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观察153例急性脑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结果显示脑梗塞在24小时周期中存在着明显的节律变化,即清晨前后4Am~9Am有一发病高峰段,约占总例数的48.24%,午夜前后10pm~4Am则很少发生,约占总例数的8.23%,而脑出血发病则缺乏此种昼夜切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病因类型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清Hcy水平分为正常组、轻度升高组和中重度升高组,比较3组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危险因素对血清Hcy的影响。结果中重度升高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高血压比例、维生素B1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P均0.05);高血压、维生素B12及叶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有明显影响(P均0.05);中重度升高组LAA分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cy水平中重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因类型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病房2000年1月—2003年2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3—5月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较其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江苏昆山组、山西太原组。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太原市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关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酗酒、三酰甘油异常人数比均高于昆山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心房纤颤人数比低于昆山病人(P〈0.05)。与中青年病例组相比,老年组中有心房纤颤人数比多于中青年组(P=0.004);与老年组相比,吸烟人数比在中青年组较高(P=0.048)。多元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的糖尿病人数比、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人数比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地域组相比,吸烟、酗酒以及三酰甘油异常是太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昆山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青中年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老年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70例(进展组)和稳定脑梗死82例(非进展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白细胞升高、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狭窄均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脑梗死在不同性别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且均散在文献中.脑梗死发病率在男女之间有差异[1-3],男性高于女性,但85岁以上缺血性脑中风女性患者比例远高于男性[4-6].因此,认识不同性别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点,有利于针对性进行防治及教育,有效地预防脑梗死发生,及在临床诊断中有效地对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治.笔者现对其不同性别之间可控与不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操作、大面积脑梗死及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病情加重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TIA患者227例,按其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吸烟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家族史、TIA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及肢体肌力将患者积分后分组比较发生脑梗死的情况。结果积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积分在21分及以上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 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急性冠脉动综合征病史、吸烟史、家族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TIA发作频率及症状持续时间、肢体肌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治疗后HT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HT发生率为28. 33%,其中症状性出血为8. 33%,非症状性出血为20. 00%;出血组患者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均0. 05),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出血组(P 0. 05),起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非出血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舒张压是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并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舒张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是ACI患者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进行溶栓治疗前应密切关注可能引起HT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规避或预防,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首发症状多数不典型,早期并发症多,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本文就40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二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的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组64例和穿支动脉疾病(PAD)脑梗死组49例。对入组的患者进行常见可变危险因素的筛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脏病(冠心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A脑梗死组中有34例(53%)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19例(30%)患者合并心脏病,PAD脑梗死组分别为13例(26%)和4例(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PAD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27例(55%),LAA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21例(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合并高血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D脑梗死在危险因素上与LAA脑梗死有差别,糖尿病为罹患PAD脑梗死危险因素,LAA脑梗死更多见于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者。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爱琴 《中医药研究》2011,(10):1277-1278
目的提高对急性无症状脑梗死(ASBI)的认识,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6例ASB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均发现有新的梗死病灶。结论 MRDWI检查是诊断ASBI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临床上出现头晕、头痛、言语含糊、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记忆力下降等不典型症状的患者,需及时进行MRDWI检查,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