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的持续缺血产生适应的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该现象被认为是心肌的一种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已在多种动物模型得到证实[1 ,2 ] 。梗死前心绞痛是否对心脏有预适应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76例病例均为1998年1月至2 0 0 0年6月我院和湘雅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发生AMI的老年患者,其中男5 6例,女2 0例,年龄6 5~82岁,平均(71±6 )岁。根据发病…  相似文献   

2.
AMI前数天至数周,部分患者可有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者可能与多支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有关。一次或多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加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适应能力,即缺血预适应(IP)。此种IP可能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992年1月至1998年6月住院的99例AMI患者。男78例,女21例;均符合心电图的典型演变和心肌酶学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24例AM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叽酶学峰值,心肌梗死面积,AMI主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及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限制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0 3例初发AMI患者按入院时心电图AMI相关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分为 2组 ,凹面向上抬高组 (A组 =4 6 )与凸面向上抬高组 (B组 =5 7) ,根据AMI发生前 2 4h至少出现 1次典型心绞痛的症状为标准 ,比较A组与B组各占的频率。结果 A组梗死前 2 4h内出现心绞痛 34例 ,占 73 91% ;B组为 14例 ,占 2 4 5 6 %。梗死前无心绞痛A组 12例 ,占 2 6 0 9% ;B组 4 3例 ,占 75 4 4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AMI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 ,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的AMI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 ,以及由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前48h内是否发作过心绞痛的二组患者的临床经过和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208例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22例),无预适应组(86例),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临床经过近期预后好,心肌梗塞范围小(P<0.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低(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试验表明,在非老年人中,心肌缺血预适应为内源性抗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防护反应之一;同样,类似于试验中的缺血预适应—AMI前心绞痛,对非老年人AMI亦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然在老年人中,AMI前心绞痛是否亦有抗AMI作用迄今尚未清楚。本文特就AMI前48h内心绞痛对AMI预后影响的年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黎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655-1657
急性心肌梗死(AMI)前24 h内发生梗死前心绞痛(Pre-MIAP)可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IP)[1,2].IP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但并非所有AMI 患者均能从IP中获益,许多因素可减弱甚至抵消IP的有益作用.明确IP影响因素,对于AMI最初的危险分层、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由于IP"失效"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拟就IP影响因素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 1 0 8例。现报告如下 ,并探讨缺血预适应对 AMI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8例均为 AMI住院患者。男 6 8例 ,女 40例 ;年龄 3 0~ 81岁 ,平均 (5 4 .5± 5 .5 )岁 ,住院时间 >3周。 1 0 8例 AMI均符合 1 997年WHO诊断标准 ,根据 AMI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两组 :1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组 ) :均有心绞痛史 ,共 5 7例。男 3 6例 ,女 2 1例 ;平均年龄 (5 5 .5± 2 .5 )岁。其中行溶栓治疗者 1 9例。2对照组 (non- IP…  相似文献   

11.
刘鹰  唐耀平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3):181-181,180
目的探讨冠心病有无心绞痛时左心室功能与并发症是否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观察186例冠心病者左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以及临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中心绞痛组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病死率均比无心绞痛组少(P<0.05);②97例无AMI者中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指标以及各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组比无心绞痛组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AMI前发生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产生预适应效应。②慢性持续性非梗死性的心肌缺血可减弱或阻抑缺血预适应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74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46例),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磷酸肌酸激酶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并统计两组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中确存在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组在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和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均少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指反复短暂的缺血使心脏产生快速适应 ,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可以减轻心肌的损伤 ,并具有抗缺血及抗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对伴有或不伴有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IPC的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象及方法对象 收集 5年中两所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 2例。AMI的诊断条件为 :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②心电图 (ECG)见病理性Q波或动态性ST段和T波的改变。③典型的血清肌酸激酶 (CK)浓度系列变化 ,CK峰值达正常…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冠心病史、伴或不伴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B、C三组,统计各组出现的并发症和住院期死亡率;并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心梗中确存在缺血预适应,各组间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近、远期缺血预适应存在不同机制并有相加作用。结论 无论近期、远期心肌缺血预适应在心梗中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且两者有相加作用,其中近期缺血预适应在心梗中对心肌保护作用更显著,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P)是指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够延迟缺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和心衰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对患者产生有益的保护作用。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认识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产生的有益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89例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结果 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而肌酸磷酸激酶 (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为能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 ,维护梗死后心功能 ,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的概念由Murry等[1] 于 1986年首先提出 ,是指经过 1次或反复数次短暂缺血 再灌注后 ,使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心肌得到保护。大量研究表明 ,反复短暂的缺血可能通过刺激心脏合成与释放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 ,进而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保护作用。目前有关心肌IP中信号转导的研究较多 ,该途径的“触发物质”[主要有腺苷、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张素II、阿片肽、内皮素及NO(一氧化氮 )等 ]及“中介物质”(如蛋白激酶C等 )在心肌IP中的作用日渐明了 ,但心肌IP中的信号…  相似文献   

20.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 0例初发 AMI患者 ,按 AMI发作前 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n=6 6 )与对照组 (n=5 4)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 ,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IP组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 II- III°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L 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