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及治疗后血压控制率,并对影响治疗后血压控制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51例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统计社区内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及血压控制率。同时对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的患者中,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者336例,治疗率为60.98%;同时在所有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患者中血压达到控制者211例,控制率达62.79%。同时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盐饮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为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及达标率均较低,且高盐饮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影响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长期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欧洲高血压病治疗指南与JNC7均认为,由于单药控制血压的能力有限,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服用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降压达标.本文对高血压患者口服单药与联合用药降压达标情况进行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的现代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线抗高血压药物有六类: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或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α1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由于对高血压患者(尤其合并心衰、冠心病)的死亡率无显著降低,甚至还有升高趋势,因此该类药物临床应用日趋减少。降压药物的选药原则应考虑四个方面:即降压效果、临床情况、生活质量和药物费用。在高血压患者中,只有30%的病人仅用一种药物可使血压控制到目标水平,而70%的病人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更多药物才能使血压获得理想控制。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同时又不致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小剂量联合用药已成为现代高血压治疗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2012,7(3):202-202
编者按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卒中已取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且患病人群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而高血压仍是卒中的首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为有效改善预后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采取以控制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对卒中患者实施全面血压管理势在必行。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获益主要依赖于血压本身的降低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有荟萃分析显示:相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水平。方法:以脑卒中做为高血压的终点事件,对可进行临床评价的致死性脑卒中与非致死性脑卒中287例患者,按照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定量预 后分级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后者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根据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平均血压控制水平并结合百高血压性脑梗互患者的对照分析,探讨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的理想终点水平。结果:2  相似文献   

6.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当降低血压是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压升高是卒中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由于缺乏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血压控制原则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意见[2].国际高血压协会对此提出了3个尚待解决的问题[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时是否需要降压治疗;无高血压者是否应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行升压治疗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流灌注?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是否需要降压治疗?长期降压治疗的患者,急性卒中后应继续使用还是停用降压药物?我们综述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血压管理的研究,并总结目前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防止其复发.方法 对58例脑血管病患者性别、发病年龄、起病后就诊时间、复发次数及用药等综合措施、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发病后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主要是在发病2~7 d(49.6%).伴有高血压40例,其中住院后发现患有高血压12例,其余的高血压患者病史在10年以上,均未规律服用降压药,亦无血压监测记录.有冠心病27例,均伴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有糖尿病14例,其中来院后才发现糖尿病8例,有糖尿病史10年以上未规律服药及血糖监测.结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61~80岁老年人应以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调血脂、抗血小板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有效进行一、二级预防措施是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水平。方法:以脑卒中做为高血压病的终点事件,对可进行临床评价的致死性脑卒中与非致死性脑卒中287例患者,按照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定量预后分级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后者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根据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平均血压控制水年并结合非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对照分析,探讨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的理想终点水平。结果:287例脑卒中患者中257例(89.5%)为3级高血压,273例(95.1%)为极高危险组;可评价发病前血压水平的198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12例(6.06%)低于HOT水平,而同期非高血压性脑梗死发病21树,提示较低的血压水平至少没有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结论:新的高血压分类标准对预测脑卒中事件有重要临床价值,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终点应参照HOT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效果,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并发症.方法 设制自我监测法和时间用药法,对2003年以来的968名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监测血压时间均为09∶00、14∶00、20∶00,分别记录降压均值及阳性体征.治疗组采用q8h服药,对照组采用tid服药.结果 治疗组的血压下降水平较均衡,波动幅度小,用降压药后原有的头晕、头痛症状消失.结论 监测血压和时间用药可有效控制病人血压,确保病人用药安全,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降压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初诊或复诊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养血清脑颗粒.降压药物的选择无限制.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0 d进行血压测量和肝、肾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30 d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入组时水平,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明显.动态血压监测表明入组时8时收缩压升高明显,而治疗30 d时8时收缩压下降明显.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变化.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高血压效果肯定,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地尔硫[艹卓]与缬沙坦用于治疗肾移植后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对普乐可复血药浓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把60例以普乐可复为基本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移植后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地尔硫[艹卓]组给予地尔硫[艹卓]90mg,po,qd;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mg,po,qd。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地尔硫[艹卓]和缬沙坦的用药剂量或用药次数。对患者的血压及血药浓度、肾功能进行1年的观察。结果 2组患者均可使血压达标,血压下降水平相似。地尔硫[艹卓]和普乐可复发生交互作用,使普乐可复血药浓度升高,但未见其增强普乐可复肾毒性,2组患者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地尔硫[艹卓]降压疗效和缬沙坦基本相同,并且可减少普乐可复用量,故地尔硫[艹卓]更适合用于治疗肾移植后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执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依从性,总结二级预防失败患者药物治疗不当的原因和教训。方法登记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因再发脑梗死入院患者,按改良TOAST分型进行基线资料以及二级预防执行情况分析,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血压控制、他汀药物使用情况、糖尿病、吸烟等5个方面调查二级预防措施长期执行情况。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38例,其中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106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最主要的病因类型(78.3%),其两次卒中事件时间间隔小于小血管病变(P<0.05)。二级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分析显示69.4%患者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54.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87.7%高脂血症患者未达到血脂控制目标,76.5%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86.7%吸烟患者未戒除吸烟。结论二级预防各项措施与指南之间均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在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强化二级预防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无抽搐电休克期间用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方法 对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影响药物的选择、合并用药,但用量较治疗量小,氯氮平比氯丙嗪用量小.结论 无抽搐电休治疗不影响药物的选择、合并用药,两者结合服用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后,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演变情况.方法 采取整群入组法,调查我院2008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与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前的2003年比较.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增多,临床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结论 治疗指南的出台,对临床用药起到了规范作用,抗精神病药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般公认对青年和中年的中度和严重高血压进行治疗可防止高血压的某些并发症,特别是卒中,但对确立了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人则不愿给予长期抗高血压治疗,鉴于对此问题看法不一,作者观察了162例脑血管病发作后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性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发病率。162例中,36例在脑血管病发作前曾接受疗程不同的抗高血压治疗,其余126例在发病住院时开始治疗高血压。病人均在门诊随访,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级如下:控制良好:平均立位舒张压低于100毫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疾病本身的原因及脑出血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并不尽理想,术后血压波动是众多不利因素中最常见最难控制的一种,有效控制术后血压情况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的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药物合并森田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森田心理疗法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将 49例原发性高血压门诊病例分为两组。研究组 2 8例 ,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以森田心理疗法 ,对照组 2 1例 ,仅采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疗程皆为 8周。治疗前后进行血压值、A型行为问卷、焦虑自评量表 (SAS)测定。结果 两组血压值均显著下降 ,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 ,研究组降血压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A型行为量表分值、SAS分值均显著下降。结论 用森田心理疗法对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心理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会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例,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服药2周后未达标准者,则增至160mg,1次/d,共治疗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8周分别测偶测血压;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内皮素及醛固酮。结果缬沙坦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为80%,用药2周即有明显降压效果;降压幅度收缩压为19.7mmHg,舒张压为12.8mmHg;谷/峰比值(收缩压0.76舒张压0.75),且不改变昼夜节律,治疗后内皮素、醛固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续稳定,能有效控制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 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及其血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变化。方法 对20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进行分级,并观察其住院7天内的血压变化。结果 (1)110例人院时血压最高,93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72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I级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高于Ⅱ、Ⅲ级高血压患者(P<0.01)。(3)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虽无显著差异,但Ⅲ级高血压,大灶梗死者死亡率高。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有助于合理的个体化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