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服药方法对组方配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就《方剂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所载成方而言,服用时需用酒、茶调服,人参汤、米汤送服,以及醋、童便、姜汤、盐汤、枣汤、藕汁、萝卜汁、银花汤、薄荷汤等送服者共20余种。这些多为方剂中的佐使药。其配伍意义在不同的方剂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书共收载方剂788首,其中新增补652首,涉及内、外、妇、儿、眼、口腔等科疾病。成药占方剂的>80%,送服剂种类计有140余种,解决了成药运用随病证配伍加减问题;引用名方时进行了剂型、煎煮方法、服用剂量的调整,载煮散汤剂100余首,重视方剂配伍间的比例;君、臣、佐、使以目的论,不必悉具;强调因时加减、因时服药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是中医重要学派之一,学术影响深远,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立足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湿土”类方剂的服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湿土”类方剂的主治、剂型、送服溶液、服药时机、服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梳理其服药护理特点,为脾失健运所致的水饮停聚诸证提供中医用药护理的理论依据,以期丰富与完善中医方剂服药护理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孟英医案研究者颇多,但鲜有人对其医案中礞石滚痰丸的使用进行研究。其医案中使用礞石滚痰丸者12则,主要分为痰与其他邪气互结之证、不同部位之痰证、狂证等三种类型。王孟英善于将礞石滚痰丸与当归龙荟丸、雪羹汤等方剂或药物配伍使用,并在给药中坚持使用丸剂,同时又不拘泥于王珪"只送过咽,便仰卧"的服药方法,而是根据病情需要,以汤药送服。  相似文献   

5.
闫文娟  乔路阳  张林 《天津中医药》2023,40(9):1120-1125
通过整理宋金元时期的代表方书,对宋金元时期方剂的服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时期方剂的日服次数大多未作明确说明,在纳入研究的共5万余首方剂中,明确写明日服次数的仅4 126次,其中主要为日三服(63.2%),其次为日二服,若病情危重时或需要药力持续时,也有日四至六服,对于药性峻烈且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也有日一服的服用方法。同时,研究发现该时期方剂的服用时间多为食前服(46.9%),多用于病位在下的疾病,而心系及眼科疾病等因其病位在上,则多采用食后服,一些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疾病可于发病前服药。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现代临床使用宋金元方剂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是中医复方研究的关键 ,本文以方剂配伍理论方法的梳理及方剂配伍思想的研究为基础 ,就新近研究中的组分配伍进行归纳 ,通过复方组分配比优化方法研究 ,提出可将组分配伍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新模式。中药复方配伍新模式的研究及形成 ,对新药研究及临床疗效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有关“燥”类方剂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其在方剂剂型选择、送服溶液选择、服药时机确立以及病情变化观察与判断等方面均立足于病情与病机本质,确立了一套严谨规范的用药护理体系。此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与挖掘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附子的用药特点,为临床中附子的运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整理《妇人大全良方》中含有附子的方剂,经过筛选后运用Excel 2013对符合标准的方剂来源、附子常见配伍、剂量(最大值、最小值、常用值)、服用方法、炮制等进行频数分析,并探讨不同剂量与配伍下附子功效的发挥方向。结果:《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的应用不拘病证;常见配伍为肉桂、当归、川芎、人参、甘草、白术等药物,具有温经散邪止痛、温脏助阳、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作用,常见剂型为丸散剂,送服方式以酒和姜枣同煎最为常见。附子用量占全方总量多为20%以下,常用炮附子,主要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占全方60%以上时,用生附子起到回阳救逆以救急的作用。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从配伍、用量、炮制、服药方式等多方面协调扩大了附子的主治功效,用法上有常有变,不拘一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砚通 《中草药》2015,46(4):465-469
方剂配伍作为中药复方的组成原则,是解析中药复方规律性的关键。立足中药复方与生物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从中药复方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3方面探讨方剂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复方化学是解析方剂配伍现代科学内涵的基础,配伍引起的化学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属方剂配伍的化学内涵;方剂配伍能够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行为,通过调节药物代谢过程关键环节来影响复方疗效和毒性反应;方剂组成影响配伍疗效,为了研究方剂配伍治疗机制,提出了"疾病病理生理指导的药物靶点组合"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化学多成分作用于机体多靶点现象,为理解方剂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和推动中药复方现代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方剂配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是中医药发挥其优势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载体之一 ,因此方剂的现代化研究刻不容缓。药物配伍的应用使方剂产生了“既能使药各全其性 ,又能使药各失其性”的妙用 ,也由此产生了中医方剂的整体优势论 ,故对方剂配伍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配伍规律的研究对指导临床和新药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为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就近 5年来方剂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计量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综述。1 配伍理论的研究理论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中医药理论亦是如…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中的方剂配伍(包括丹参与红花配伍)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药物功效相加或毒性相减,关键是在于中医方剂药物(成分)之间所发生的协同或制约等作用,以达到复方功效增强而显协同作用。然而,以往的中医方剂配伍研究当中,定量评价中药组分配伍拮抗或协同效应较少,研究方法也尚不完善,影响中医方剂迅速发展。因此,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缩影--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之间协同或拮抗效应等配伍关系及规律,建立方药配伍相互作用现代基础研究的新策略成为今后中医方剂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当中药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便会形成方剂。将现有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理角度论述七情、性味、君臣佐使、随证加减、剂量改变配伍的研究方法,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对中药不同配伍方式及数理模型设计方法进行论述,为今后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藏医药开拓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探讨藏药方剂配伍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作者借鉴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藏医药学自身的特点,首次提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藏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认为数据挖掘技术能帮助研究者在不背离藏医药自身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发现藏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常香云 《光明中医》2008,23(3):384-38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选用合适温度的白开水送服中成药,以为这样省心、省事、安全、方便,对药效也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的送服方法。为了能使传统制剂发挥其更好的临床疗效,送服中成药时,选用合适的送服液,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非常重要。本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以改善中成药送服药做过无数次尝试,效果很满意。现将几种送服液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方剂的整理,重点对该书的服药饮品进行了探析,归纳了它们的作用特点,阐述了服药饮品在成方专著中使用的重要性及配伍意义,认为对于一首方剂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不仅要了解该首方剂的理法方药,还要考虑到该首方剂的服法。  相似文献   

16.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当归、川芎、自芍、熟地组成,为补血方剂的代表方,广泛用于治疗冲任虚损、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及血瘕、时发疼痛等。既往对四物汤的药理、药效及药物动力学研究较多,1991年黄氏等提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强调方剂配伍时可影响体内的化学成分的浓度及疗效。而笔认为方剂配伍不仅可以影响体内化学成分的浓度及疗效还能影响化学成分的提取浓度甚至产生新的化合物,继而影响疗效。笔采用传统方法制成的中药水煎液,提取和分离芍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Paeoniflorin),比较复方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与单味药提取的差异,观察方剂配伍对化学成分的提取浓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方剂配伍对疗效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鄢圣英 《国医论坛》1997,12(1):11-12
辩证施护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在药物的煎服法方面,有用水量、用火、服药时间、药量、服药方式方法等不同。凡药质吸水性强、均服或具有清热生津作用的药物大多用水较多;药味较少,吸水性差,或顿服,或温里祛寒的方剂大多用水较少;且祛寒方药多用性温之水,清热方剂用性凉水煎,通阳活血方剂多加清酒。用火有武火、文火、微火及开水浸渍之别.服药大多一日三服,但对胃肠道疾病或病情较重者多昼夜服,下焦病证多饭前服,泻下逐水药多清晨空腹服等等.注重服药后的起居、饮食护理.始终贯穿扶正祛邪和助阳气、存津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数据挖掘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是中医用于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运用现代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方剂配伍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目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为单个方剂的研究,只能以个别推测全局,不能从宏观上把握配伍规律;而且,实验对象多为动物,这些同人体的差距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9.
王付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9-1200
中医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方剂更加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临床医生应用方剂更加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如何解决,虽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解决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因此,研究方剂必须从当今庞大的方剂数目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实践中认识到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以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尤其是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方法;从而揭示研究方剂重在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以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而引导学用方剂,达到从方剂配伍中学会用好一个代表方,带动学用一类方,达到学用方剂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补肺阿胶汤原本是中医方剂,但笔者根据四象药学与中医方义使用于太阴人后体会甚大. 1临床资料 16例均是门诊成年患者,均属太阴人,患者的病症全部都是咳血. 2治疗方法 方用补肺阿胶汤:阿胶30g、牛蒡子8g、炙甘草6g、马兜铃10g、杏仁10g、糯米10g.上药为末,每服6g,用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停用西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