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探讨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854例3~5岁儿童,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 【结果】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4%,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01)。影响男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喂养方式、是否奶瓶喂奶、儿童食欲、孕期疾病、产后情绪、父母关系、母亲情绪、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看护人变更、父亲说梦话、母亲说梦话、小儿睡觉辗转不安;影响女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有无参加特长培训、夜睡时间长短、睡前30 min是否做游戏、睡前情绪、既往是否经常感冒、近一年生病情况、饮食是否规律、父母关系、母亲情绪、产后情绪、早产。 【结论】 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早期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中等发展水平的两个区随机选择4个社区的1~3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城市幼儿社会情绪评估量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拟的社会人口学问卷,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异常检出率为24.44%(231/945),男童外显行为异常率高于女童(11.0% vs 7.1%,χ2=4.493,P<0.05),12~18月龄能力异常检出率为15.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3.6%~6.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年龄、母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母亲参与养育时间、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年龄、母亲职业、母亲参与养育时间、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城市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问题发生率高,应开展早期筛查,制定家庭养育早期干预策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岁幼儿社会情绪发展的常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对儿童早期社会情绪发展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在济南、济宁、淄博、聊城、日照市城区人口随机抽取1~2岁儿童296名,进行家庭基本情况、《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国1~3岁幼儿气质问卷》、《12~36月龄儿童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测定。分析一般因素、儿童气质、家庭养育环境等因素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关系。结果 不同气质类型、母亲围生期精神状态、父母亲教育程度的儿童之间在社会情绪发展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 0.05);家庭养育环境除忽视/惩罚因素外,情感温暖/环境气氛、社会适应/自理、语言/认知信息等因素均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儿童气质、父母教育程度和母亲孕期精神状况和家庭养育环境均可能影响儿童早期社会情绪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南京市区9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 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母亲孕期精神紧张、孕期有过精神刺激、父母有神经精神疾患、父、母经常责骂孩子、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有关;搬家、入园等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母亲学历、家庭关系融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有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03名3~6岁儿童进行现况调查,根据儿童近半年行为表现情况,由父母(或调查员指导教养人)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结果六安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32%。男童、女童行为因子品行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8.02%、11.1%;因子学习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3.01%、4.97%;因子心身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17.1%、15.61%;因子冲动-多动的检出率分别为0.35%、0.23%;因子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0.18%、0.68%;因子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38%、1.36%。管教态度、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并研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5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由父母(或幼儿园老师、村医)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这48条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并与1978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不同年龄组男童、女童各行为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得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7.32%、27.45%、27.15%,男童、女童在行为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4.7%、59.5%、0.7%、1.46%、9.12%。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行为因子表现不同;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隔代教养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山市3~6岁幼儿园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中山市幼儿园在读儿童,通过家长填写Conners简明问卷及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评估。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11个镇区66间幼儿园儿童参与调查,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有效率97.03%,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4.1%。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家庭管教方式和母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情况是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提高对有孕期不利情况、新生儿患病儿童及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低、教养方式专制或溺爱家庭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2.
白春玉  张迪  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5-4606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行为问题流动男童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分值高于非行为问题流动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问题流动女童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 800名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4~16岁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8%,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各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有关等因素影响。 结论 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城区9所幼儿园的957名3~6岁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城区儿童忽视发生率为11.1%。影响儿童忽视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和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影响儿童忽视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孩子由父亲或母亲照顾、是否独生子女及儿童的性别。结论广州市城区儿童被忽视现象较为严重。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照顾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儿童忽视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抑郁症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预防控制儿童抑郁症的发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洛阳市某小学、某中学800余名8~16岁中、小学生,采用流调中心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及自拟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获有效问卷755份。调查对象的抑郁检出率为34.57%。父母经常或偶尔吵架、与父母关系紧张或抵触、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拒绝或放任、过分干涉或保护、惩罚严厉为主、母亲脾气暴烈、急躁、对母亲的唠叨很厌烦者的抑郁检出率较高。结论: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与家庭环境因素(包括父母间关系、子女与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母亲心理行为)有关。建议家长应改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家庭环境因素以避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5所幼儿园共计1 33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0.64%,父母对儿童态度和蔼、采取鼓励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父母与儿童亲密、非寄养、孕期精神轻松愉快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母亲孕期情况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12~36个月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以促进12~36个月幼儿情绪社会性健康发展。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国14个大中城市12~36个月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的34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父与母分别进行调查,再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与母在采用低压诱导的教养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P=0.18);但母亲较父亲更易采用接纳(母亲:33.32±5.47;父亲:32.51±5.45)及放任(母亲:7.78±2.10;父亲:7.67±2.27)的教养方式;父亲对女童采用接纳与放任的教养方式多于男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分别采取接纳、拒绝、过渡关注及保护、惩罚及鼓励独立与探索等不同教养方式,影响着12~36个月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P<0.05)。结论:增强父母理性的教育观念,改善其不良教养方式,对12~36个月幼儿情绪社会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婴幼儿早期社交情绪发育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用年龄和发育进程问卷-社交情绪(ASQ-SE)量表对昆山市3岁儿童进行发育评估。结果共评估婴幼儿1 018名,检出有社交情绪问题儿童250名,检出率24.56%。6月龄组检出率14.88%,36月龄组检出率37.87%,随月龄增加检出率呈升高趋势(χ~2趋势=28.89,P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患身心疾病、围产期异常为危险因素,家庭高经济收入和母亲高文化程度为保护因素。结论昆山市婴幼儿社交情绪问题不容乐观,影响儿童早期社交情绪问题因素众多。要加强对患有身心系统疾病儿童、低收入、母亲低文化水平家庭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探讨儿童早期养育者及养育者更换与儿童焦虑的关系,为儿童焦虑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深圳龙华儿童队列.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9 289名3~4岁儿童的焦虑进行调查,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早期教养人及教养人更换的情况.结果 儿童4~6月、7~12月、>1~2岁、>2~3岁期间,由父母教养组(0.43±0.35,0.43±0.35,0.43±0.35,0.43±0.34)和母亲与祖辈一起教养组(0.44±0.34,0.44±0.34,0.43±0.34,0.44±0.34)的儿童焦虑得分均比祖辈或其他教养组(0.47±0.38,0.47±0.37,0.47±0.37,0.47±0.37)的得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没有更换教养人组(0.43±0.34,0.42±0.34)儿童焦虑得分均比更换教养人1次组(0.47±0.36,0.46±0.35)和更换教养人2次组(0.48±0.38,0.49±0.38)得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早期教养人为父母的儿童焦虑发生可能性较小;而早期更换教养人,则儿童焦虑发生可能性增大.应提倡在儿童早期应由父母教养,或者在教养过程中尽可能少更换教养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产儿初中阶段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早产儿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整群抽取蚌埠市1所重点中学、3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59人,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以自编的问卷调查早产儿父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儿童出生情况(包括早产史)、母亲妊娠史等。共调查早产儿257名,足月产对照2903名,对两组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在初中阶段品行问题和焦虑的检出率较足月产对照儿童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母亲职业、家庭类型、家庭气氛、教育子女方、父母教育子女态度、父母教育方式、母亲怀该儿童时的孕次、母亲孕期服用保胎药、儿童出生时窒息情况和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除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外,其他因素均与对照组相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出生时窒息和母亲孕期服用保胎药为行为问题产生的危险因素,母亲职业为教师、医务人员、技术人员、机关人员的和父母亲教育态度一致是早产儿童初中阶段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早产会对初中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利影响,需针对影响早产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早产儿青春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