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EBCT)征像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心房粘液瘤病例的EB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31~66岁,平均54岁。7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序列(contrast SSM)和横断电影序列(movie study),1例行单层平扫(plain SSM),1例行单层增强。结果 EBCT提示7例(77.8%)瘤体位于左收房,2例(2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8岁。出生后颏下正中小结节,逐渐增大,偶尔进食吞咽异物感,于2周前耳鼻喉科就诊。查体:颈部正中喉前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3cm×3cm大小圆形包块,表面肤色正常,包块质中偏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可,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触痛,下颈中部略凹陷,耳鼻咽喉均无特殊。实验室检查:T3、T4、Ts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鳃裂囊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12例,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根据Bailey的分型,本组12例中属Ⅰ型有5例,Ⅱ型有7例。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囊样肿块。结论:CT可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及范围,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对钝性创伤性主动脉损伤(BTA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Imatron C-150型EBCT扫描机对13例胸、腹部钝性创伤患者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结果:13例BTAI,升主动脉破裂1例,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EBCT不仅能清晰显示BTAI的各种征象,还能同时显示其他的外伤性征象:皮下气肿、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等。结论:BTAI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明确诊断,是极适用于胸、腹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脐尿管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增强以及Retzius间隙影像改变。结果 全部23例脐尿管病变均位于腹中线处Retzius间隙内的脐尿管走行区。1例脐尿管未闭CT显示阴性。2例单纯性脐尿管囊肿表现为椭圆形或长条状囊性病灶,囊壁光整,囊内密度均匀,增强后无强化。5例脐尿管囊肿伴感染者表现为形态类似的囊性块影,壁厚强化明显,另3例病灶呈多房状,2例呈均匀软组织块影,伴感染之10例在灶周Retzius间隙内均见多少不等的片絮状或索条状密度增高影。7例脐尿管肿瘤均位于中线位膀胱顶壁区,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状,增强后强化明显4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1例。3例膀胱脐尿管憩室伴结石表现为横贯膀胱壁内外的高密度影,另1例伴发脐下脐尿管囊肿感染。结论 由于其独特的解剖部位,术前脐尿管病变很容易为CT识别,当脐尿管囊肿合并感染呈均质软组织块时需与脐尿管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分析其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良性者11例,边界清晰;恶性者2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大多数异位嗜铬细胞瘤CT平扫示瘤体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明显强化,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结论: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多有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症状,多数生化检查有阳性改变。肿瘤好发于脊柱旁,尤以腹部脊柱旁最为多见。CT表现典型者诊断容易,但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资料。对于恶性者,CT图像上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对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EB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连接进行回顾性分析。EB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为3mm,扫描时间为100毫秒,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所有患者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进行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有2例尚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EBCT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例,其中心上型6例,心脏型4例;心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认识病毒性脑炎的CT特征,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13例,EB病毒(EBV)脑炎6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3例HSV脑炎均累及颞叶和脑岛,单侧受累者11例,双侧2例,6例EBV脑炎均累及双侧基底节核团,其中4例累及双侧壳核,随访病变消失,另2例累及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随访仅见尾状核病变消失。结论:HSV脑炎及EBV脑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判断EBV脑炎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临床、CT和MRI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平扫。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以及中脑水平的“磨牙征”。10例行CT检查者,均可见“中线裂”;其中9例显示“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8例显示“磨牙征”。4例行MR检查者均显示上述征象。结论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供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例经临床及CT或MSCT检查确诊的Kartagener综合征患者,结合文献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完全型,1例为不完全型,3例均为镜像性全内脏转位,均有右位心,肝脏、脾脏及肺均发生转位,右肺或左肺发现轻度支气管扩张,2例双侧上颌窦炎及筛窦炎,1例并鼻腔息肉,1例不完全型无鼻窦炎。结论:CT或MSCT检查是临床确诊Kartagener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价值。方法 对经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血管疾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EBCT检查,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11例患者入选,并与超声心动图、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心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及评估。结果 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4例,均为女性成年人。合并多发心血管畸形7例,其中合并复杂畸形3例,均为男性儿童和左肺动脉缺如;合并单发心血管畸形4例,其中3例为右肺动脉缺如。结论 (1)儿童时期明确诊断的一侧肺动脉缺如多合并有心血管畸形,且左肺动脉缺如多见,成年人明确诊断的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多为右肺动脉缺如。(2)EBCT对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较之多普勒超声更为准确,与心血管造影各具独特优势,但EBCT为无创检查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 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脉憩室.EBCT三维重组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显示其他重要伴发异常,如2例右心房憩室伴发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憩室伴发单发右位心、右室双出口、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等畸形.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子束CT对肾脏临床血流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应用于肾脏血流灌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电子束CT血流序列对40例正常人和20例血流减少性肾病进行检查,分别测量强化高峰时间、CT值上升时间、高峰CT值、CT值增幅和血流灌注量等。结果 血流减少肾脏的强化高峰时间比正常延迟,CT值上升时间延长;血流减少肾脏皮质的CT值增幅和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正常和异常血流量也有非常显著差别。结论 电子束CT可对血流减少性肾病进行动态观察CT值的变化,判断肾脏血流减少程度,测量肾脏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14.
分离型脑裂畸形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肿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CT对分离型脑裂畸形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肿的鉴别能力。材料与方法:搜集36例具有大脑半球低密度灶与侧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相通CT征象,临床资料符合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者。依据畸形的发病机制分析其影像特征,以病灶边缘有带状灰质密度衬边为确诊脑裂畸形的依据,鉴别分离型脑裂畸形与脑穿通畸形囊肿。结果:脑裂畸形10例;脑穿通畸形囊肿26例。分析病灶形态发现脑裂畸形与脑穿通畸形囊肿有特征性差异,前者病灶形态为两边内凹的双抛形,最窄处离开脑腔、室端;而后者为球形或扇形,最窄处位于脑腔、室端。前者多伴发其他畸形(主要为透明隔缺如),后者均为单一畸形。结论:分离型脑裂畸形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肿的病灶形态具有特征性差异,有助于避免当灰质衬边带影显示不清时可能导致的误诊。另外,由于脑裂畸形在胚胎期发生较脑穿通畸形囊肿早,因此畸形较严重,且伴发其他畸形的可能性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VSD)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EBCT检查,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不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右室双出口病例14例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4例.年龄1~29岁,平均9.7岁.EBCT均采用单层无间隔增强扫描,层厚3mm.重点观察和测量以下内容VSD上缘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下缘及三尖瓣环上缘的位置关系与距离;肌性流出道的位置,大动脉有无骑跨.距离以所在层面床位差计.结果(1)主动脉瓣下VSD7例,缺损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距离均数分别为5.6和15mm,有极显著性差异(t=4.69,P<0.005).所有主动脉瓣所在层面均低于肺动脉瓣,且靠近VSD,3例主动脉瓣骑跨于VSD.(2)肺动脉瓣下VSD4例,缺损与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的距离均数为3和9mm,有显著性差异(t=4.91,P<0.05).所有肺动脉瓣所在层面均低于主动脉瓣,且更接近VSD,2例肺动脉瓣骑跨于VSD.(3)主、肺动脉瓣下VSD2例,缺损位于主、肺动脉瓣正下方,与两者距离为0~1.5mm.前述3型VSD,除1例上缘与三尖瓣环上缘相平外,均高于三尖瓣环.(4)远离大动脉型1例,VSD与主、肺动脉瓣距离分别为30和45mm,VSD上缘低于三尖瓣环30mm.结论EBCT可精确显示右室双出口VSD位置.利用EBCT主、肺动脉瓣及三尖瓣与VSD所在层面的高低及邻近关系可简捷判断右室双出口VSD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脊椎滑脱的CT表现并讨论其检查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3例患者先行腰椎侧位扫描定位图像 ,采用与椎间盘平行的角度 ,自病变椎体的上一椎体下缘扫描至下一椎体上缘 ,层厚 5mm ,间隔 5mm。结果 :13例中真性滑脱 9例 ,假性滑脱 4例 ;发生在腰 5者 8例 ,腰 4者 5例 ;Ⅰ°滑脱 7例 ,Ⅱ°滑脱 6例 ;CT表现为“双边征”和椎体后下缘椎间盘对称性突出 ;伴峡部裂 7例 ,椎弓发育不良 2例 ,椎小关节增生 10例 ,椎管变形 8例 ,侧隐窝狭窄 2例 ,相邻椎间盘退变 10例。结论 :CT对诊断脊椎滑脱及评价脊椎滑脱的病因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胸部CT平扫在诊断贫血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部CT平扫图像中心室腔密度CT值与血红蛋白 (Hb)含量间的关系及左心室密度减低与贫血的相关性 ,探讨胸部CT平扫在诊断贫血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贫血患者胸部CT平扫图像 ,与 2 4例非贫血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 ,测量其左心室及室间隔CT值 ,结合 72h内临床检查Hb含量及红细胞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室腔CT值与Hb含量及红细胞数间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5 98和0 .5 715 (P值均 <0 .0 1) ;贫血组心室腔CT值低于正常组 ,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 =4 .2 5 5 ,P =0 .0 0 1,<0 .0 1) ,室隔差值明显高于非贫血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 .90 8,P =0 .0 0 2 ,<0 .0 1) ,贫血组中肉眼不能区分室间隔形态者 (A组 )Hb含量明显高于肉眼可以明确分辨室间隔及左心室形态者 (B组 ) (t =2 .82 2 ,P <0 .0 1)。结论 胸部CT平扫左心室密度减低 ,肉眼可以区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形态和密度差均可以大致判断贫血存在与否 ,并可以大致确定贫血者Hb含量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均经手术和病证实,其中男3例,女5例,均行冠状位和横断位CT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肿瘤位于左侧鼻腔及左侧鼻窦,其中3例侵犯左眼眶,1例累及颅底骨质,3例位于双侧筛窦及鼻腔上部,其中1例侵犯右额叶,平扫肿瘤的CT值为35-44HU,增强后肿块有明显部分。结论: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向周围侵犯的范围,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窦口堵塞引起的炎症。  相似文献   

19.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并经CT检查的异位嗜铬细胞瘤31例。良性27例,恶性4例。结果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远远超过10%,并呈现轻度青少年及男性成年优势分布,恶性比例高达13%。CT诊断正确率为87%。搜索性平扫、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结论目前CT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良恶性肿瘤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