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良Chiari滑膜切除术治疗Perthes病手术前后股骨头及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3例Perthes病患儿手术前后髋关节X线片进行测量,以同期自身健侧股骨头及髋臼大小,形状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患侧股骨头直径增大,骺高降低,形状变扁,且有半脱位倾向。术后新形态的髋臼能完好覆盖增大的股骨头,并且术后股骨头变圆,骺高增加,逐渐接近健侧股骨头大小和形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行闭合复位及单纯切开复位后髋关节股骨头形态进行评价,并与正常髋关节股骨头形态和大小进行比较,探究股骨头术后塑形规律.同时测量并分析正常髋关节股骨头形态随儿童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闭合复位及单纯切开复位病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收集术前、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随访时MRI影像资料.此外收集0~18岁正常髋关节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分别统计髋关节脱位患侧髋关节、健侧髋关节和正常髋关节形态的相关描述性数据.结果 (1)正常髋关节股骨头的离心率均值由1~2岁(0.362±0.069)降至18 ~19岁(0.141±0.028).(2)DDH患儿术前患侧股骨头离心率均大于健侧,闭合复位患儿术后1年时股骨头离心率健侧与患侧无统计学差异(P =0.211),双侧股骨头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871);而切开复位患儿的双侧股骨头离心率在术后2年时仍有差异(P=0.028),患侧股骨头直径于术后1年超过健侧(P=0.001).结论 正常儿童股骨头形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球形.闭合复位术后1年患侧股骨头形态和大小接近健侧,而单纯切开复位术后1~2年患侧股骨头较健侧增大且形态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转子间外展推移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20例(27髋),平均随访14年。结果:所有股骨头骺板早期闭合,大转子上移,大部分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球形适应改变,肢体短缩。结论:手术可以使股骨头骺板处在正常位置上,但不能使股骨头骺板内部异常生长得到控制。股骨头骺板的早期闭合是骺板损伤后修复的结局,它维持头干角的稳定并引发周围形态的畸形  相似文献   

4.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形态学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测量MRI三维髋臼指数,探讨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形态改变的特点。方法。本文对1993年2月-1998年4月我院治疗的28例单侧发育性髋脱位幼儿采用MRI扫描系统,在经过正常侧股骨头中心的MRI冠状面上测量双髋的骨性和软骨性髋臼指数,横断面上测量骨性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软骨性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结果:脱位则骨性三维髋臼指数软正常侧增大,但脱位侧冠状而软骨性髋臼指数较正常侧增大,横断面上软骨性前、后髋臼指数减小。正常侧骨性与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间存在较大相关性。脱位侧髋关节在Dunn分型后,骨性与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亦存在较大相关性。三维髋臼指数随Dunn脱位呈规律性改变。从DunnⅠ-Ⅲ型脱位,随着脱位股骨头位置的增高,骨性三维髋臼指数呈增大趋势;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中冠状面软骨性髋臼指数逐渐增大,横断面软骨性前、后髋臼指数均逐渐减小,结论:(1)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的开口是椭圆形改变趋势,即骨性髋臼开口增大改变,冠状面上改变的幅度明显大于横断面;软骨性髋臼开口的改变是冠状面上开口变大,横断面上开口变小。(2)股骨头在髋臼内的存在是髋臼软骨保持正常形态的决定因素,髋臼软骨的病理增生改变与脱位后股骨头的位置密切相关,尽早恢复头臼的解剖关系是保持髋臼形态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使用3DCT三维测量CE角,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方法利用3DCT对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CE角的对比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2岁1月~4岁,平均2岁11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利用3D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c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o(前侧髋臼缘)至90o(外侧髋臼缘)至180o(后侧髋臼缘),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CE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o测量一次。以CE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可以量化表示。结果0o~180o之间CE角由图表显示,并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CE角均值为27o,95%可信区间为26.2o~27.9o。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o~4.53o和0.36o~5.58o。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维测量CE角的方法,不但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与髋臼对位的稳定情况,还可以用于评价髋臼畸形的矫治效果,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骺板骨桥切除后骺板恢复开放的X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儿童骺板骨桥切除术后4年以上者骺板恢复纵向生长的时间、速率及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方法 采取临床和系列X线片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并与健侧对比,计算手术侧骺板年生长率、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结果 本组4例平均随诊5.2年。术后3例骺板恢复开放,从测量骺板线与骨桥切除后填塞脂肪的骨孔向干骺端移位的距离,发现肢体多在术后4 ̄6个月开始恢复生长,患肢比健肢年平均短缩约0.2cm,其生长速率可达到正常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复位后粗大圆韧带所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机理。方法: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术中发现为粗大圆韧带所致者8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通过系列X线片,测定髋臼指数、臼头指数、髋臼形态及股骨头的发育情况,并对术中所见综合分析。结果:复位后股骨头、髋臼不发育或发育缓慢,股骨头变扁且以内下方明显,髋臼指数恢复缓慢,最终以股骨头坏死、半脱位、髋臼发育不良为特征。术中见有明显增宽、增厚的圆韧带嵌于头臼之间,股骨头中心及内下方变扁且有圆韧带压痕;术后受压的股骨头逐渐膨起。结论:巨大间置物——粗大圆韧带是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应通过影像检查在复位前辨认,作为手法复位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9.
改良Chiari术治疗Perthes病术后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改良Chiari骨盆截骨+滑膜部分切除术治疗Perths病的远期疗疗效,方法:对接受该术式治疗5年以上的47个患儿进行定期随访,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和摄片,了解其症状及髋关节变化。结果:47例患儿中6例出现骺板早闭,11例发生大转子上移,3例患髋疼痛,高由术前64.36%增至74.85%。髋殷明显加深,加宽,倾斜度减小,髋对股骨头包容满意,患侧股骨头的负重力矩较健侧增大,最后随访时髋关节Stulberg分级,I,II级占73.9%,III,IV级占24.0%,V级占2.1%,Herring分类与骺高恢复,并病发年龄与Stulberg分级分别显著丰关,结论:本术式治疗Perthes病远期效果满意,Herring分类及患儿发病年龄对本病具有确切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髋臼发育不良是指股骨头位于髋臼内而髋臼对股骨头覆盖不充分的一种髋关节病理状况。髋臼发育不良可以单独存在,表现为头臼同心,头臼表面形状相互适应,但髋臼小,不能充分覆盖股骨头。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形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半脱位,髋臼和股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主要表现为髋臼方向改变,外上方和前方臼缘缺损,髋臼变浅,股骨头中心外移,股骨头变形。由于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减低,髋臼和股骨关节面对合关系不正常,导致关节面的接触部位应力增高,关节软骨易发生退行性变而引起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脑瘫髋关节X线观察指标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脑瘫髋关节X线观察指标进行测量, 了解患儿髋关节骨结构状况, 提出发现此类患儿髋关节发育异常的便利方法及客观依据.方法: 测量3.5~13岁74名脑瘫148个髋关节骨结构X线指标, 测量项目有: 髋臼指数、Sharp角、CE角、颈干角、头臼指数, 并观察股骨头骺形态.结果: 髋臼指数7°~34°(18.96°±6.13°).Sharp角33°~65°(48.63°±4.59°), CE角-17°~43°(15.25°±8.21°), 颈干角127°~173°(149.50°±9.25°), 头臼指数42~110(76.67±10.37), 骺点位值-11~4(-2.19±2.32).显示髋臼指数异常的病例占15%, Sharp角大于50°占35%, CE角小于20°的为33%, 头臼指数异常为68%, 骺点位值小于-2的为48.65%, 头骺形态发育好的圆型或椭圆型为61%, 发育差的扁平型或三角型为39%.结论: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髋关节发育异常, 骺点位值方法较客观地反映股骨头骺中心点与髋臼相对位置关系, 有实际应用价值.脑瘫髋关节发育特别是骨性发育异常包括髋臼发育不良和股骨头骺发育不良.髋臼和股骨头的相容性值得重视.具有行走能力患儿更要注意髋关节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在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育性髋脱位治疗后残余覆盖不良等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9例(22髋)患儿,平均手术年龄9岁2个月(6~12岁)。术中将Bikini切口向下部分延伸,在单一切口内,进行髋臼周围三联截骨(髂骨、耻骨上支及坐骨支截骨)。术中通过C型臂透视定位,辅助确定截骨位置及截骨方向,使髋臼围绕股骨头骺向前、外侧旋转并向内移,在没有增加股骨头压力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头臼覆盖;使用多枚克氏针或螺钉经髂骨截骨面支撑固定,术后用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结果通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或Sharp角)、中心边缘角(CEA)、髋臼与股骨头覆盖率均有明显改善。少数患儿出现坐骨支截骨不愈合,但不影响负重行走。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髋臼周围三联截骨,相对于其它髋臼周围三联截骨方式(如Tsnnis、Steel、LeCoeur等),具有经单一切口操作、髋臼旋转充分、截骨后内固定方便等特点,适合于Y型软骨尚未闭合,并需大角度改善头臼包容情况的患儿。  相似文献   

13.
55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年龄5-13岁,Ⅱ-Ⅲ期占51例,按股骨头保持球形程度及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率评定结果,总优良率76%,其中滑膜切除加钻孔为84%(27/32)、带血管蒂髂骨植骨为53%(8/15)、非手术组为87%(7/8)。笔者对上述疗法作出评价,强调严防手术对骺板的医源性损伤,重视髋臼对股骨头包容,提出保守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探讨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表面应力的变化及对前倾角改变的影响.方法 7只西藏小型猪,通过手术制作出左髋关节髋脱位模型,右侧作为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分别行骨盆X线检查,测量双侧sharp角及臼头指数,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另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将实验动物行骨盆及下肢CT检查,收集数据,制作髋脱位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实验侧股骨头表面与对照侧应力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 术后当天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头臼指数较对照侧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侧对比显示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sharp角逐渐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臼指数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限元股骨头表面应力分析结果提示: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股骨头内侧相同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实验侧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殷骨头内侧相同观察点应力值不断加大,相同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倾角加大及股骨头及髋臼的变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或与股骨头表面应力分布改变有较大关系.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早期手术、以及手术中纠正前倾角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单侧发育性髋脱位(DDH)患儿闭合复位前后髋关节X线片进行测量,以自身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离(CHDD)和髋臼指数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患髋CHDD不超过5%者,闭合复位后2年,其优良率达95%,而CHDD大于6%者,则67%的髋脱位治疗效果欠佳;髋臼指数明显改善发生在闭合复位后3~6个月。这些发现对DDH的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学发育变化特点。方法 对本组 4 0例 (4 5髋 ) ,男 5例 ,女 35例 ,进行Salter骨盆截骨术 ,观察术后髋臼指数 (acetabularin dex ,AI)、髋臼指数深宽比 [acetabularindexofdepthtowidth ,AI(D/W ) ]、CE角 (center edgeangle)、臼头指数 (acetabular headindex ,AHI)、髋臼宽度增长率、股骨头增大率和闭孔面积比率的变化趋势 ,结合临床功能和X线片表现进行评分 ,平均随访 5 .7年。结果 术后AI和AHI逐年减小 ,3~ 4年AI稳定于 15°左右 ,AHI达到正常 ;AI(D/W )和CE角逐年增加 ,分别于 5年以后 ,3~ 4年达到正常 ;髋臼宽度增长率和股骨头增大在术后 3~ 4年最明显 ;患侧闭孔面积术后当时明显减少 ,6个月恢复。评分优良率 97.5 %。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时患儿正处于儿童发育的第一高潮 ,塑形能力强 ,术后3~ 4年髋关节已近正常 ,以后髋关节包容继续加深 ,形态日趋完善。此年龄阶段手术可引起头大而影响覆盖 ,并应避免剧烈运动 ,防止过早发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应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6月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2岁4个月~5岁10月)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23例,术中作以下改良:①自髂前下棘上方至坐骨切迹前方数毫米处作与髋关节囊平行的弧形截骨,向外、下翻转截骨远端并造成坐骨切迹处青枝骨折;②截骨远端翻转后留下的空隙用自体股骨或(和)同种冻干皮质骨加自体髂骨植入。术后随访13~36个月。结果 23例中术后15例出现患侧闭孔较健侧变小,股骨头复位成功率100%。术前髋臼指数35°~50°,平均38°,术后髋臼指数10°~25°,平均18°,最后随访时的髋臼指数较术后最大增加3°。术后CE角20°~48°,平均32°。植入同种冻干皮质骨形态1年后X线片上基本消失。按Mckay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18髋,良4髋,可1髋。按Severia标准评定X线表现:优16髋,良5髋,可2髋。结论 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兼有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髋臼成形术和Salter髂骨截骨术的特征,是治疗年龄小于6岁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术式。同种冻干皮质骨植入增加了植骨的质和量,使已矫正的髋臼指向和髋臼指数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18.
骺板是儿童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生长活跃软骨区,具有纵向和横向生长的功能,骨折、感染、肿瘤、辐射均可导致骺板损伤。骺板损伤后可能在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软骨区形成骨性连接即骨桥,使骺板全部或部分提前闭合,导致肢体短缩和(或)成角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针对临床表现的短缩和(或)成角畸形,采取诸如截骨矫形、骨骼延长或健侧骺板阻滞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骨盆截骨治疗Legg-Perthes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止或减少股骨头变形,改善髋关节功能,应用骨盆截骨术治疗Legg-Perthes病16例。其中CatterallⅢ型病变7例,Ⅳ型病变9例。患儿平均年龄8.2岁,随诊平均时间28.5个月。-采取临床和X线片测定,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和形态,结果显示16个髋关节功能活动均无明显受限,股骨头虽有轻度增大,但仍保持其圆形结构,而且髋臼也因骨盆截骨而增大,使股骨头获得满意的覆盖。骨盆截骨术是治疗Legg-Perthes病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实现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髋臼方向精准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单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左侧5髋,右侧7髋;年龄1.5~5.0岁(平均2.3岁)。依据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将健侧髋关节镜像到对侧,将患侧髋关节行计算机辅助模拟Salter骨盆截骨术,旋转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镜像重合,根据术中可暴露的骨盆表面形态设计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打印模板,指导手术。比较术后患侧髋臼指数(AI)与术后健侧AI、患侧中心边缘角(CEA)与健侧CEA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12例髋关节脱位患儿,建立了制作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的方法。患儿手术时间为40.2~64.5 min[(50.6±8.5)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52 mL。患儿术后检查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一例患儿出现感染、导板异物残留等并发症。术前患侧AI[(38.4±2.8)°]与健侧AI[(21.6±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术前患侧CEA[(-5.8±12.6)°]与健侧CEA[(21.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5);术后患侧AI[(21.7±0.8)°]与健侧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7,P>0.05);术后患侧CEA[(21.2±2.6)°]与健侧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精准地行髋臼旋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