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在伴有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遗传性结直肠癌中,β-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ⅡReceptor,TGF-β RⅡ)基因突变频繁,极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并且TGF-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是MSI的靶点.但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散发性结直肠癌的MSI及TGF-RⅡ基因突变的检测,以期了解它们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态性很强的BAT-26微卫星位点,应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MSI;应用PCR-SSCP-银染法-测序检测RⅡ基因突变结果有13例(26%)为MSI,近端(42.11%)明显高于远端者(16.13%)(P<0.05),RⅡ基因的突变率为10%(5/50),表现为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出现一个A的缺失导致框架移位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伴有MSI的肿瘤中RⅡ突变率为38.46%,所有RⅡ突变者均伴有MSI,而无MSI的肿瘤中均无RⅡ突变(P<0.01) 结论不仅在HNPCC中,而且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TGF-β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是MSI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915位点G/C多态性与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52例大肠腺瘤、70例大肠癌和102例正常对照者TGF-β1基因+915位点G/C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并对该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肠腺瘤、大肠癌和正常对照者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TGF-β1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总体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大肠腺瘤组按病变部位分组,大肠癌组按病变部位、分化程度、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后,未见TGF-β1+915位点多态性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TGF-β1+915位点各基因型的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GF-β1+915位点多态性与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无关。TGF-β1+915位点基因型与血清TGF-β1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大肠腺瘤癌发生中的意义及其对大肠腺瘤、腺瘤癌变组织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PCR-SSLP)及免疫组化EnvisionTM方法,对36例大肠腺瘤及12例腺瘤癌变的MS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组织MSI总阳性率18.75%(9/48),其中,两个位点以上7例阳性,阳性率为15.58%(7/48);一个位点2例阳性。MSI阳性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PCNA和Ki-67标记指数显著低于MSI阴性者(P<0.05)。结论:MSI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MSI阳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胃癌、肠化生组织中TGF-βRⅡ(RⅡ)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了解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酚与氯仿法抽提胃镜下36例胃癌组织标本基因组DNA,二甲苯与蛋白酶K法提取51例肠化生组织石蜡标本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中RⅡ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两个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而肠化生组织MSI发生率为17.6%,未见RⅡ和Bax基因发生突变。结论:MSI在肠化生-胃癌途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它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如RⅡ和Bax基因),促进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探讨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及腺瘤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的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1100例肠镜检查者中,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387例(1543枚), 大肠息肉中有42例发生癌变(42枚), 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左半结肠息肉、宽基息肉、直径>2cm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癌患者326例, 检出率29.63%。大肠息肉、大肠癌以及大肠息肉癌变高发年龄均为45岁以上, 具有相似性。大肠癌伴结直肠息肉患者92例, 多原发癌29例。术后再发息肉患者66例。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与患者年龄, 息肉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做全结肠镜检查可以防止漏诊,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PCR—SSCP法检测大肠癌APC基因MCR区段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CR-SSCP方法,分析30例大肠癌原发灶和15例正常粘膜组织的APC基因MCR区段的突变,发现60%(18/30)的大肠癌原发灶中存在APC基因MCR区段的突变。其突变率与肿瘤发生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结果表明:APC基因突变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改变,可见于不典型增生的粘膜。检测APC基因突变能预测腺瘤的癌变倾向,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相似文献   

7.
孟群  彭佳萍  徐伟珍 《肿瘤学杂志》2011,17(12):897-89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人大肠黏膜、FAP腺瘤、FAP腺瘤癌变、腺瘤、腺瘤癌变和散发性大肠癌标本共162例,应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行研制的ZM-1型组织芯片制备仪制作石蜡组织芯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散发性大肠癌组ERβ阳性表达率(81.25%)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44.44%)(P=0.017);FAP腺瘤癌变组(47.62%)和腺瘤癌变组(38.89%)的ERβ阳性率分别低于FAP腺瘤组(80.00%)和腺瘤组(80.00%)(P=0.005,P=0.033);且FAP腺瘤癌变组和腺瘤癌变组的ERβ阳性率低于散发性大肠癌组(P〈0.05);FAP腺瘤组与腺瘤组的ERβ阳性率却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P〈0.05)。[结论]ERβ在散发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ERβ可能是一个散发性大肠癌临床诊断的鉴别标志。FAP腺瘤和腺瘤癌变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散发性大肠癌变分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8.
大肠腺瘤、腺癌中DCC基因表达与201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人大肠腺瘤、腺癌中结直肠缺陷 (DCC )基因蛋白表达与该基因 2 0 1密码子的突变情况 ,及其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 ,检测 3 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腺瘤、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黏膜组织中DCC基因蛋白表达及 2 0 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DCC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组织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83 %和 2 8% ,三者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DCC蛋白表达缺失率 ( 5 5 % )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 3 % )。DukesC、D期大肠癌DCC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DukesA、B期。腺瘤伴重度不典型者 2 0 1密码子突变率 ( 64 % )明显高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 2 1% ) (P <0 .0 5 ) ;大肠癌突变率最高达 78% ;DukesC、D期大肠癌 2 0 1密码子突变率明显高于A、B期 ;大肠癌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 5 0 % )显著高于癌旁黏膜 ( 6% ) ,有显著性差异。 2 0 1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 大肠腺瘤向癌演变的过程中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突变率和蛋白表达缺失率逐渐增高 ,这与大肠癌的病情进展及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TGF-β1 、TβR Ⅱ及cyclinD1 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TGF-β1 、TβR Ⅱ及cyclinD1 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 法从蛋白水平分析TGF-β1 、TβR Ⅱ、cyclinD1 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 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腺瘤组织为28. 6 % ,大肠癌组织中为57. 1 %( P < 0. 05) ; TβR Ⅱ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1. 8 % ,低于腺瘤组织( P < 0. 01) ; TGF-β1 、TβR Ⅱ表达的改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TβR Ⅱ和cyclinD1 的表达呈负相关( P < 0. 05) 。结论 TGF-β1 的过表达与大肠癌侵袭转移演进密切相关; TβR Ⅱ的失表达不仅有助于提高细胞对TGF-β1 的生长抵抗,也增强了大肠癌的侵袭性;cyclinD1 在TGF-β1 的生长抵抗中可能发挥了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肠腺瘤及癌变组织hMLH1和hMSH2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基因在大肠腺瘤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3例大肠腺瘤、20例腺瘤癌变和20例大肠癌组织hMLH1和hMSH2表达;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其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组织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率逐渐降低,与正常大肠相比相差显著,随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其阳性率逐渐降低;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者细胞凋亡指数较显著高于其阳性者,且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Ⅰ、Ⅱ、Ⅲ级hMLH1-与hMLH1+组存在差异显著;而hMSH2-与hMSH2-间AI仅大肠腺瘤组有显著性差异,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组hMSH2-与hMSH2+间AI差异显著,而不典型增生Ⅲ级组hMSH2蛋白的表达阴性与阳性间AI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可能与大肠肿瘤细胞凋亡活性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aposi’s肉瘤中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基因(TGF-βRⅡ)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Kaposi’s肉瘤组织和30例皮肤良性血管瘤组织中TGF-βRⅡ的表达。结果:TGF-βRⅡ基因在Kaposi’s肉瘤真皮瘤体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6.7%(14/30),在血管瘤真皮瘤体中表达阳性率为66.7%(20/30),(P<0.05)。TGF-βRⅡ基因在Kaposi’s肉瘤表皮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3.3%(19/30),在血管瘤表皮中为53.3%(16/3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RⅡ基因在真皮瘤体中的表达与Kaposi’s肉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ABC法,对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伴异型增生及大肠腺癌进行标记,发现正常大肠粘膜全部为阴性,大肠腺瘤伴异型增生则有较高的表达率,而一旦癌变后,表达率有所下降,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的低分性及高浸相关,EGFR表达的肿瘤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研究结果提示,EGF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微卫星状态与术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病理诊断确诊的57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微卫星状态与KRAS、NRAS突变状态的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Ki-67、EGFR、MGMT及Lgr5的表达情况。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frequency MSI,MSI-H)大肠癌组与微卫星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和低度微卫星不稳定(low-frequency MSI,MSI-L)大肠癌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病理等资料的差异。  结果  572例大肠癌患者中40例(7.0%)为MSI-H,532例(93.0%)为MSS/MSI-L。与MSS/MSI-L组大肠癌病例相比MSI-H组具有以下特征:1)病灶常位于右半结肠;2)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比例相当;3)肿瘤分期较早,即Ⅰ/Ⅱ期分期比例较大(P=0.003);4)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P= 0.023);5)形成癌结节比例较低(P=0.005);6)KRAS第2外显子突变率较低(P=0.004),NRAS未突变。两组在MGMT、EGFR、Lgr5、Ki-6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检测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微卫星状态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相关,与MSS/MSI-L的大肠癌患者相比,MSI-H的患者具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且NRAS及KRAS第2外显子的突变率低,MGMT甲基化率高,可为大肠癌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基因在大肠腺瘤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3例大肠腺瘤、20例腺瘤癌变和20例大肠癌组织hMLH1和hMSH2表达;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其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组织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率逐渐降低,与正常大肠相比相差显著,随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其阳性率逐渐降低;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者细胞凋亡指数较显著高于其阳性者,且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Ⅰ、Ⅱ、Ⅲ级hMLH1-与hMLH1+组存在差异显著;而hMSH2-与hMSH2-间AI仅大肠腺瘤组有显著性差异,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组hMSH2-与hMSH2+间AI差异显著,而不典型增生Ⅲ级组hMSH2蛋白的表达阴性与阳性间AI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可能与大肠肿瘤细胞凋亡活性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腺瘤及癌变病例与腺瘤大小、解剖部位、外形、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776例大肠腺瘤患者发生癌变者为42例,癌变率为5.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直肠腺瘤癌变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5);大肠腺瘤癌变率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升高,并且广基形腺瘤比长蒂形腺瘤更易癌变。大肠腺瘤的癌变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大肠腺瘤癌变与腺瘤大小、解剖部位、外形、病理类型及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0例膀胱癌患者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TGF-βⅡ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82.5%(33/40),D9S162、D16S476、D9S54、FGA和IFN-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57.5%(23/40)、42.5%(17/40)、37.5%(15/40)、47.5%(19/40)和55.0%(22/40),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检出率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33例中,42.4%(14/33)和33.3%(11/33)分别可见BAX基因和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检测微卫星的改变是膀胱癌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微卫星改变可能是膀胱癌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大肠肿瘤APC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u C  Wang 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48-350
目的检测APC基因在国人散发性大肠肿瘤中的突变情况,并探讨APC基因突变与大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对27例(33份标本)大肠息肉,36例大肠癌和相应正常粘膜及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标本中APC基因“突变密集区”(mutationclusterregionMCR)的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大肠息肉和癌组织中,APC基因MCR突变率分别为30.3%(10/33)和35.9%(14/3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而正常大肠粘膜、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无突变。3例FAP发现有2例突变,其中1例从正常粘膜到腺瘤、到癌变组织均有突变,另1例则在>1.0cm的腺瘤和肝转移癌组织有突变,测序结果证实该例在1425号密码子存在相同点突变。APC突变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PC不仅在FAP中存在突变,而且在散发性大肠肿瘤中亦存在突变;它的突变至少参与了部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中较早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肾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 instablility,MSI)在肾细胞癌中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分析34例肾细胞癌MSI表现;应用RT-PCR方法检测5种人类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在肾细胞癌和肾癌细胞系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用PCR-SSCP技术对15例肾细胞癌标本进行MMR基因hMLH1的19个外显子进行筛选,观察基因突变的情况;用PCR方法检查肾癌组织中TGF-βⅡ型受体(TGF-βRⅡ)基因和BAX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34例肾细胞癌中有15例(44.1%)表现为MSI,并多见于晚期肿瘤;15例表达MSI阳性肾癌标本中,3例hMLH1基因mRNA表达缺失,3例表达明显降低,但在正常对照及PCC949细胞系都表达5种MMR基因;PCR-SSCP筛检结果,15例MSI(+)细胞中3例显示异常电泳带型;40%(6/15)及27%(4/15)分别见TGF-βRⅡ基因及BAX基因移码突变,但不表现在MSI(-)肾肿瘤及正常细胞中。结论 肾细胞癌MSI与MMR基因表达有关,较高的突变率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MSI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5例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和45例大肠癌组织及其各自的正常肠粘膜组织,进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第15外显子MCR区域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在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中检出突变率为20.0%(3/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2.2%(10/45)。实验结果表明,APC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中与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APC基因第15外显子的MCR区域是该基因突变的集中区域,且以1339~1436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高,1260~1359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低。结论证实了APC基因突变发生于腺瘤形成阶段,属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肠同时多原发癌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大肠腺瘤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166例.结果 发现同时多原发大肠癌8例(4.8%),单发癌有42例合并腺瘤(27.7%),同时癌有4例合并腺瘤(50%),4例合并腺瘤的同时癌共有腺瘤14处,其中2例3处腺瘤癌变,癌变率为伴腺瘤的50%.全组18个癌灶中8个小于3cm.结论 大肠同时多原发癌并非罕见,且与腺瘤癌变有关.全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