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2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强化12例,不均匀散在强化7例.延迟后不均匀轻度强化14例,内部无明显增强6例,均匀强化4例.结论:边缘早期强化,内部不均匀延迟强化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局部肝萎缩、肝被膜回缩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超声扫描(BUS).11例中,8例行CT扫描,其中4例为先平扫后增强,2例行动态双期扫描,另2例先动态后延迟扫描.结果 超声扫描所有病灶均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边缘中等强度强化.双期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被膜回缩明显.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在与肝内其他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12例,管壁浸润型1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10例,等密度肿块2例;动态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肿块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延迟期4例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性强化,1例肿块中央始终无强化。3例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一步强化;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开始强化;延迟期增强。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的增厚;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强化结节;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扩张,未见肿块。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海威 《河北医学》2005,11(11):991-99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其中10例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均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11例病灶强化更明显,延迟期11例病灶均持续强化, 8例可见胆管扩张.结论: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和延迟期持续强化以及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13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结论 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资料,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中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肝右叶4例;伴有肝内胆管结石3例,出现胆管扩张9例;肝叶局部出现萎缩5例.增强扫描呈轻度环状强化、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和均匀一致强化.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为大片低密度灶,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轻度强化14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及病灶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MRI动态增强及 FF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 T1 WI和 T2 WI成像 ,然后进行 GD- DTPA冠状 T1 WI动态增强扫描 ,随之行冠状 T1 WI常规延迟 FSE和 FFE序列增强扫描。 结果 :(1)平扫 :直接征象显示 2 8例 (5 0 .0 % ) ,间接征象出现最多为垂体上缘局限膨隆 ,占5 0 %。(2 )平扫显示 2 8例 (5 0 .0 % )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98.2 % )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 8例 (85 .7% ) ,三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5 )。 5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示。 (3) FSE序列显示 4 8例 (85 .7% ) ,清楚显示 2 6例 ;FFE序列显示 5 1例 (91.1% ) ,清楚显示 35例。两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 (FFE序列 )扫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可以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率为100.0%,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张维明  王明杰  李刚 《中外医疗》2016,(26):178-181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该院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采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其中4例病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仅1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膜后。 CT平扫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在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现出持续强化,表现出来的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其中4例病灶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采用MRI检查方式共检查5例病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增强扫描方面与CT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临床中关于局限型Castleman病比较少见,但是影像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能够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陆大军  张向阳  赵健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50-351,F0003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在低场MR中的I表现,其中7例患者仅行平扫检查,8例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扫描评价指标采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增强动力学表现。结果诊断准确率为86.7%。大多数乳腺癌在低场MRI平扫T1WI为等、低信号,在IRFSE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形肿块,边缘见毛刺征,边界不清,不均匀环形强化;71.4%为III型曲线。结论低场MRI是诊断乳腺癌的有效影像学方法。T1WI能很好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IRFSE对发现病灶敏感。结合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增强动力学表现,可提高低场MRI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钼靶与磁共振(MRI)诊断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的影像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医院1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P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钼靶、MRI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手术病理显示,12例为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X线钼靶上3例圆形,16例分叶状,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腺体,10例见清晰边界,7例肿块周边有环形低密度影,2例无清晰边界。MRI上5例圆形,14例分叶状,平扫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以信号均匀为主,4例囊变,2例出血。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以均匀明显强化为主,时间-信号曲线扫描显示6例上升型,11例平台型,2例为流出型。b值为0s/mm2时,DWI高信号;b值为500s/mm2时,12例高信号,7例低信号,对应ADC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乳腺组织(P0.05)。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在X线钼靶与MRI上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MRI动态增强扫描,但确诊仍依赖临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