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总结莆田市2008—2013年孕产妇死因变化趋势,为制定降低死亡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孕产妇死因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3年孕产妇死亡36例,出生活产数249 898人,平均死亡率14.40/10万。死因:间接产科死亡比例明显上升(55.6%);直接产科死亡明显下降(38.9%)。妊娠合并症和产科出血死亡占6年来孕产妇死因的前2位,其中妊娠合并症死亡例数远超过产科出血例数(20/8),且妊娠合并症种类逐年增加。结论加强各级产科建设,健全应急救治体系,落实孕产妇系统管理和高危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恩施州1991-2015年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趋势,分析综合干预的效果和面临的挑战。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法,比较3个县(市)1999年前后孕产妇死亡率(MMR)和死因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 1991-2015年,3个县(市)的孕产妇死亡率(MMR)为71.3/10万,从1991-1998年的122.3/10万降至1999-2015年的47.0/10万,下降了61.6%。25年来的前两位死因均为产科出血和内科合并症;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的死亡率从1991-1998年的82.0/10万降至2009-2015年的6.0/10万。结论恩施州MMR的显著下降和可预防孕产妇死亡明显减少显示了综合干预的有效性,但在控制内科合并症和产科出血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要提高孕产期保健有效干预的覆盖率,并改善孕产期保健和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5—2011年影响深圳市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ilty Ratio,MMR)下降的相关因素,总结推广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从深圳市妇幼卫生监测系统提取2005—2011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并研究参加死亡个案的评审资料,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法。结果 (1)深圳市全人口的活产数从2005年的93599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181969人次,增加了94.41%;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9.72/10万下降到2011年的9.89/10万,下降了81.00%,死亡率平均下降速度为11.56%;其中流动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67.91/10万下降到2011年的12.74/10万。(2)2006—2011年间全人口孕产妇死亡170例,其中流动孕产妇124例(72.94%);死亡孕产妇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59%;保健次数在1次以下的占75.88%(全部为流动孕产妇);30.00%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非合法分娩地点;(3)直接产科因素造成的死亡有119例(流动孕产妇占55.88%);非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有42例(流动孕产妇占14.12%)。主要死因排序:产科出血(23.53%)、羊水栓塞(15.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4.70%)、异位妊娠(11.18%)和妊娠合并心脏病(7.05%)。常住孕产妇死因排序:异位妊娠(5.88%)、羊水栓塞(3.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53%)、妊娠合并脑血管意外(2.94%)、妊娠合并肝脏和合并感染性疾病(2.35%)。流动孕产妇死因排序是:产科出血(21.76%)、羊水栓塞(12.3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18%)、异位妊娠(5.29%)和妊娠合并心脏病(5.88%);(4)2005年以后深圳市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保障母婴安全,促使全市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死亡呈逐渐下降趋势,出血死亡专率从2005年的11.75/10万下降到2011年的3.84/10万;子宫破裂死因构成比从2006—2008年的2.94%下降到2009—2011年的0。结论 (1)"降消"项目实施后,深圳市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显示了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2)社会保险制度完善、逐渐实现全人口免费孕产期保健服务将是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近10年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死因构成,探讨近年来采取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龙岗区2006-2015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龙岗区近10年孕产妇死亡65例,平均死亡率为16.74/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5年低至4.89/10万。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因素为产科出血占2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10.77%、羊水栓塞占18.46%、异位妊娠占10.77%、子宫破裂占1.54%;间接产科因素导致孕产妇死亡比例上升,2012年开始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死亡超过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死亡,2014、2015年直接产科因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为0。结论龙岗区近年来采取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措施,对控制孕产妇死亡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可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阜南县孕产妇死亡原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阜南县1997—2006年53例死亡孕产妇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0年内我县活产总数135325人,孕产妇死亡率平均39.16/10万。1997年死亡率88.85/10万,2006年死亡率24.18/10万,呈下降趋势。孕产妇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30例,占56.60%,妊高症8例,占15.09%,合并内科疾病4例,占7.55%。结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有很大空间,做好产前保健,实行住院分娩,贫困救助,提高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网络的急救能力,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王琼  李惠  樊治刚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291-5294
目的:回顾分析汉中市1999~2008年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因素变化,为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对1999~2008年孕产妇死亡资料、年报数据卡册、个案调查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9~2008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波动在28.14/10万~78.69/10万,平均55.16/10万,前5年较高且波动较大,后5年较前5年降低18.53/10万,降低明显(P<0.05)。农村、山区死亡率高于城市,多发生在20~30岁、经产妇、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低、交通差、孕期保健差、在家中和乡村医院分娩的孕妇,不可避免死亡仅占26.25%,死亡原因中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羊水栓塞位于前3位。结论:汉中市1999~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山区、农村孕产妇,在家中和乡村医院分娩的孕妇死亡例数多,产科出血列死亡原因首位,绝大多数(73.75%)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针对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孕产妇死亡率是可以降低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淀区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1997~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mortalityrate,MMR)的变化趋势及死亡相关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方法:把1997~2004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及相关因素分两阶段(第1阶段:1997~2000年,第2阶段:2001~2004年)进行分析。结果:8年来海淀区医疗保健机构的平均MMR为27·70/10万,经过有效控制,第2阶段较第1阶段下降了45·16个百分点,死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其中北京市户口MMR为8·45/10万,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流动人口MMR为54·90/10万,是北京市户口孕产妇的6·50倍,但流动人口MMR第2阶段较第3阶段下降了60·72个百分点。家庭分娩、春春期非意愿妊娠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进一步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应强化政府行为,全面启动母婴安全工程,将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纳入社区政府管理指标,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海淀区1991~2005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霞  彭振耀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85-1987
目的:了解海淀区户籍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海淀区1991~2005年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分三个阶段(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进行分析。结果:海淀区15年间共有17例孕产妇死亡,孕产妇死亡率为14.87/10万;三个阶段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4.87/10万、11.25/10万、5.78/10万,呈现下降趋势;17例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死因占52.94%,间接产科死因占47.06%;孕产妇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羊水栓塞(29.41%)、妊娠合并肝病(17.65%)、妊娠合并心脏病(11.76%)。结论:海淀区在过去15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采取综合措施,有重点的全面实施,才能最终实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东城区十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北京市东城区辖区医院1997~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寻求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0年间辖区医院产科死亡的27例孕产妇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前5年和后5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和死因进行比较。结果:辖区医院产科10年总活产数104858人次,孕产妇死亡27例,死亡率为25.75/10万;前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5.02/10万,后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3.87/10万;主要死因构成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病、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心脏病、脑出血、宫外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肝病分别为第一、二位死因,死亡孕产妇的直接产科原因占59.26%;死亡孕产妇中围产期未进行系统保健的占55.56%,外地流动人口占62.96%。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10年来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因顺位亦发生变化,妊娠期肝病已超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成为第一位死因;外地流动人口围产期不进行系统保健已对围产保健质量构成威胁,孕产妇系统管理如何有效覆盖流动人口已经成为该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医疗机构处理妊娠合并症的急救抢救能力,也是今后围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汉中市近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因素变化,为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对近10年孕产妇死亡资料、年报数据卡册、个案调查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来汉中市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55.16/10万,呈下降趋势.后5年较前5年降低了18.53/10万,降低明显(χ2=4.508,P<0.05).农村、山区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越低、交通越差死亡构成比越高;死亡多发生在20~30岁、经产妇、孕期保健差、在家中和乡村医院分娩的孕妇.死因顺位前3位为: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羊水栓塞.结论 汉中市近10年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占死亡原因首位,针对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今后要加大防治力度和母婴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分析讨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曾红友  黄跃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390-4391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为制订降低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宝安区10个街道14家助产医院孕产妇死亡监测点进行监测。结果:2001年~2005年全区活产数为131798例,孕产妇死亡78例,孕产妇死亡率为59.18/10万,其中2001年孕产妇死亡率87.08/10万,2002年为77.05/10万,2003年为55.68/10万,2004年为44.73/10万,2005年为50.85/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孕产妇前5位死因依次为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妊高征、宫外孕、子宫破裂,前5位死亡例数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73.08%。78例死亡孕产妇中,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占93.59%。结论:提高产科技术人员对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加强社区妇幼人员及产前保健门诊医师业务知识培训,对孕妇在孕期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及时诊断、果断处理,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甘肃省静宁县1996-201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孕产妇死亡原因,寻找影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相关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照国家《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对逐级上报的孕产妇死亡卡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6-2013年静宁县活产数93 793例,孕产妇死亡74例,死亡率为78.90/10万,孕产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74例孕产妇前4位死因顺序依次为产科出血34例(45.95%),妊娠高血压疾病15例(20.27%),妊娠合并症10例(13.51%),羊水栓塞9例(12.16%)。死亡孕产妇中年龄≥30岁的占55.4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4.60%,居住地在农村占94.59%,100%(74/74)的死亡孕产妇家庭经济收入低于2000元。29.73%的死亡孕产妇未接受产前检查服务,54.05%(40/74)的死亡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5次。结论 1996-2013年静宁县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因此,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补助项目、降消项目,加强产前、产时保健,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刘天旭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236-3237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资料的分析,寻求影响死亡的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镇平县1998-2007年度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43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MMR)为49.13/10万,孕产妇死亡原因第1位是产科出血占53.49%,其它是内科合并症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特别是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提倡住院分娩,开辟绿色通道,重视产科质量,提高基层产科人员综合知识水平和急救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盐城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对盐城市2004-2008年57例死亡孕产妇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6.72/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直接产科原因占75.44%,间接产科原因占24.56%。死因前3位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症;可以避免死亡占57.89%,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31.58%,不可避免死亡占10.53%。结论:盐城市仍须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和急救能力等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江西省近5年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近5年江西省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下降幅度为34.9%;农村、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距减小,2012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18.22/10万)超过农村(11.5/10万);产科出血(18.4%)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比例上升,2012年间接产科原因(52.6%)超过直接产科原因(47.4%)。结论:关注城市孕产妇健康、加强产科出血的防治、提高产科医生识别和处理妊娠合并症的能力、加强产科与相关科室的协作、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及转诊制度等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近十年外来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朱丽萍  秦敏  贾万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51-2754
目的:通过对外来孕产妇死亡资料的分析,了解上海市外来孕产妇系统管理中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十年来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的个案及评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上海市活产总数从1996年的83 208例上升到2005年的125 130例,增加50.38%,而外来流动孕产妇活产总数从1996年的16 458例(占总数的19.78%)上升到2005年的63 968例(占总数的51.12%),增加288.67%(近3倍)。②全市孕产妇死亡数从1996年的24例上升到2005年的32例,其中外来流动孕产妇死亡数从9例(占同期死亡总数的37.50%)上升到31例(占同期死亡总数的96.88%)。③十年中上海市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26.92/10万(243/902 807),其中本市户籍者为15.58/10万(70/604 419),外来户籍者为57.98/10万(173/298 388),外来孕产妇死亡率为本市户籍者的3.72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28.84/10万下降到2005年的25.57/10万,以本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从22.47/10万下降至2005年的1.64/10万),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从54.68/10万下降到48.46/10万。④十年中外来孕产妇死亡以直接产科原因为主(117例,67.63%),前三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69例,39.88%)、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17例,9.83%)、感染(16例,9.25%)。而本市孕产妇死亡以间接原因为主(40例,57.14%),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出血(9例,12.86%)、羊水栓塞(9例,12.86%)、心脏病及肝病(7例,10.00%)、异位妊娠(5例,7.14%)。⑤死亡的外来孕产妇呈现以下“三低三高”特点:文化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1.5%);产前检查率低(未接受过产前检查者占64.3%);住院分娩率低(在家分娩者占43.0%)。经产妇比例高(57.0%,怀孕三次以上者占41.6%);计划外生育比例高(59.0%);死亡原因中产科直接原因比例高(59.2%)。结论:上海本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某些发达国家水平,要进一步降低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对外来户籍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降低边远山区孕产妇死亡率(MMR),找出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对近5年孕产妇保健年报资料、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及报告卡,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4年活产数80 658例,孕产妇死亡87例,孕产妇死亡率平均107.86/10万,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05.52/10万;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1851.00/10万。死因顺位前2位2000~2003年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2004年为羊水栓塞与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子宫破裂。结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科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金朝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7):922-924
目的:准确掌握自贡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与干预措施。方法:收集整理2001~2005年自贡市90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05年自贡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04.44/10万、96.46/10万、85.06/10万、82.46/10万、61.46/10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明显下降。前3位死因分别是产科出血占47.78%、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占20.00%、妊娠高血压疾病占18.89%。结论:近几年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持续有效的,应认真贯彻落实下去。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孕产妇死亡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分析,找出影响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按照《湖南省孕产妇死亡管理办法》和《“降消项目”孕产妇死亡评审规范》对2006年上半年湖南省死亡孕产妇个案进行评审。结果2006年上半年湖南省死亡孕产妇112例,孕产妇死亡率为34.15/10万,比去年下降5.22/10万;计划外妊娠及非住院分娩构成比均为50%,较2005年增加;孕产妇死亡原因主要为产科急症即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分别占40.5%、18.9%;死亡地点为医院的孕产妇73例,占65.2%,其中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较去年增加;112例死亡孕产妇中行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30例,占26.8%;高危妊娠83例,其中行5次以上检查者23例,占27.7%。结论2006年上半年湖南省孕产妇死亡率较前呈下降趋势。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提高医疗保健单位的产科质量;加强医疗保健系统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来宾市2004~2006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索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分析方法,对来宾市2004~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三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是78.01/10万,58.32/10万,23.63/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偏高。可避免的死亡11例,占26.63%;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24例,占58.54%。结论:来宾市孕产妇死亡率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今后将加强产科建设,落实孕产妇系统管理,强化住院分娩,加大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实行计划生育,对贫困孕产妇实施救助资金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