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探讨32P-玻璃微球(32P-GMS)局部注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超微结构影响。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后用32P-GMS进行治疗,取治疗后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细胞大量坏死(35%~70%),残留的瘤细胞在分化上出现了一些差异,部分癌细胞出现了高分化肝癌的形态特征;肿瘤间质见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无强烈的急性放射性炎反应;瘤体周围肌纤维和皮肤均无改变。对照组肿瘤示低分化肝癌,其中有少量死亡瘤细胞(4%)。研究表明,32P-GMS抗肝癌作用明显,并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促分化功能,对治疗区周围组织亦无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2^磷玻璃微球对荷肝癌大鼠内照射治疗作用。方法将对照组大鼠和荷肝癌大鼠分别由肝固有动脉注射32^磷玻璃微球,进行对照组大鼠动物毒性和耐受性实验,以及观察荷肝癌大鼠瘤体内照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对照组动物受药前后的进食和活动情况无明显改变。大鼠白细胞升高(P〈0.01),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无变化,骨髓组织正常。ALT升高(P〈0.01),但术后1wk恢复。病理检查见部分肝细胞浊肿,伴点状坏死。荷肝癌大鼠16个癌结节镜检,发现12个癌结节有坏死。结论实验动物的肝组织对大剂量的32^磷玻璃微球内照射有较好的耐受性。32^磷玻璃微球对癌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对荷肝癌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探讨^32P-玻璃微球(^32P-GMS)局部注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超微结构影响,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后用^32P-GMS进行了治疗,取治疗后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瘤细胞大量坏死(35%-70%),残留的瘤细胞在分化上出现了一些差异,部分瘤细胞出现了高分化肝癌的形态特征,肿瘤间质见淋巴细胞浸出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无强烈的急性放射性炎反应,瘤体周围肌纤维和皮肤均无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32P-玻璃微球肝动脉局部灌注和肿块内直接注射的栓塞和内照射作用,研究中、晚期肝癌和消化道癌肿的治疗方法。方法: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插管行32P-玻璃微球灌注和栓塞,B超引导下行肿块内32P-玻璃微球注射。结果:12例肝癌患者行20次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4例患者6次行B超引导下肿块局部的注射治疗。32P-玻璃微球主要集中分布于肿瘤组织内,治疗后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AFP也有部分下降。该疗法适当的剂量对肝功损害不大,副反应也轻微。结论:32P-玻璃微球局部区域给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中、晚期肝癌和某些消化道癌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32磷玻璃微球内放射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2磷玻璃微球(^32P-GMS)对中晚期肝癌的内放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32P-GMS治疗肝癌21例。结果:治疗后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17例肿瘤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减少;SPECT肝扫描显示,^32P-GMS聚集在肿瘤区内,平均癌/肝比2.5:1;治疗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7%,61.9%,57.1%;16种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32P-GM 相似文献
8.
9.
10.
^32磷——玻璃微球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32磷--玻璃微球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到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右动脉,注入^32磷--玻璃微球碘油昆悬液和化疗药,4周后重复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生活状态评分有明显提高,部分病人肿瘤明显缩小。结论:^32磷--玻璃微球作为内照射核素和末梢栓塞剂,有较大的优点,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放射污染轻微,尤其适用于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肝动脉注射32P-玻璃微球(32P-GMS)的肝细胞损伤进行电镜形态计量,为肝癌的放射介入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7只家猪经肝动脉注射直径为46~76μm的GMS,其中4只注射放射性32P-GMS,3只注射31P-GMS(对照)。术后2、4、16周分批取不同部位的肝组织进行常规电镜制样和电镜形态计量分析。结果:32P-GMS术后2周和4周时,核异常率及线粒体变异率均明显高于31P-GMS术后2周、4周及热球术后16周(P<0.001~0.01)。热球术后2周和4周时,线粒体体密度明显低于术后16周(P<0.01~0.02),但与冷球术后2周和4周无明显差异。线粒体的其它形态参数,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吸收剂量低于200Gy的32P-GMS,术后2周和4周时,肝细胞核及线粒体的损伤明显,随后逐渐恢复,至术后16周时恢复正常。说明肝细胞的损伤是短时而可逆的。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顺铂联合32P玻璃微球对小鼠S180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小剂量顺铂联合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对小鼠S180实体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不同治疗对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荷S180瘤小鼠28只随机分为4组,各组7只.4组小鼠随机定为空白对照组、单纯顺铂组、单纯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组和顺铂联合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组,治疗两周后取出肿瘤称瘤体质量,计算各组抑瘤率.分别取各组肿瘤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不同治疗对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单纯顺铂组、单纯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组及顺铂联合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组抑瘤率分别为47%、40%、76%.小剂量顺铂联合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组与两单独治疗组抑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联合组细胞死亡率达75%,绝大部分肿瘤细胞消失,呈大片坏死结构.[结论]腹腔注射小剂量顺铂联合32P玻璃微球间质注射内放射治疗对小鼠S180实体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较单独应用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14.
ZHANG Dong-sheng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
Recentlyanuclidelabelednontoxicandunde gradablemicrosphere phosphorus 32glassmicro sphere(3 2 P GMS)hasbeensuccessfullydevelopedandgainedmuchattentionasanewradioactivemedicinefortreatingmalignantliverneoplasm[1] .However,fewreportshavebeenmadeaboutthere search… 相似文献
15.
榄香烯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榄香烯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H22肝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榄香烯,观察其抗肿瘤作用(抑瘤率),以免疫学方法检测小鼠治疗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IL2、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癌基因(p53和Bcl-2)的表达。结果榄香烯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癌基因的表达。结论榄香烯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抑制素基因对人原发性肝细胞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素基因对人原发性肝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小鼠随机分为3组;肿瘤对照组,空载体组及angio基因治疗组分别瘤内直接注射裸露DNA质粒,不同时段观察皮下肿瘤生长情况,绘制计算皮下肿瘤生长曲线:病理学检查;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查细胞原位凋亡;放射免疫法检测裸小鼠血清甲胎蛋白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皮下肿瘤生长曲线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ngio基因瘤内注射可部分抑制肿瘤生长。TUNEL法检测显示,angio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angio基因治疗组内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结论:angio基因直接瘤内注射能抑制人原发性肝癌裸小鼠移植瘤肿瘤生长。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肝癌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化学物致癌危险性评价提供合适的肝癌动物模型 ,并寻找其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应用本室早年已建立的以非坏死剂量的二乙基亚硝为启动剂 ,以苯巴比妥为促进剂诱发大鼠肝癌两阶段模型 ,进一步用 HE染色、胚胎型谷胱甘肽转移酶 (P- GS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染色为指标 ,在 3、6、12和 2 4个月末进行观察。结果 经启动剂与促进剂作用的实验组 ,可产生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癌前病变和肿瘤 ;以 P- GST为标识可显示许多单个肝细胞、转变灶及瘤性结节均呈阳性 ;以 HE染色所识别的转变灶及瘤性结节 PCNA表达较高 ,细胞核 /浆比例减小。而且瘤性结节表达较转变灶更显著。结论 肝细胞 PCNA表达强弱可作为大鼠肝癌诱发实验模型中一个预示癌前病变发展潜力的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带药磁浆食管局部化疗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磁浆团块在附加磁场作用下能够克服食管蠕动而吸着于靶区。靶区的药物(5-Fu)浓度比静脉给药法提高了40倍,比同组动物的血药浓度高200倍。本文为探索高效的局部化疗新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