简单方式增殖,可形成包膜应付不利的生活环境。1965年阿米巴原虫被首次报道可偶尔侵入人体引起疾病,受损皮肤和眼腈是阿米巴原虫常见的入侵途径。棘阿米巴是阿米巴的一种,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是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10.
棘阿米巴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自由生活的致病性阿米巴,可引起人体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1],在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还会引起阿米巴性肉芽肿性脑炎、皮肤感染等[2-3].棘阿米巴原虫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当周围环境不利于生长或受到药物作用时,滋养体就转化为包囊而增强对环境和药物的抵抗能力.因此,临床上有关棘阿米巴感染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阿奇霉素为新型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上用于多种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但尚未见用于有关棘阿米巴感染的报道.我们通过体外研究观察阿奇霉素对棘阿米巴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角膜炎治疗。方法:15例16眼采用局部烧灼(1例1眼)或制成碘伏眼水点眼(15例15眼)联合抗菌药或抗真菌或抗病毒药物应用。结果:15例15眼患者中治愈12例13眼,有效2例2眼,无效1例1眼。总有效率93.8%。结论:感染性角膜炎(细菌、真菌或病毒)如能及时正确处理,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脂质体性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并常规抗真菌治疗2周无效的患者12例(12眼)。于病灶处角膜基质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10μg(0.05 ml)。术后继续使用局部、全身药物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情况、前房反应以及晶状体情况。根据病情可于1周后重复注射。结果:6例患者1次注射后1周内病灶明显缩小,均于辅助局部药物治疗后1个月内病灶痊愈;其余6例患者1周后行2次注射,有3例患者病灶缩小,于辅助局部药物治疗后1个月内病灶痊愈,3例患者2次注射后病情仍发展,其中2例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均有效控制感染。术后随访3~6个月,未发现角膜内皮损伤、虹膜萎缩及继发青光眼。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脂质体性两性霉素B可作为辅助手段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炎,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治疗安全,短期观察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棘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机会致病自由生原生生物,主要引起人类两种疾病,即棘阿米巴脑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本文综述了阿米巴角膜炎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溃疡的有效药物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7月~2008年期间接收治疗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组患者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用抗真菌剂滴眼,强化散瞳治疗。针对患者病情的程度不同,制订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治疗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该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有72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完全康复,成功率达到85.7%,剩余的12例患者经过为期3~5个月的治疗后也基本康复。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溃疡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有效用药是成功治疗该病症的关键环节,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并注意生活习惯,将会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大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岩 《当代医学》2014,(17):34-34
目的探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溃疡的有效药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五官医院在2006年7月~2008年7月接收治疗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组患者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用抗真菌剂滴眼,强化散瞳治疗。针对患者病情的程度不同,制订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治疗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有72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完全康复,成功率达到85.7%,剩余的12例患者经过为期3~5个月的治疗后也基本康复。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溃疡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有效用药是成功治疗该病症的关键环节,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并注意生活习惯,将会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联合复方熊胆滴眼液对单纯疤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84例(9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49眼).对照组给予点阿昔洛韦眼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点复方熊胆滴眼液,同时口服泛昔洛韦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其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随访期间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复方熊胆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可以迅速控制炎症,促进痊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氟康唑联合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结膜瓣遮盖治疗,同时应用氟康唑全身及局部点眼抗真菌治疗.结果:所有患眼经上述治疗后角膜创面愈合,其中治愈18例,好转3例,无无效及恶化病例.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那他霉素联合伏立康唑点眼与那他霉素点眼联合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差异。方法:40位患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0只眼,其角膜病灶大于2mm、深度达2/3角膜基质层,那他霉素点眼2周无好转。4小时一次点眼,B组患者角膜基质内注射50 u g/0.1ml伏立康唑并联合那他霉素4小时一次点眼直至溃疡愈合。该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用药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SCVA)、治愈时间及疤痕大小。结果:A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29±0.52)log MAR,B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69±0.33)log MAR。A组治疗后视力明显比B组好。结论:伏立康唑联合那他霉素点眼对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比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联合那他霉素点眼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浅基质层针刺术联合绷带式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76例(91眼)丝状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表面麻醉后刮除丝状物,间距0.5mm密集针刺病灶3 mm范围内上皮层至浅基质层,术毕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表面麻醉后刮除丝状物,不予针刺及戴镜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滴眼液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38例(46眼)治愈39眼,好转7眼,有效率100.0%;对照组38例(45眼)治愈23眼,好转14眼,有效率8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浅基质层针刺联合绷带式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康唑、那他霉素眼液、贝复舒眼液及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19眼根据临床分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联合清创术或结膜瓣遮盖术。结果:治疗10~30d左右,19眼中5例角膜恢复透明,11例角膜形成局限性斑翳或白斑,3例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转上级医院行角膜移植术,1例行眼球摘除。19眼中16眼(84.2%)的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氟康唑、那他霉素眼液、贝复舒眼液及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