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测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 方法:选取临床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所致残余创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应用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进行换药;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和无菌石蜡油纱布换药。观测记录各组病例的愈合时间、创面感染例数、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各组治疗前和治疗7 d时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创面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治疗7 d后,治疗组致病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将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应用于可以非手术治疗的烧伤残余创面,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及促进创面修复作用,能有效缩短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纳米银敷料;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烧伤;残余创面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36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观察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商品名贝复济)对肛瘘剖开引流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单纯性肛瘘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分别应用rb-bFGF和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16±1.9)d,比对照组(30±3.2)d明显缩短(P<0.001);创面表皮生长速度,治疗组(5.9±0.6)mm/3d,较对照组(3.1±0.7)mm/3d明显增快(P<0.001).2组均未见明显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外用rb-bFGF可加速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痛苦,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缩小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上给予生理盐水或bFGF后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bFGFR)的动态表达。结果 给药组在3h~3d各时间段梗死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对照组和给药组Egr-1表达均表现为3~6h的增强过程,但给药组更强于对照组。对照组12h见有bFGF表达增强,而bFGFR表达3h到达高峰,6h起下降,12h时bFGFR的表达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出现了配体和受体表达时相上不匹配)。给药组bFGF表达提前且增强,3h即见有bFGF表达增强,6h时出现第一峰,从而与bFGFR 3~6h的表达增强过程相吻合。结论 外源性bFGF能缩小梗死灶,该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Egr-1蛋白高表达使内源性bFGF的表达增高且提前,从而与bFGFR的表达增强过程重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脑卒中后机体的功能可能部分恢复,但其机制不甚明了,目前认为生长因子的诱导和合成可能为潜在机制之一,其中bFGF与脑缺血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bFGF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及其对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概 述bFGF是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最先被描述的一个成员,其蛋白产物由15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8KD,广泛分布于成熟和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由神经元、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脑内只有轻度的bFGF表达。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了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bFGF基因表达,并探讨bFGF基因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胶质瘤bFGF基因表达异常升高,57例胶质瘤中的52例可见bFGF基因表达,阳性率为91.2%,而8例正常脑组织则未见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bFGF基因表达也升高。结论:bFGF的促细胞增殖和促血管生成作用与胶质瘤的进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壳多糖具有抗菌消炎和收敛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生长等功能,是创伤愈合和上皮形成的重要调节物。实验联合应用壳多糖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实验室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标准均为生物安全二级(BSL-2)。①实验材料: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50 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以切割法制备大鼠创伤模型,造成全层皮肤创面。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壳多糖组、生长因子组、壳多糖+生长因子组,并分别给予蒸馏水、100 g/L壳多糖、1 000 IU/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 g/L壳多糖+1 000 IU/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药液治疗,每组12只。③实验评估:以创面愈合时间和速率、新生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细胞渗出的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来评价修复效果。 结果: 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壳多糖+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最快(P < 0.01)。②与其他3组比较,壳多糖+生长因子组第3天有较多毛细血管生成,第14天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③壳多糖+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术后第10天达到最高峰,至伤后第14天仍保持高水平,且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1)。 结论:壳多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提高愈合质量,两者联合应用可更大限度发挥各自功效。  相似文献   

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脑神经元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 1975年首次分离提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后 ,人们对bFGF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发现bFGF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包括促有丝分裂、趋化和诱导分化作用[1] 。 80年代中后期 ,bFGF又被证实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9.
背景:研究发现,局部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口内局部应用可加速牙龈组织伤口的愈合。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地点: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8-04/09在福建医科大学细胞与发育工程中心及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完成。 材料:Beagle犬4只,12月龄,体质量10~13 kg,雄性;含有人全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的pIRES2-EGFP-bFGF质粒为自行构建。 方法:切取Beagle犬左上颌第2,3,4前磨牙的游离龈,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冲洗4遍,将组织块剪碎后用2.5 g/L的胰酶37 ℃消化2 h,离心后弃上清,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接种于6孔板并覆盖玻片,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 CO2的培养箱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传代。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IRES2-EGFP-bFGF质粒转染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以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作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状况;AO/EB双染色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凋亡;化学比色法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3组细胞均在转染后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随着时间改变,与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实验组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P < 0.05),而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O/EB双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牙龈成纤维细胞凋亡率低于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 < 0.05)。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后,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与未转染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加速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无促使牙龈成纤维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是一组体内分布广泛的具有生长因子活性的多肽,由机体组织自身合成,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因能明显地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故而称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又因和肝素有很高的亲和力,故而又称为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eparin binding growth factor)。目前发现FGF至少有20个成员,它们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结构上都有一个保  相似文献   

11.
Within the past few years,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has accumulated indicating that exogenously administered 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s may limit the extent of acute ischemic neural injury and enhance functional neuro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tudied growth factor in this regard is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n preclinical studies, bFGF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within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ischemia reduces infarct size, presumably due to direct protection of cells at the borders (penumbra)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bFGF is administered intracisternally starting at one day after ischemia, infarct size is not reduced, but recovery of sensorimotor function of the impaired limbs is increased, presumably due to enhancement of new neuronal sprouting and synapse formation in the intact uninjured brain. Clinical trials of th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bFGF as a cytoprotective agent in acute stroke are in progress. Trials of the 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bFGF as a recovery-promoting agent in subacute stroke are anticipated.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制备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多,筛选工作费时费力,且工艺的重现性较差。 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设计,初步考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5-03/05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实验室完成。 材料:以相对分子质量2.0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选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方法:应用单因素设计,初选匀化方式(超声或旋涡)、超声时间(第1次+第2次:5 s+5 s,5 s+10 s,10 s+5 s,10 s+10 s)、内水相体积(50,100,200,250,300 μL)、分散介质聚乙烯醇质量浓度(10,20,30,50,70 g/L)、外水相中无机盐浓度(0,250,500,1 000 g/L)、搅拌时间(3,4,5,6,8 h)等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 主要观察指标: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 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时,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于包封率没有影响;匀化方式应选择2次超声,每次5 s;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在30~70 g/L内较好;内水相体积可固定在50~100 μL;外水相中无机盐的浓度越高越好,还可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浓度。经过初步优化后,其平均粒径为6.68 μm,径距为(1.86±0.22)μm,载药量为(37.00±0.89)×10-3%,包封率为(61.31±1.31)%。 结论:应用单因素试验可以初步优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s a polypeptide found within the CNS with potent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of CNS glia and endothelial cells, and on the survival and outgrowth of CNS neurons.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examine relative changes in the levels and distribution of bFGF following focal brain injury. Two monospecific antisera to bFGF were used to immunostain intact mature rat brain, and brain in which a focal mechanical lesion had been made in the dorsolateral cerebral cortex one week previously. In the intact brain, staining was localized primarily in neuronal cell bodies, especially in limbic structures. In injured brain, a marked increase of bFGF immunoreactivity was found at the borders of lesions, localized to the dense accumulation of cells, many of which resembled ‘reactive’ astroglia. Such increases in local bFGF concentrations may contribute to the cascade of cellular changes — including glial and capillary proliferation, and neural sprouting — that follows focal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模拟膝关节腔的静压力环境,观察静压力是否对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bFGF-PLGA)缓释微球的降解规律产生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5在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采用复乳法制作bFGF-PLGA缓释微球,冷冻离心,干燥后保存备用。自行研制压力加载装置,分别可以提供0.065 MPa和5.0 MPa的大气压力,保压效果良好。②实验方法:将微球分为0.065 MPa实验组,5.0 MPa实验组和常压对照组进行实验。37 ℃恒温下,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缓释微球降解和释药介质,分析静压力对bFGF-PLGA缓释微球降解规律的影响。 结果:①0.065 MPa和5.0 MPa实验组, bFGF-PLGA缓释微球未发生突然性的变形破裂,微球表面光滑,球形良好。②0.065 MPa实验组与常压对照组体外聚合物重均分子质下降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③5.0 MPa实验组与常压对照组相比,聚合物重均分子质量下降、质量丧失均加快。 结论:静压力对bFGF-PLGA缓释微球体外降解的各项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以5.0 MPa的静压力下效果最明显。bFGF-PLGA缓释微球在临床上直接用于膝关节腔给药时,必须考虑关节腔压力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已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广泛作用,可加快创面愈合进程。 目的:观察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和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设计,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烧伤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 SD清洁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雌雄不拘。 方法:将天然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优化,以pCI-neo为载体构建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I-neo-bFGF,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转染后以dot blot 和western blot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利用基因枪技术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模型进行转基因,以转染pCI-neo-bFGF为实验组,以转染空载体pCI-neo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在转基因后24 h,48 h,96 h,7 d,10 d和14 d测定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酶Ⅰ水平,评价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重组构建的pCI-neo-bFGF经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dot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pCI-neo-bFGF表达载体可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荧光显微镜下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天然基因表达;基因枪转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00±1.31) d,对照组为(14.75±1.28) 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羟脯氨酸及胶原酶Ⅰ水平均于基因枪转染后48 h即伤后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一定水平后维持,实验组各时间点羟脯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实验组转基因后48 h和96 h胶原酶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创面愈合期间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酶Ⅰ水平,加快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影响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因素很多,各种营养因子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如何使神经干细胞大量分化为神经元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元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μm时,滴加DMEM/F12+2% B27+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组。观察传代后的克隆球进行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P < 0.05),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元的比例最高(P < 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提高神经生长因子诱和神经生长因子均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背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微环境因素很多,数种因素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如何使神经干细胞更有效地分化为神经元尤为关键。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5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µm时,滴加含B27、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分别在空白对照组培养液的基础上加入10 µ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µ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 µ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µ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培养1周。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均明显提高(t =3.409~7.558,P < 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尤为显著。 结论:适宜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比其单独应用具有更强的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