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金显宅等报告“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7例,认为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新疾病。1957年金显宅等又补充报告了16例,确定该病并非肿瘤,而是肉芽肿,按形态特征命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后简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本病并不罕见,却较少引起注意,临床与病理皆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3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1937年由金显宅首次报导7例“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957年金氏再次著文,认为是非肿瘤性疾病,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64年林丛根据病理特点,建议命名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至今国内报告约有225例。  相似文献   

3.
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下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了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某些肿瘤相似。1937年金显宅、司徒展首先报告本病7例,认为是一类新的肿瘤性疾病,并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其后20年间,金氏等又收集16例,连同原报导7例共23例,对该病作进一步观察,重新考虑了本病的性质,认为并非肿瘤而提出将此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理对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 (IFP)的诊断及其价值。方法 观察 5例IFP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标记。结果  5例均表现为胃肠道粘膜下息肉样肿块 ,向腔内突出炎性生长 ,病变由小的薄壁血管周围环绕具有长的胞浆突起的梭形细胞构成 ,这些细胞在较大的血管周围呈洋葱皮排列。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常以嗜酸细胞为主 ,ABC结果病变组织为纤维及肌纤维母细胞标记。Vimentin( 5 / 5 )、SMA( 3/ 5 )。结论 确诊胃肠炎性纤维性息肉诊断首选病理。  相似文献   

7.
尤俊  许林  洪明  张志明 《肿瘤学杂志》2005,11(6):422-423
[目的]分析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诊治体会.[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22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行内镜检查,误诊为胃溃疡10例,误诊为胃癌5例,误诊为结肠癌2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21例行手术切除,1例经肠镜行高频电切治疗,无1例治疗后复发.[结论]该病的误诊率高,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又称“嗜酸性淋收稿日期 :2 0 0 0 -0 4-2 4作者单位 :1.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 太原 0 30 0 12 ;2 .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 太原 0 30 0 13巴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氏病”,在我国较少见 ,是以无痛性皮下肿物 ,局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疾病。其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现总结经病理确诊的腮腺区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单纯放射治疗 10例 ,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性 9例 ,性 1例 ,年龄 18岁~ 45岁 ,中位年龄 32岁。临床表现 :均有…  相似文献   

9.
胃嗜酸细胞肉芽肿也称特发性胃嗜酸性肉芽肿。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易与胃癌相混淆,可造成治疗方法甚至治疗原则上的错误。现将我们术前误诊为胃癌一例报告如下,并通过文献复习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8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均为手术后病理确诊者,皆男性;年龄21—46岁,平均33岁;症状期3个月到31年。5例病灶在胃部(4例胃窦部)、3例在回肠末段(1例侵及回盲部和升结肠)。本组病例在手术中也误诊为其他疾病。本文着重介绍临床表现和手术所见。其中1例为首次术后9年复发,再次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伴分化不良癌。本病与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病理对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诊断及其价值。方法 观察5例IFP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标记。结果 5例均表现为胃肠道粘膜下息肉样肿块,向腔内突出炎性生长,病变由小的薄壁血管周围环绕具有长的胞浆突起的梭形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较大的血管周围呈洋葱皮排列。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常以嗜酸细胞为主,ABC结果病变组织为纤维及肌纤维母细胞标记,Vimentin(5/5),SMA(3/5)。结论 确诊胃肠炎性纤维性息肉诊断首选病理。  相似文献   

12.
15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分析广东医学院附院陈垦,苗瑞政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疾病。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我院1982年以来,经病理诊断的胃嗜酸性肉芽肿有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34...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细胞学图象,结果中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可见大量及中量嗜酸性白细胞,散在分布于炎性涂片背景中。并注意与慢性淋巴结炎,何杰金氏病、米枯力兹病相鉴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1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于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2例于放疗后半年肿块消失,1例放疗后5年原位复发,再程治疗后完全消失,随访2月~20年,均无病生存。结论放射疗法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推荐治疗剂量为30~40Gy/3~4周。  相似文献   

1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中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6.5:1),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面颈部为好发部位,最多见于腮腺区(33.3%);53.3%的患者伴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66.7%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EC>0.05×109/L);组织病理表现为肉芽肿背景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形成,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明显.腺泡及肌肉组织萎缩.临床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腮腺肿瘤、神经纤维瘤及颈部转移癌等,误诊率为86.7%.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结论:颌面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伴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应首先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放射治疗可作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治疗首选,推荐剂量为30~40Gy.对孤立的、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也可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结果31例患者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额骨14个;顶骨个12个;颞骨3个;枕骨3个.主要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双边征"或"斜边征";"钮扣样死骨"及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仍为诊断本病的首选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系指嗜酸性肉芽肿局限于胃部,在肉芽肿内含有多量嗜酸性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由于该病在影象学及形态学上很难与胃癌相鉴别,故常被误诊为胃癌。笔者现将一例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胃癌予以报道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单华超  李远  牛晓辉 《癌症进展》2009,7(6):682-68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ELG)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类良性肉芽肿性疾病,因病变好发于头颈部,主要累及皮下组织、淋巴结和大涎腺等组织器官,故患者多就诊于头颈及颌面外科,单发于肢体的病变少见。我科最近收治的2例单发于上肢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均位于肘关节上方上臂内侧。文献报道发生于肢体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有多个病例均于该位置发病,  相似文献   

19.
炎性纤维性息肉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道瘤样增生性病变。迄今文献中已有百余例报道,70%以上的病变发生在胃。肠道的炎性纤维性息肉国内报道不多,临床易误诊为真性肿瘤而作肠切除。我们在活检中遇到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周明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患,病因不明。我科1984年10月至1991年6月收治11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8-37岁,平均2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