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AP)对AMI者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6例AMI者以AMI前有无AP分为两组,且比较两组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有AP组(A组)的188例与无AP组(B组)的78例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侧支循环发生率、梗死范围、左室功能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既往及AM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作出适应性调节,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反复的AP所致的缺血刺激,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7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2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28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24例AM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叽酶学峰值,心肌梗死面积,AMI主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及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限制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航向  龚卫琴  陶凌 《心脏杂志》2000,12(4):273-275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 40例无 IPC的 AMI患者 (A组 )和 5 0例有 IPC的 AMI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 :B组梗死后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程度、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并发症均显著低于 A组 ,近期预后有改善。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 CPK的峰值降低 ,梗死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使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这可能是 IPC使 AMI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54例老年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2w测定心功能 ;住院期间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 )有心绞痛组肌酸肌酶MB同工酶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2 )有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峰射血率均高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左室峰射血时间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3)有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再梗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有低于有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前48h内是否发作过心绞痛的二组患者的临床经过和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208例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22例),无预适应组(86例),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临床经过近期预后好,心肌梗塞范围小(P<0.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低(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玉香  孙虹燕 《山东医药》2006,46(22):50-51
根据脉压水平将211例患者(60岁以上)分为脉压〉40mmHg组(67例)和脉压≤40mmHg组(144例):并对两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同脉压≤40mmHg组患者相比,脉压〉40mmHg组患者的CK—MB显著升高(P〈0.01)。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P〈0.05)。认为脉压增大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刘鹰  唐耀平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3):181-181,180
目的探讨冠心病有无心绞痛时左心室功能与并发症是否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观察186例冠心病者左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以及临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中心绞痛组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病死率均比无心绞痛组少(P<0.05);②97例无AMI者中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指标以及各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组比无心绞痛组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AMI前发生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产生预适应效应。②慢性持续性非梗死性的心肌缺血可减弱或阻抑缺血预适应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h~48h、〉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观察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ll例,24h~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112侧。结果 观察组除〉48h外,均比对照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48h以内发作的心绞痛对AMI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74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46例),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磷酸肌酸激酶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并统计两组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中确存在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组在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和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均少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AMI合并糖尿病(A)组;应激性高血糖(B)组;血糖正常(C)组3组。所有病例均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观察各组胸痛、CK-MB的峰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指标,并做x^2检验。结果;A组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糖尿病有相关性,其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2例AMI患按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再通率为60%,对照组为31.25%,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3%,对照组为75%,两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作为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3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A组)与2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0.01)。结论CPK与CK-MB峰值的降低,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由于梗死范围缩小,故泵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这是使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近期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60岁以上的 42例糖尿病AMI(A组 )和 5 0例非糖尿病AMI(B组 )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 ,预后  相似文献   

18.
宋丽琴 《山东医药》2008,48(16):61-62
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水平的检测结果分为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和明显增高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 血糖及CRP明显增高组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应激性高血糖及CRP增高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产生的缺血预适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近期及远期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113例,介入术组(6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非介入术组(45例)没行再灌注治疗。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48h有否心绞痛发作,再分为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介入术组的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心源性死亡、左室射血分数以及随诊期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术组的AP阳性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及达峰时间均较低、左室射血分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似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护作用不显著,对没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近期预后,但远期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梗死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317例初发心梗的住院病人,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及每次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15分钟;Ⅱ组: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15分钟;Ⅲ组(对照组):梗死前48小时内无心绞痛发作。通过测定梗死后肌酸激酶(CK)峰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梗死范围及心功能情况,并对住院期间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组病例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现为:梗死范围的缩小,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Ⅱ、Ⅲ组间各观察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不同对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可能产生不同影响,梗死前近期有短时间(<15分钟)的缺血刺激对梗死心肌具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