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明确CT血管成像下所见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是否与C-反应蛋白有关。材料与方法本项回顾性研究经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2 653例无症状受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主要成分定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并分析41例心绞痛患者(UAP18例、SAP23例)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并将斑块分为UAP易损性斑块(Ⅰ组)、UAP稳定性斑块(Ⅱ组)和SAP稳定性斑块(Ⅲ)。三组斑块节段内脂质、纤维、钙化的体积及体积百分比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易损性斑块与所有稳定性斑块较好指标的诊断阈值,并计算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45个斑块进行定量分析研究,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0个、9个、26个斑块。易损性斑块与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49.3%±4.1% vs 31.8%±6.3%、33.4%±6.9%)和钙化(2.9%±2.7% vs 13.0%±11.8%、17.2%±10.8%)百分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百分比易损性斑块高于稳定性斑块,钙化百分比易损性斑块低于稳定性斑块。易损性斑块与UAP稳定性斑块在纤维体积(47.5±14.4 vs 74.7±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31.8%±6.3% vs 33.4%±6.9%)和钙化(13.0%±11.8% vs 17.2%±10.8%)百分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易损性斑块各项指标中,脂质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高,为0.994,其对应的脂质体积AUC为0.811,基于脂质百分比ROC曲线判断易损性斑块与稳定性斑块的分界点为44.1%,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100%、88.5%、71.4%、100%。此外,纤维体积和纤维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百分比仅有低或无诊断价值。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可测量冠状动脉斑块主要成分,为临床提供鉴别斑块类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2003,18(7):518-520
导管法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报道其病死率为0.15%,并发症率为1.5%。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仅在发现冠状动脉近段5cm的病变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中远节段仍不足以做出肯定诊断。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不仅能准确发现、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而且能发现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软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50%)的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液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150%)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5.5%,准确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77.6%,阴性预测值为98.2%。结论1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150%)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比较伴和不伴2型糖尿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方法与材料无冠状动脉疾病(CAD)史的147例糖尿病病人[平均年龄(65±10)岁;男89例]和979例非糖尿病病人[平均年龄(61±13)岁;男567例]行CTCA检查。测定了每例病人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美国每年有150万新发病例,约50万人致死。最新资料表明,40%的死因是冠心病。因此对冠心病病人的诊断和术后康复程度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它具有最好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设备检查,一直靠有创的插管法造影和靠心电波形的心电图检查,前者为有创检查,危险性高,痛苦性大,病人不易接受,后者不能直接显示病变,而且存在着局限性。随着多层螺旋CT的问世,尤其是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冠状动脉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检查手段,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一站式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TA-CS)和体积积分(CCTA-VS)的可行性,并分析其与心电门控CT平扫测得标准积分(CACS、VS)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1 075例受试者,男447例,女628例,平均年龄(56.79±9.49)岁。全部受试者均行包括门控CT平扫和CCTA的常规冠状动脉CT检查,测量CACS、VS、CCTA-CS和CCTA-VS。选择CACS与CCTA-CS均不为0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测量CCTA-CS和CCTA-VS的一致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与Bland-Altman检验分析CCTA与门控CT平扫所测评分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根据CACS对受试者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度分层,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多组间的CCTA-CS与CCTA-V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钙化积分的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CTA和常规冠状动脉CT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ED)。 结果 CACS和CCTA-CS不为0的受试者共437例。2名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测量的CCTA-CS和CCTA-VS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960)。CCTA-CS与CACS、CCTA-VS与VS均呈较好的正相关(r2=0.98、0.96,均P<0.05)。Bland-Altman检验结果显示CCTA与门控CT平扫所测评分间的一致性较高。不同危险分层病人的CCTA-CS和CCTA-V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脑血管病均为CACS、CCTA-CS的危险因素。CCTA检查的ED低于常规冠状动脉CT检查,Flash扫描可减少21.2%,Sequence扫描可减少18.6%。 结论 CCTA一站式测量可以精确定量钙化,测得的CCTA-CS、CCTA-VS与标准积分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近端直径,心中静脉、侧静脉、后静脉及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并测定心脏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的近端直径分别为9.3±2mm、6.8±2.2mm、4.9±1.1mm、3.6±0.9mm、2.5±0.8mm,冠状窦近端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横截面积为71.4±29.2mm2,冠状窦瓣显示率75%。心脏静脉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图像表现为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对比噪声比。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一种可无创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成像手段,已成为临床筛查及诊断冠心病的首要检查方法。但对于钙化严重的冠状动脉节段,CCTA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偏低,可导致病人过度治疗,因此限制了CCTA的临床应用。综述钙化斑块伪影对CCTA的影响,并就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准确评估的相关技术进展进行分析,以利于临床诊断中提高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疑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低风险病人,心脏CT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诊断价值的评价。探讨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和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软件来实现冠状动脉的CT成像。其重要应用是显示冠状动脉血管以排除和肯定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和血管支架术后的无创性追踪、显示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的形态异常等。目前MSCT正迅速推广应用,有望作为一种日常检查应用于临床。主要介绍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CTCA)的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及高危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738例无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38例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35例2512支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长期吸烟、嗜酒、高血压、高血脂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结论对中老年人群开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64层CT评价导致急性心脏事件(acute cardiac event,ACE)的管腔狭窄与非钙化斑块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随访40例经64层CT证实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7~12个月,比较ACE患者和非ACE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形态特点(斑块的长度、厚度、CT值、表面规则度)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10例随访过程中发生ACE,占25%,其中9例管腔狭窄≥50%.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度(3.4.4 ±0.9)mm较非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度(2.5±0.7)mm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E患者斑块的长度、CT值及表面规则度与非ACE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腔严重狭窄者ACE发生率升高,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较未发生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50例患者先后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比较CT冠状动脉成像的符合率,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敏感性为98.6%,诊断狭窄程度小于50%的敏感性为87.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7.7%。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很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在冠状动脉CTA中,高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节段都可能表现为对比剂增强血管腔的完全中断。区别闭塞与狭窄的参数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评价。我们评估了连续的40例在冠状动脉CTA表现为对比剂增强管腔完全中断的病人,他们也接受了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不了解有创性血管造影结果的情况下,观察者盲法测量无腔内对比剂增强的血管节段的长度,病变近段、病变段及其远段的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身综合方法对冠状动脉及非冠状动脉血管结构的无创性评价尚未实现。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64-CTA)对动脉粥样硬化全身评价的潜在能力。对78例来做冠状动脉成像的病人行全身64-CTA检查,采用调节方案给予对比剂以及心电图(ECG)调制与减低管电压等低X线剂量算法。  相似文献   

19.
多层CT能可靠地显示冠状动脉,但由于其时间分辨率只有165ms,故当心率大于65次/min时所产生的心脏搏动伪影将其应用范围限制在低心率的病人。对应用双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双能量CT(DECT)、双源CT(DSCT)与16层CT冠状动脉CTA(cCTA)的放射剂量估算及影像质量。材料与方法组1、组2、组3均为68例病人分别采用16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