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治疗包裹大动脉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对包裹重要脑动脉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颧弓入路手术治疗 9例颅底中央区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肿瘤位于前床突、鞍结节、鞍隔、海绵窦区、岩骨尖及斜坡等广泛区域并完全包裹 1支以上的脑动脉。结果  6例脑膜瘤获得了全切除 ,3例脑膜瘤获得次全切除 ,1例的精神症状及记忆力减退症状加重 ,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无手术死亡 ;随访 12月至 8年 ,1例术后 4 1月肿瘤复发。结论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显微外科技术应用 ,大多数颅底中央区包裹重要脑动脉的巨大脑膜瘤可以获得成功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连续观察鞍上与鞍旁脑膜瘤38例,男:女=1:1.7,平均年龄39.4岁,平均病程2.5年。肿瘤最长径3.2~7.5cm,其中≥6cm之巨大型肿瘤占47.1%。术前Karnofsky记分51.1±12.4。头痛,视力障碍与记忆损害为三大临床表现。比较二组特征,鞍上脑膜瘤表现双目视力对称性受损,鞍旁脑膜瘤则以患侧视力受损为主,同时多见癫痫,三叉神经受累与颅底及颅底外侵犯。  相似文献   

3.
颅底脑膜瘤是指瘤蒂附着于颅底的脑膜瘤,包括嗅沟、鞍结节、蝶骨嵴、岩骨尖、小脑桥脑角及枕骨大孔区。因其解剖位置深在,又与颅底大血管、颅神经及重要结构相毗邻,手术难度大。现将本科近5年来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脑膜瘤20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4.
姜世齐 《浙江医学》1993,15(5):272-273
颅底部肿瘤与颅底骨有关,可起源于颅底骨,也可以由颅内或鼻咽部肿瘤侵入颅底所致。本病病变部位深,侵蚀范围广,手术难度较大。我院20年来收治颅底部肿瘤12例,其中手术证实11例,取活检证实1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60岁,病程2个月~10年。(二)病理分类及侵犯颅底的部位本组病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鞍结节脑膜瘤1例,三叉神经节脑膜瘤1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  相似文献   

5.
颅底脑膜瘤因其生长部位特殊,紧靠颅底大血管神经区,手术难度大,死亡率较高并发症多,护理任务重。我院自1982年以来,共收治颅底脑膜瘤7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5~62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2个月。肿瘤部位:嗅沟脑膜瘤13例,蝶骨嵴15例、鞍结节11例、岩骨尖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扩大前颅底经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方法 双额骨瓣开颅包括眶嵴及部分眶板,扩大颅底侧暴露,经纵裂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2例全切肿瘤,嗅神经及周围结构保护良好。结论 扩大前颅底经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肿瘤显露满意,脑牵拉轻,可直视下切除肿瘤,手术操作方便。肿瘤切除彻底,周围组织几无损伤。  相似文献   

7.
一、适应证 1.垂体微小腺瘤. 2.发生在鞍的颅咽管瘤、脑膜瘤、非肿瘤性囊肿等鞍内病变. 3.鞍外肿瘤,如侵入蝶窦内的肿瘤,发生脑脊液漏的肿瘤,垂体卒中伴有重度视力障碍的垂体瘤,蝶窦、海绵窦的颅底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续观察鞍上与鞍旁脑膜瘤38例,男:女=1:1.7,平均年龄39.4岁,平均病程2.5年。肿瘤最长径3.2 ̄7.5cm,其中≥6cm之巨大肿瘤占47.1%。术前Karnofsky记分51.1±12.4。头痛,视力障碍与记忆损害为三大临床表现。比较二组特征,鞍上脑膜瘤表现双目视力对称性受损,鞍旁脑瘤则以患侧视力受损为主,同时多见癫痫,三叉神经受累与颅底及颅底外侵犯。  相似文献   

9.
鞍结节脑膜瘤是前颅底常见良性肿瘤。如肿瘤直径大于4cm的鞍结节脑膜瘤多已造成双侧视神经受压,与两侧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穿质支、下视丘和大脑前动脉关系密切,并可能将第三脑室底推向上方[1]。此时手术难度大。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的完善及切除病变[2]...  相似文献   

10.
手术学意义上的鞍结节脑膜瘤是来源于前颅底及鞍区移行区域的脑膜瘤的统称,肿瘤基底可能涉及碟骨平台、视交叉前沟、鞍结节、鞍隔,侧方可至前床突甚至蝶骨小翼。该部位脑膜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深及视神经、视交叉、颅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其一些深部穿支血管、垂体柄、下丘脑、动眼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且肿瘤会从各个方向推挤、包绕这些重要解剖结构,手术难度较大。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鞍结节和嗅沟脑膜瘤系颅底脑膜瘤的一部分,因与视神经、视交叉及双侧颈内动脉关系密切,术中容易造成重要结构的损伤和大出血的危险。我们于1988年10月以来对17例鞍结节和嗅沟大型脑膜瘤(肿瘤直径〉3cm)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结合文献对其手术人路、切除方法和疗效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嗅沟及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技术改进夏玉成,夏鹤春,孙涛,宋家仁,刘吉庆,胡国庆,李宗正,宋军嗅沟及鞍结节脑膜瘤是一种生长慢、体积大、症状出现较晚的颅底良性肿瘤。手术全切除有相当难度。文献报道全切除率为66%~80%,死亡率高。我科1989~1994年共手...  相似文献   

13.
颅底脑膜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家楫  朱建坤 《广东医学》1994,15(3):160-161
颅底脑膜瘤是指瘤蒂附着于颅底的脑膜瘤,包括了嗅沟、蝶骨嵴、鞍结节、中颅窝、天幕、小脑桥脑角、后颅窝等处的脑膜瘤。现将我院1985~1992年收治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脑膜瘤42例(占同期脑膜瘤的29%)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2例中,前、中颅窝脑膜瘤(简称MAF、MMF)29例,其中嗅沟脑膜瘤2例,鞍结节脑膜瘤8例,蝶骨嵴脑膜瘤19例;后颅窝脑膜瘤(简称MPF)13例,其中天幕脑膜瘤8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3例,后颅窝底脑膜瘤2例。本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从16~78岁,平均45.2岁。病程平均2年9个月。 二、症状及体征:MAF、MMF:头痛26例(89.6%)、呕吐8例(27.6%)、头晕4例(13.8%)、嗅觉障碍2例(6.9%)、视力下降至失明18例(62%)、视乳头水肿11例(37.9%)、视神经萎缩9例(31%)、偏盲6例(20.7%)、Foster-Kennidy综合征2例(6.9%)、偏瘫7例(24.2%)、偏身感觉障碍4例(13.8%)。MPF:头痛10  相似文献   

14.
刘党奇  王辉 《微创医学》2022,(4):510-512
目的 总结经鼻入路内镜微创手术和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异同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鞍区脑膜瘤和经鼻入路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1例鞍区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异同点。结果 采用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中,8例获得SimpsonⅡ级切除,2例获得SimpsonⅣ级切除。1例术中损伤两侧大脑前动脉,术中脑膨出,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最终死亡;2例术后出现脑叶散在挫伤,给以脱水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术后幻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和垂体后叶素后恢复。采用经鼻入路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获得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早期出现脑脊液漏,予以腰池引流和脱水治疗后好转。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适用于切除较小体积的鞍区脑膜瘤,但不适合瘤体完全包绕主要动脉的病例。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不适合需要同时处理颅底骨质的瘤体,经鼻入路内镜微创手术适用于瘤体两侧不超过颈内动脉的较小体积的鞍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鞍区手术后颅底多层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例12例,其中颅咽管瘤4例,鞍区脑膜瘤3例,巨大垂体瘤5例,均行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多层重建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和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经鼻蝶鞍区手术后颅底多层重建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立忠  陈晓黎  徐敬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3):341-342,F000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例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并总结与其他鞍区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6例鞍区脑膜瘤中,病灶位于鞍旁9例,鞍结节5例,鞍隔2例;上皮型10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1例;T2WI示2例纤维型呈稍低信号,3例上皮型呈等信号,其余均呈稍高信号;大多数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结论尽管鞍区脑膜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但仍需与鞍区其他肿瘤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18.
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术中着生观察了肿瘤附着部位、肿瘤颅底侵犯与颅底外生长、颅内扩展部位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余获次全或大部切除,无死亡。本资料表明,肿瘤直接包裹脑底动脉,侵蚀海绵窦、眶上裂、视神经孔与蝶骨体等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或根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梁绍栋  谢忠艳  薛凡 《黑龙江医学》2011,35(7):531+557-531,557
颅底解剖结构复杂,颅底脑膜瘤往往与颅底血管神经粘连,故颅底脑膜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我们就近来国内外颅底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进展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最佳的颅底脑膜瘤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沈金丹  范光明  周楠  罗弦  韦莎莎  杜明良 《重庆医学》2021,50(12):2041-2044
目的 总结鞍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0例中脑膜瘤36例,垂体瘤侵犯鞍旁7例,转移6例,神经鞘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白血病浸润各1例.脑膜瘤呈等/稍高密度,MR I上信号与灰质类似,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垂体瘤侵犯鞍旁时,表现为鞍区较大的肿块,多有囊变,包绕颈内动脉;神经鞘瘤多呈哑铃状,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囊实混合性;转移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常伴有颅底骨质的破坏;海绵状血管瘤呈等/稍高密度,T2 WI上可见特征性的高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延迟强化.结论 大部分鞍旁肿瘤具有相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少数诊断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