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阴囊神经鞘瘤的疾病特点,提高对阴囊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1例阴囊神经鞘瘤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报道的7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中,良性神经鞘瘤4例,平均直径6.5 cm,平均病程4.4年,年龄34~48岁,平均年龄38.4岁,超声检查提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1例合并阴茎癌良性神经鞘瘤,患者年龄78岁;3例恶性神经鞘瘤平均直径12.6 cm,平均病程2.2年,平均年龄75岁,超声检查提示肿瘤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结论 阴囊神经鞘瘤极为罕见,目前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对于阴囊肿瘤应尽早手术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的有效方法,以避免恶性肿瘤的诊治延误.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43岁, 因"体检时发现盆腔肿物6 d"入院。全腹部CT检查:左侧髂血管区软组织密度,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盆腔增强MRI检查示:左侧髂血管区见椭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 大小约4.7 cm×3.9 cm, 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外侧, 上缘进入闭孔, 下缘位于左侧髂静脉分叉处, 肿物呈囊实性, 质韧, 大小约5 cm×4 cm×4 cm, 表面包膜完整, 肿物表面及两端均可见神经纤维, 充分游离肿物, 完整切除(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膜后)神经鞘瘤, 伴骨化(图3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 S-100(+), SOX10(+)(图3B), SMA(-), Desmin(-), CD17(-), CD34(-), Ki67增殖指数<1%。  相似文献   

3.
精索肉瘤临床少见, 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 因左腹股沟区及阴囊进行性肿胀5个月入院。B超及CT检查示, 左侧精索区可见约4.0 cm ×5.5 cm×4.5 cm实性肿物, 与左侧睾丸界限清楚。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 病理提示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恶性可能性大。从左腹股沟入路行根治性左侧睾丸切除术+左侧精索高位结扎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未分化精索肉瘤。术后随访2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7岁。因“左侧阴囊逐渐增大3年余”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阴囊下坠感明显。检查:左侧阴囊明显增大,约10cm×10cm大小,无触痛,左侧睾丸、附睾触摸不清,内未触及肿物,透光试验阳性。门诊以“左侧鞘膜积液”收入院。彩超示左侧阴囊内见大量积液,左睾丸、附睾显示不清。膀胱左侧、紧邻前列腺见一低回声块团,大小4.8cm×3.8cm。CT示膀胱左侧缘软组织密度影,考虑“左侧隐睾,左侧鞘膜积液”。于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行左侧盆腔内肿物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为5.5cm×4.5cm×3cm,卵园形,质硬,表面光滑,位于膀胱左侧近内环处,与精索粘连。左侧阴囊切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例年轻未婚女性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经腹腔镜成功切除。病例1:16岁,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继发闭经,发现左卵巢囊实性肿物5.3 cm×4.5 cm,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腹膜后的闭孔窝合并残角子宫畸形;例2:25岁,体检发现右侧卵巢包块,术中见骶骨右前方腹膜后囊实性肿物8 cm×6 cm。2例术前均诊断为卵巢囊实性肿物而行腹腔镜探查,术中病理证实为良性神经鞘瘤,均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腹腔镜手术完整切除。病例1手术时间120 min,术中出血150 ml;病例2术中出血600 ml,手术时间166 min,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病理免疫组化S-100强阳性,诊断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我们认为腹腔镜手术切除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安全、有效,完整切除肿瘤有利于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总结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阴囊内有-9.0cm×9.4cm×6.7cm肿块,B超检查示左侧阴囊内存在一非均质实性包块;MRI显示左侧阴囊内有实质性肿瘤,未见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志物13-HCG、CEA、PSA和AFP检查均无异常。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左侧阴囊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多形性混合型脂肪肉瘤。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精索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治疗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为主要方式,辅助放疗、化疗疗效不确切;预后与肿瘤组织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部复发很常见,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9岁,因发现阴囊内肿物并逐渐增大5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外阴正常,左侧阴囊内可触及一6 cm×5 cm肿物,无触痛,可活动,质地中等,边缘光滑,与睾丸及附睾分界清楚,肿物根部未触及.彩超检查示双侧附睾及睾丸大小形态正常,阴囊下部一实性肿物,大小6.6 cm×7.0 cm×4.2 cm,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血流信号丰富,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于2010年5月4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阴囊内肿物单纯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附睾正常,旁推左侧睾丸鞘膜及精索,见左阴囊内实性肿物约6 cm×5 cm,根部位于耻骨表面软组织上,可轻松将其剥离,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送检标本大小14 cm×7 cm×4 cm,分叶状,多结节状,大者8.0 cm×6.0 cm×3.5 cm,小者1.5 cm×1.0 cm×0.8 cm,切面灰白色,均质,鱼肉样,质略软.术后病理报告: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免疫组化:CD34(+),S100(-),Ki-67阳性率19%,间皮素(-).术后未给予辅助性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等.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其中3例曾感患侧腰部不适。入院体检均无特殊发现,与肾上腺有关的血生化检查均为正常。所有患者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物,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神经鞘瘤,随访3个月~9年,未见复发或恶变。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为良性肿瘤,较为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52岁.因左侧阴囊肿物伴坠胀不适1年于2010年5月5日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可触及6.0 cm×5.0 cm×4.0 cm大小肿物,质韧,无压痛,与睾丸附睾界限尚清,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侧睾丸下方可探及一大小5.6 cm ×5.6 cm ×3.9 cm的不均匀中低回声团,其内可探及条索状血流信号.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阴囊肿物探查术.术中见阴囊一类球形5.5 cm×5.5 cm ×4.0 cm大小肿物,有完整包膜,与睾丸上端、附睾及精索有粘连,分离粘连组织,将肿物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切面呈灰白色,质地柔韧,境界清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cellular angiofibroma,CAF)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腹股沟区CAF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142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65岁男性患者,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块5年且逐渐长大而入院行手术完整切除左侧腹股沟区肿物,肿物约7 cm×3 cm×5 cm大,质地较韧,边界清晰,术后病理学检查见肿物由大量短梭形细胞和小到中等大的血管组成,边界清晰,可见纤维性包膜。免疫组织化学示雌激素受体(部分+)、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CD34(+)及CD117(+),Sox-10、S-100、Dog-1、结蛋白、P16、CDK4、mdm2、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视网膜母细胞肿瘤抑制蛋白及神经营养因子络氨酸激酶均为(–)。最终诊断为CAF,术后随访3个月肿瘤无复发。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42例CAF患者资料,肿瘤主要位于外阴(74例)和阴囊-腹股沟区(47例),21例位于其他部位,均接受手术治疗。CAF通常表现为触及无痛性肿块,肿瘤大体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镜下可...  相似文献   

11.
70岁男性患者, 因左侧胸壁肿物伴疼痛1月余入院。17年前因中心型肺癌行左全肺切除术。胸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胸腔近胸壁处多发囊性肿物, 最大约10 cm×8 cm×7 cm, 部分突入肋间, 伴临近肋骨骨质破坏征象, 全身其他脏器、软组织、皮肤均未见异常。术中细针穿刺抽出陈旧性积血, 术后局部放疗2周期, 疼痛缓解。1个月后再次出现胸壁疼痛, 手术切除部分肋骨, 术后病理提示动脉瘤样骨囊肿, 二次手术行胸壁病损扩大切除, 术后病理提示血管肉瘤。术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非常少见, 合并血管肉瘤病例国内暂无报道。该病术前诊断困难, 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血管肉瘤术后伤口愈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1例原发性腰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进行资料收集,对Pubmed中关于原发性椎管内恶性神经鞘瘤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后,行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免疫组化提示"低度恶性神经鞘膜瘤"。术后行辅助放疗,现随访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在Pubmed中共有19篇关于MPNST的病例报道。报道中MPNST的发病率低,诊断困难,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完全切除,但预后较差。结论 MPNST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低,在患有神经纤维瘤病-1人群中的发病率高。MPNST治疗首先考虑手术切除,但其预后较差,而能否手术完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长期预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原发于肾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占肾脏上皮恶性肿瘤不足1%, 合并马蹄肾者更罕见, 本文报道1例高分化肾NET合并马蹄肾。患者因左侧腰背部疼痛1个月余就诊, 增强CT检查示马蹄肾, 左肾肿物, 大小约5.0 cm×4.0 cm, 肿物距峡部约2 cm;峡部有单独血液供应。行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术中离断峡部, 完整切除肿瘤及左肾。术后病理为肾高分化NET。术后未行辅助治疗, 术后随访15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精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例患者行精索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确诊为精索神经鞘瘤。精索神经鞘瘤属于罕见病例,最佳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5.
附睾恶性间皮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16岁.左侧阴囊包块2个月外院就医.2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阴囊左侧有一包块,质硬、触痛、坠胀感,包块逐渐长大至鹅蛋大小.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左侧附睾约5 cm×4 cm,质地硬,与左侧睾丸、精索稍粘连.诊断:左侧附睾肿瘤.外院手术切除左侧附睾,术后病理考虑"附睾恶性平滑肌瘤",再次高位切除精索及左侧睾丸.后经北京海军总医院会诊病理诊断为"(左侧)附睾恶性间皮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精索副神经节瘤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精索副神经节瘤患者,并复习文献.患者38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0余年,阴囊坠胀不适数年入院.查体发现左侧精索静脉重度曲张及左精索上部占位性病变.B超提示左精索静脉曲张,左精索上方实质性结节,境界清楚,大小约2.0 cm×2.5 cm,周围血供丰富.结果 行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及左精索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精索肿物呈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质中,将左精索肿物及其包膜完整切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弥漫,呈不典型的车辐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核大淡染,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瘤细胞局部浸润边缘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波形纤维蛋白、嗜铬粒蛋白A、突触运载蛋白均阳性.病理诊断为精索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精索副神经节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良恶性判别尚无统一标准,须完整切除肿瘤,尤其是年轻未育者,术后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主要采用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对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做出诊断,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手术顺利,仅2例术中血压波动.肿物最大约6.0 cm×6.5 cm×6.5 cm,最小约2.5 cm×2.5 cm×2.0 cm,病理报告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血压正常,恢复良好,随访1~6年,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附件恶性纤维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睾丸附件恶性纤维细胞瘤情况:患者男,年龄63岁。因"复发性左侧阴囊内无痛性肿物2年"求治。检查AFP为16ng/ml,β-HCG为0.44mIU/L。B超检查提示左侧阴囊内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经左侧腹股沟切口行左侧阴囊探查+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结果:病理检查报告为(睾丸附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瘤组织未侵及睾丸,输精管切缘未见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68+,Desmin+++,Vimentin++,CK-,S-100-,Actin-。术后未行局部放疗及化疗。随访15个月,CT复查无局部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表现,患者生存质量良好,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原发性睾丸附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MT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分别为8个月及44个月大婴幼儿。均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入院。下腹部均可触及质韧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杏见中下腹或腹盆腔区有大小约14cm×12cm×9cm和15cm×13cm×10cm肿块,增强CT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2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可见病理性核分裂,伴有横纹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NSE+,Vimentin+,Desmin+,S-100+。诊断为腹膜后MTT。1例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2个月复发转移,近期肿物有所增长。另1例随访5个月,目前情况良好。结论:腹膜后MTT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本病以手术根治治疗为主,术后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神经鞘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诊治现状。方法通过对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术后病理、随访的回顾,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综合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状况。结果本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预后良好,早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