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皮微粒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微粒(EMP)是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状态下所释放的微小囊泡状物质,由脂质双分子层膜和膜内容物组成。在多种疾病状态下均有EMP含量升高的表现。在心血管疾病(CAD)的发生过程中,EMP通过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与血小板形成聚合物可促进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结合并对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削弱Ach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这些都对CAD的发生均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体内EMP水平的测定可以对CAD进行诊断,并对冠脉病变程度作出评估,也可以监测CAD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完整的单层内皮细胞屏障在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功能及抗粥样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内皮细胞通过释放抗凝、抗炎物质及扩张血管等作用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当内皮细胞激活、损伤和(或)凋亡时,向细胞外释放内皮微粒(EMP)。EMP可以促进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状态下,其体内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是衬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以往认为,内皮是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1].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认识日渐深入,血管内皮既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失调又构成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如何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内皮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细胞 (VEC)为衬贴在血管腔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近年的研究表明它不仅起屏障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参与血管损伤的修复和免疫反应 ,被人们称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由于VEC的解剖位置处于一个易损的功能性界面 ,其功能容易发生紊乱 ,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药物干预治疗 ,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是治疗和预防与其相关疾病的一条途径。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概述血管内… 相似文献
6.
动脉内皮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管内皮不单纯为一屏障和载体,其本身就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本文对近年认识的动脉内皮正常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疾病时的动脉内皮功能以及内皮功能紊乱的处理等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释放的超微膜性囊泡。它不仅是重要的促血栓和促炎症物质,还作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介导生物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血小板微粒参与凝血、免疫炎症及血管功能等方面的调控,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生物标志和治疗靶点。本文主要针对血小板微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皮祖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等血管细胞,使其成为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领域研究的热点.自1997年,首次在循环血中发现内皮祖细胞以来,对循环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出生后血管形成的物质来源之一,而且还是保护和修复机体整个血管内皮层的重要力量.因此,CEPCs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的联系同样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内皮微颗粒是从激活或者凋亡的内皮细胞表面脱落的无核囊泡样结构,通过表面蛋白分子介导体内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其释放受到体内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内皮微颗粒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内皮微颗粒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监测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内皮脂肪酶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脂肪酶(EL)是三酰甘油脂肪酶家族新成员,自1999年被发现以后,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EL可能通过多条途径参与AS的发生、发展。本文对EL及其基因多态性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是单核细胞应激后脱落的微小囊泡状颗粒,能够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具有促炎活性和促凝血活性,在冠心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冠心病的一些危险因素能够促进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的产生。因此,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有潜力成为新的冠心病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文章就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血管的生成,而且也参与出生后血管的修复、再生及肿瘤的生长等过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负性相关,同时提示了内皮祖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15.
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一种直径约0.1~1μm的微粒。目前的研究证实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关键标志,早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途径,本文就针对以内皮细胞微粒为治疗靶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8月健康体检者916例,依据合并危险因素的数量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0个危险因素组(对照组)226例,1个危险因素组239例,2个危险因素组234例,≥3个危险因素组217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生化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7.52%,1个危险因素组为15.06%,2个危险因素组为23.93%,≥3个危险因素组为45.16%,从对照组到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斑块发生率显著上升(P<0.01)。4组受试者IMT分别为0.94±0.32 mm、1.12±0.34 mm、1.25±0.33 mm及1.37±0.39 mm,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0.24±0.64、0.58±1.21、0.85±1.26及1.32±1.64。从对照组到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IMT及斑块Crouse积分逐渐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个危险因素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对照组的1.27倍,2个危险因素组为2.31倍,≥3个危险因素组为4.68倍(P<0.01)。结论 危险因素之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联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皮祖细胞能够自我增生及分化,具有内源性内膜再生及新生血管能力。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受到诸多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功能异常。现就冠心病各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进一步了解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EMP(CD31+/CD42b-)水平,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定baPWV,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748.4±102.1个/微升比847.4±86.4个/微升,P<0.01);冠心病组患者baPWV较对照组增快(1 931.1±328.3 cm/s比1 532.1±147.3 cm/s,P<0.01)。血浆EMP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r=0.42,P<0.01)。以baPWV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EMP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EMP水平升高,baPWV加快且与EMP水平呈正相关,血浆EMP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