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塞 (AMI)药物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 d,第6 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进一步治疗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 4、5、6、7 d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同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数量分别为 (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 ±14.68)×109/L、(20.35±9.22)×109/L;CD34 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 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64.57)×106、(66.63±56.56)×106;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 d;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835),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塞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MI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5 d,且WBC与CD34 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年龄、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方法AMI患者20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两组均给予包涵体型G-CSF 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 d,检查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观察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109/L)分别为6.75、28.16、34.93、34.40、38.93、21.85,CD34+细胞(×106/L)分别为6.25、51.10、92.60、109.65、134.69、45.09;<70岁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8.73、28.21、33.67、33.95、32.93、18.71,CD34+分别细胞(×106/L)为9.01、71.79、128.54、268.17、249.51、72.2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动员后第3 d<70岁组外周血中CD34+较≥70岁组有显著增加(P<0.05);≥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显示,在动员后第6 d出现高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行G-CSF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峰值均出现在第6 d,且白细胞与CD3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 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白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d和+15 d.结论 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肿瘤患者 CD+ 34 细胞数量在动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确定采集干 /祖细胞的最佳时机 ,采用环磷酰胺 (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 2 1例肿瘤患者进行造血干 /祖细胞动员。动员过程中 ,每天进行血细胞计数 ,于前期、极期、恢复早期、恢复期计数外周血 CD+ 34 细胞、白细胞 (WBC)、单核细胞 (MNC)、血小板(Plt)。结果显示 ,不同患者出现极期、恢复早期、恢复期的时间差异较大。与前期相比 ,极期 CD+ 34 明显降低(P<0 .0 5 ) ,恢复期则显著增加 (P<0 .0 1)。WBC、MNC、Plt变化均与 CD+ 34 细胞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99、0 .82 7、0 .886 ,P均 <0 .0 1)。提示在 WBC>5 .0× 10 9/ L时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较合适 ,MNC>1.5×10 9/ L时采集 PBSC较理想 ,监测 Plt计数变化 ,亦可为确定采集干细胞时间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对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干细胞采集对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连续采集的耐受性。方法 :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连续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CD3 4+ 细胞及其亚群 ,造血干细胞培养。结果 :采集后 6例患者出现贫血 ,2 1例原有贫血加重 ,血红蛋白由 (10 7.6± 11.7)g/L降至 (10 0 .3± 11.7)g/L (P <0 .0 1) ;9例出现血小板减少 ,17例原有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 ,血小板由采集前的 (96 .46± 5 5 .45 )× 10 9/L降至 (84.71± 14.97)× 10 9/L(P <0 .0 1)。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采集产品中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含量显著相关 (P <0 .0 1)。造血干细胞采集后血中的CD3 4+ /CD3 8-细胞以及CD3 4+ /HLA DR-细胞显著增加 ,而BFU E和CFU GM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可使外周血中多能干细胞水平增加 ,但连续采集可使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危险性增加 ,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流式细胞术分析冻存前后脐血CD34+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低温冻存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冻存前后脐血CD34+细胞百分率、CD45+细胞和CD34+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及死细胞群的分布情况.结果冻存后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百分率[(0.84±0.39)%]明显高于冷冻前[(0.51±0.24)%](P<0.01),冻存前后CD34+细胞绝对数无明显变化[(9.372±6.072) ×106/L和(9.246±6.132)×106/L](P>0.05),冻存前后CD34+细胞百分率呈正直线相关(r=0.564, P<0.01).冻存后CD45+细胞荧光强度减弱(P<0.01),CD34+细胞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高.死细胞组分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1.52%;活细胞组分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占59.44%.结论冻存后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百分率增高,但低温冻存对CD34+细胞绝对数量影响不大.死细胞主要为较成熟的粒细胞,冻存后CD34+细胞的分析需排除死细胞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剂(分泌型与包涵体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骨髓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一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惠尔血)300μg(包涵体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另一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μg(分泌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结果给G CSF前及给G CSF后第3、4、5、6天两组间外周血中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细胞数量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天;在包涵体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5天,但在分泌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细胞数量在3~4天内呈急剧升高趋势,但在第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显示分泌型G CSF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变化呈正相关(r=0.835),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AMI患者中应用两种不同G CSF动员剂,两组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PMS1例,以环磷酰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HSC),血细胞分离仪采集外周血CD+34细胞12.2×106/kg,液氮冻存.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预处理后,经锁骨下静脉回输HSC.G-CSF协助造血恢复.观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变.结果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磁共振成像显示移植前胸1~4平面脊髓内的条状异常信号消失,T淋巴细胞亚群及神经电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半年余,未再发作.结论Auto-PBSCT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llo-PBSCT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G-CSF动员的同胞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Bu/Cy方案;GVHD的预防采用CsA联合MMF、MTX,部分患者加用ALG;PGE1联合复方丹参预防VOD。结果:输入CD34+细胞数5.988×106/kg受者体重,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中性粒细恢复至0.5×109/L所需天数为11.68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所需时间为12.57d,接受CD34+细胞数>5×106/kg者与<5×106/kg者,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aGVHD发生率为30.77%,cGVHD的发生率为69.23%,HC发生率11.54%,VOD发生率为0;总死亡率为15.38%,600dDFS为58.96%。结论:allo-PBSCT能提供更快的造血功能恢复,aGVHD的发生率无增加,而cGVHD的发生率较高;allo-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动员 (BMSCs) 在血液和脑组织的变化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动员组、脑脉通+动员组,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检测大鼠外周血WBC及CD34+、脑组织CD34+变化;观察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结果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WBC(8.07±1.27)×109/L和CD34+细胞(3.17±0.75)个/μl增加,3 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增加更为明显;联合组2和3 d外周血WBC、各时间点CD34+细胞均较动员组增加.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4+表达增强,7 d达到峰值(33.04±2.62)个/μl;各联合组较动员组增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神经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以7 d显著;动员组大鼠7和14 d的上述指标改善;各联合组较动员组的改善明显.结论 血液WBC数CD34+计数,脑组织、CD34+表达均显著显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并向脑组织归巢,峰值时间存在差异;G-CSF可使BMSCs分布增加;脑脉通使动员后血液和脑组织BMSCs增多、脑组织峰值时间延长,且使其脑保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