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根据APC表面膜分子表达的特点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专职性和非专职性APC,前者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DCs)、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而后者在通常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GM-CSF)基因修饰的瘤苗体内免疫小鼠后的抗肿瘤效应以及对抗原提呈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mGM-CSF基因修饰FBL-3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灭活后用作瘤苗腹腔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后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观察小鼠存活期;计数免疫后腹腔中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数量,流式细胞仪分析腹腔贴壁细胞中33D1^+树突头细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所知的最有效的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也是功能最强的AP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Porgodor等[2,3]发现用MHCⅠ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多肽冲击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的DC可以在体内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发现经抗原肽冲击致敏的DC皮下免疫的小鼠可以产生特异的抗肿瘤效应。DeMatos等[4]报道用冻融抗原(lysates)冲击的DC免…  相似文献   

4.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AAPC)多采用人工载体或异种动物细胞,化学交联或基因重组表达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模拟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在体外或体内活化T淋巴细胞。并通过人为控制AAPC上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来实现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调控,可用于对肿瘤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过继性细胞治疗、抗原提呈和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IL-4基因修饰HL-60细胞增强CTL杀伤活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IL-4基因修饰瘤苗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PL-IL-4-SN将人IL-4基因导入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以IL-4基因修饰瘤苗和野生型瘤细胞作刺激细胞诱导CTL反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肿瘤细胞表面MHC-Ⅰ、MHC-Ⅱ类抗原及B7-1、ZCAM-1等分子表达。结果 IL-4基因修饰诱导瘤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B7-1及ICAM-1等细胞表面分子,对MHC-Ⅰ类抗原表达无影响,其瘤苗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为野生型瘤细胞的7倍(P<0.01),加入抗IL-4单抗可完全阻断IL-4诱声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及B7-1、ICAM-1分子的表达,IL-4基因修饰瘤苗诱导CTL反应时培养上清可测及IL-2产生。抗IL-4灌抗细胞MHC-Ⅱ类抗原等表面分子单抗可降低IL-2产生及抑制CTL反应。结论 诱导MHC-Ⅱ类抗原等表面分子表达,促进IL-2产生,可能是IL-4基因修饰增强CTL杀伤活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抗原负载对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抗原负载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进行肿瘤抗原的负载,再用这种DC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测定和对T细胞表型 的分析和功能的鉴定,与未负载抗原的DC进行比较。结果 DC经过抗原负载后,其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但其分泌的IL-12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其激发的细胞多为CD4^+T细胞,这种CD4^+T细胞本射  相似文献   

7.
王健  苏安英  柴锡庆  许岩丽  门金娥  田珂 《临床荟萃》2004,19(21):1250-1251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非细胞病变病毒,但可诱发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毒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在慢性HBV感染和肝癌发生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最有效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能激活静止T淋巴细胞,诱导一系列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用HBV转基因小鼠研究发现,虽然淋巴细胞的功能相似,但DC的功能却明显低于正常。提示慢性  相似文献   

8.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AAPC)多采用人工载体或异种动物细胞,化学交联或基因重组表达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模拟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在体外或体内活化T淋巴细胞。并通过人为控制AAPC上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来实现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调控,可用于对肿瘤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过继性细胞治疗、抗原提呈和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是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对其亚群、迁移机制、选择性活化Thl/Th2细胞、启动不同的免疫应答类型和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在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中的作用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构建小鼠白细胞介素10腺病毒重组体Ad-mIL-10,获得小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以期为下一步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打下基础.方法:通过人工合成获得小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根据白细胞介素10基因序列及腺病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合成包括酶切位点的基因序列,连接到pMD18-T载体并测序鉴定.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小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克隆到BDAdeno-X~(TM)腺病毒载体,于人胚肾293细胞中包装、扩增病毒并测定白细胞介素10蛋白表达,转染到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Ad-mIL-10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高包装、扩增成功,测定高表达白细胞介素10蛋白,体外成功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并顺利转染Ad-mIL-10.提示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小鼠Ad-mIL-10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是可行的,可为进行相关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可溶性抗CD47单抗对人树突细胞分化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CD4 7可溶性单抗B6H12对树突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rhGM CSF、IL 4、细菌脂多糖 (LPS)组合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树突细胞 ,并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单抗B6H12。以透射电镜观察树突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术分析树突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半定量RT PCR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树突细胞IL 12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质含量。Brdu ELISA法检测树突细胞刺激同种异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树突细胞膜表面有CD4 7高表达 (94 %~ 98% )。B6H12单抗处理的树突细胞组与未加B6H12单抗组比较 ,CD80 细胞为 (6 8.14± 7.4 1) %vs(89.17± 8.5 9) % ;CD86 细胞为 (6 7.33± 4 .71) %vs(87.2 7± 3.5 6 ) % ;CD83 细胞为 (40 .0 8± 14 .80 ) %vs(72 .77± 8.6 8) % ;CD1a 细胞为 (6 6 .4 5± 4 .0 6 ) %vs(95 .93± 3.0 3) % ,HLA DR 细胞为 (40 .6 7± 13.4 8) %vs(98.97± 1.0 1) %。B6H12单抗显著地下调树突细胞IL 12mRNA及IL 12 P70 表达水平 (P <0 .0 5 ) ,且Brdu掺入量也显著的降低 (P <0 .0 1)。结论 可溶性CD4 7单抗能影响人树突细胞向成熟分化 ,并抑制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主要通过抑制蛋白质的翻译来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命运及功能。众多资料表明miRNAs 可调控免疫细胞的分化、功能及凋亡进而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树突状细胞作为重要的抗原提成细胞,其功能及数量的改变在脓毒症的免疫紊乱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主要综述miRNAs 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及凋亡的影响及在脓毒症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大鼠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雌性Lewis大鼠髓源DCs,加入奥美沙坦(终浓度10 μmol/L)和等体积的DMSO,分别记为奥美沙坦修饰的DCs(olmesartan modified dendritic cells,OLM-DCs)和未经奥美沙坦修饰的DCs(control DCs,Con-DCs)。使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DCs表面CD80、CD86和MHC Ⅱ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及DCs中IL-10和TGF-β的表达。OLM-DCs和Con-DCs分别与卵白蛋白(OVA)致敏的淋巴结CD4 + 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0水平。 结果:奥美沙坦抑制了DCs表面MHC Ⅱ分子的表达,促进了IL-10的产生。与Con-DCs组比较,OLM-DCs抑制了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FN-γ的产生。结论:在体外,奥美沙坦能够诱导产生耐受性DCs,后者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Th1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s B e antigen,HBeAg)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20例健康者外周抗凝血淋巴细胞,将贴壁细胞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至第7天,将树突状细胞分为HBcAg组、HBeAg组和树突状细胞对照组,分别加入HBcAg、HBeAg对树突状细胞刺激培养至第10天,检测刺激培养后细胞表型与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淋巴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HBcAg组、HBeAg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6,HLA-ABC)水平和分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2p70水平、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组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分子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12p70及体外诱导淋巴细胞毒活性与HBeA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cAg和HBeAg可增加人树突状细胞表达成熟活化的分子、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单独或联合白细胞介素 2 (IL 2 )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3 H TdR释放法测定经IL 12和 (或 )IL 2刺激的CBMC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及在电镜下观察激活的CBMC所杀伤的K5 6 2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 ① 10IU/mlIL 12激活的CBMC即产生较强的杀伤活性 ,对K5 6 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2 7.2 3± 4.92 ) %和 (2 9.12± 3.46 ) % ;10IU/ml的IL 12、IL 2共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对两靶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 (47.6 0± 4.6 0 ) %和 (38.6 9± 4.86 ) %。②CBMC经IL 12和IL 2刺激不同时间 ,对K5 6 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不同 ,短时间培养增强对K5 6 2细胞的杀伤活性 ,较长时间则增强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③未经细胞因子刺激的CBMC无明显的NK活性 ;经 10IU/mlIL 12刺激后 ,其NK活性与经相同剂量IL 12刺激的PBMC相当 ;两细胞因子合用均能协同增强CBMC和PBMC的NK活性 ,但前者低于后者。④激活的CBMC与K5 6 2细胞作用后 ,后者呈现明显凋亡特征。结论 IL 12激活的CBM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与IL 2合用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Fn、TPO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生成素(TPO)融合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Fn-TPO融合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以其对骨髓MSC进行基因修饰;观察Fn-TPO基因在骨髓MSC中的表达,以及基因修饰后骨髓MSC的体外增殖、黏附造血细胞和分泌TPO的能力;并将脐血CD34+细胞接种到基因修饰后骨髓MSC形成的滋养层,培养7d观察修饰后骨髓MSC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Fn-TP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且以该逆转录病毒载体对骨髓MSC进行体外基因修饰;Fn、TPO基因在骨髓MSC内能够正常转录;基因修饰后的骨髓MSC体外增殖能力[(6.92±0.77)×104/ml]与对照组[(7.18±0.89)×10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黏附造血细胞能力分别为0.188±0.018和0.167±0.017(P<0.01),分泌TPO能力分别为(7.46±0.59)ng/ml和(5.58±0.37)ng/ml(P<0.01),细胞分泌TPO的能力不受培养时间的影响,但受细胞生长状态影响;2×104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经基因修饰后骨髓MSC联合必要细胞因子体外扩增7 d,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BFU-E、CFU-GM及CFU-GEMM分别为(29.9±2.7)×104、(33.3±2.8)%、109.3±4.1/1×104CD34+细胞、163.7±7.1/1×104CD34+细胞、13.3±1.5/1×104CD34+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Fn-TPO基因修饰能够增强骨髓MSC黏附造血细胞、分泌TPO及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