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间断肠内营养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进展期胃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82例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1例.均于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A组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至化疗6个疗程结束,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液;B组于化疗前拔除空肠造口管,每个化疗疗程给予普通饮食.比较化疗后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观察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化疗后A组血红蛋白[(106.9±12.0)g/L]、血清白蛋白[(26.2±1.4)g/L]、前白蛋白[(202.9±32.2)mg/L]及IL-2[(11.9±2.1)μg/L]、NK细胞活性[(21.3±5.2)%]、CD:[(62.9±3.3)%]、CD4+[(26.1±4.7)%]、CD4/CD8(1.1±0.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化疗期间A组呕吐发生率(4.9%,2/41)显著低于B组(26.8%,11/41),平均每日摄入量[(1312±114)ml]显著多于B组[(765±186)ml](P<0.05).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未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间断肠内营养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地提高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术后病人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两组病人均于术中放置空肠穿刺造口管,并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直至化疗6个疗程结束。A组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液瑞能,每天1 500ml,共7 d;B组则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穿刺造口管给予普通匀浆膳食,每天1 500 ml,共7 d。比较两组病人化疗后营养和免疫指标。结果:化疗后A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及IL-2、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胃癌病人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减少化疗药物对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的安全性及对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各33例.EEN组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PN,总热量为125kJ/(kg·d).术前1 d、术后第1、10天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免疫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后第10天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IL)-2水平EEN组较PN组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IgM、IgA、IgG水平均下降,术后第10天EEN组IgA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EN组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 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可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早期恢复,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49例随机分为3组,A组(12例)为常规鼻胃管肠内营养组,B组(18例)为鼻胃管辅以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组,C组(19例)为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组。监测各组在肠内营养开始后3周内的腹泻、反流、误吸、上消化道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统计分析。 结果 3组患者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0.955);B组及C组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其中C组最低(与B组比较,P<0.05);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则以C组较低,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8,P2=0.029;χ23=4.284,P3=0.038),而A组与B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0,P1=1.000)。结论 鉴于大面积小脑梗死术后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已不适宜采用常规鼻胃管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预计病程较短的轻症患者可酌情采用鼻胃管辅以胃肠动力药物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途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最低,是重症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的首选肠内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术后病人应激性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行胃癌根治术的Ⅰ ~ Ⅲ期胃癌病人142例,按1∶1∶1随机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人为肠内营养A组49例,肠内营养B组48例和肠外营养组45例,肠内营养A组术后给予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B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三组病人术后1、3、7天IR状态,术后6d内血糖波动水平,术前ld和术后7d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IR状态应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评价,血糖波动水平采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不稳定指数(GLI)进行评价.结果:肠外营养组病人术后各营养指标均低于肠内营养组,HOMA-IR指数,IR发生率、MAGE、GLI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术后3、7d肠内营养A组HOMA-IR指数、IR发生率均低于肠内营养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天内肠内营养A组MAGE和GLI均低于肠内营养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两肠内营养组病人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内营养A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为85.7%,高于肠内营养B组的64.6%,肠内营养A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肠内营养B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胃癌术后病人应激性血糖波动和IR状态,降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的发生,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利用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具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胃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后,均应用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胃癌患者分为B1组(观察组7例)与B2组(对照组7例)。 B2组:胃癌术后实施常规护理;B1组:胃癌术后实施鼻空肠营养管护理;对比B1组与B2组胃癌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 B1组患者中,术后出现胃肠不适症状患者1例。在B2组患者中,出现胃肠不适症状患者4例,出现吻合口瘘症状患者3例。在术后并发症方面,B1组优于B2组胃癌患者明显(P〈0.05);B1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1.2)d,B2组患者为(13.9±1.9)d,在患者住院时间方面,B1组短于B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胃癌术后患者,选择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配合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将住院时间有效缩短,有效凸显鼻空肠营养管护理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肠内普通营养与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外科住院需要行手术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数字表格法随机分组分为肠内普通营养组(TEN组)及肠内免疫营养组(EIN组)各15例,术后TEN组给与肠内普通营养,EIN给与肠内免疫营养,检测术后d1、d9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结果 (1)术后d1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浓度在TEN与E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9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浓度在TEN与E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d 1 IgG、IgA、IgM、CD3、CD4、CD8在TEN与E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9IgG、IgA、IgM、CD3、CD4在TEN与E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较肠内普通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上调能力更强,特定的免疫增强剂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了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6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瑞能组43例,对照组给予静脉营养,瑞能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术后24 h后开始实施肠内营养,经空肠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Supportan(瑞能),量由500 ml/d逐渐增至1500 ml/d,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8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营养及免疫指标.结果 术后瑞能组的血浆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瑞能组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及NK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可改善老年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术后早期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比较胃肠道术后早期经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二条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便性、优越性以及并发症。 方法 :选择胃肠道手术病人共 5 5例 ,按序随机分成A、B、C三组 ,A组为鼻肠管组 ,B组为空肠造口管组 ,C组为对照组。A、B二组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 ,在手术后 6h开始均匀输注能全力 ,分别记录术中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的放置时间、观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临床表现 ,并分别测定肠内营养支持前后病人的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营养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A组术中放置鼻肠管时间为 (2 9.2± 5 .6 )min ,B组术中经空肠穿刺放置Flocare可裂式空肠造口管时间为 (7.2± 2 .3)min ,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A、B二组均比对照组快 (P <0 .0 1)。A组应用能全力后有 1例胃癌行根治术病人因腹痛、腹胀 ,不能耐受 ,中途停止使用 ;2例出现恶心、呕吐 ,经减慢输注速度后缓解 ;有 8例出现鼻咽部不适及 2例出现肺炎 ,经超声雾化、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B组 1例结肠癌行根治术病人因护理不当导致空肠造口管滑脱而中途停止使用 ;3例出现腹痛 ,经调整温度后缓解。所有病人没有出现腹泻、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肠瘘和代谢性并发症。A组和B组应用能全力后 ,前白蛋白比对照组升高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期问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免疫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全胃根治性切除加空肠造口术后给予辅助静脉化疗的86例胃癌患者按住院号尾号单双数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EN组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至6个化疗疗程结束,每个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7d。对照组于化疗前拔除空肠造口管,每个化疗疗程自由饮食,不予营养支持。检测两组第1次化疗前1d和第6次化疗结束后1d的营养及免疫指标。结果EN组3例因导管堵塞或导管脱落、对照组2例因化疗副反应或经济原因未能完成研究,81例进入统计分析。第6次化疗结束后两组体重均有所下降,EN组体重下降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6.9%±0.95%比11.2%±1.32%,P=0.0000)。与第1次化疗前比较,第6次化疗结束后两组预后营养指数(PNI)均下降,但EN组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4),对照组化疗后PNI显著低于化疗前(P=0.0000),且EN组化疗后PN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0)。第6次化疗结束后,EN组IgG、自然杀伤细胞、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3、P=0.0143、P=0.0000、P:0.0000)。结论术后辅助化疗期间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全胃根治性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及免疫状况。由于病例数少,两组入量控制存在不可控制因素,需要更严格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空肠置管与鼻胃置管两种不同置管方式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状态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并比较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进行常规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鼻空肠置管组)60例及鼻胃置管肠内营养(鼻胃置管组)60例,实施鼻胃置管及鼻空肠置管后,使用肠内营养要素膳和/或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肠功能存在条件下48h内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各项营养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11(APACHElI)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指标均有改善,入院第14、28天,鼻空肠置管组患者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上升幅度均明显高于鼻胃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空肠置管组患者腹泻、腹胀、呕吐、胃内容物潴留及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置管组[5.0%(3/60)比18.3%(11/60)、10.0%(6/60)比21.7%(13/60)、5.0%(3/60)比21.7%(13/60)、15.0%(9/60)比16.7%(10/60)、11.7%(7/60)比48.3%(29/60)、8.3%(5/60)比21.7%(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鼻空肠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胃置管组[16.7%(10/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空肠置管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较鼻胃置管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亚低温状态下临床肠内营养实施是可行的、合理的,与鼻胃置管比较,能明显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较早地达到目标营养治疗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病人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60例,随机分为P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可经口进食。对照组病人经口进食;PN组经口进食+术前化疗期间行PN支持,比较两组病人化疗前后、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病人化疗2周期后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清蛋白(PA)呈下降趋势,与化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而PN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病人化疗2周期后IgA、IgG、IgM、CD4+、CD4+/CD8+呈下降趋势,与化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而PN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3)PN组病人化疗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4)术后第7天,PN组病人ALB、TF、PA和IgA、IgG、IgM、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病人在化疗期间给予PN支持有助于提高其化疗期间和术后的营养状态,减少免疫功能损伤和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新生儿高位消化道畸形手术矫治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85例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梗阻新生儿术前、术中和术后诊疗过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开展早期肠内营养将患儿分为两组,术中经鼻放置肠营养管、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 =37],术中未放置肠营养管、待胃肠功能恢复开展经口喂养组(对照组,n=48);比较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和时间、住院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术后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疾病分布、营养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手术时间(110.5±14.9) min、术后经口喂养时间(11.7±4.2)d与对照组(110.0±15.3) min、(12.3±2.9)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71、0.508,均P>0.05);EEN组术后初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50.1±16.6)h、(17.9±6.0)d、(14.5±5.5)d,(19.4±6.2)d,均比对照组(60.4±21.3)h、(21.3±7.5)d、(17.8±7.5)d, (23.1 ±8.3)d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20 022.7±4 615.1)元与对照组(23 036.4 ±5 877.7)元比较显著减少(t值分别为2.885、2.238、2.281、2.266、2.567,均P<0.05);EEN组无肠穿孔、肠扭转、堵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无呕吐、胆汁淤积发生;对照组术后功能性肠梗阻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呕吐、胆汁淤积发生率比EEN组显著增加(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年(6个月~3年),两组生长发育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十二指肠、空肠畸形新生儿经鼻肠营养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无创伤,并发症少,静脉营养应用时间短,有助于新生儿肠功能恢复,提高喂养耐受性,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和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需放置空肠营养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此外,选择同期行鼻胃管肠内营养病人43例作为鼻胃管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后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鼻胃管组采取常规鼻胃管肠内营养。比较三组病人手术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人置管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鼻胃管组病人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以及前清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置管前后营养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鼻胃管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内镜下鼻空肠管置管术能有效缩短置管手术时间,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病人置管手术的痛苦。置管后病人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化疗期间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研究。按NRS 2002营养风险量表筛选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62例不可手术的晚期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行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化疗,对照组(n=30)在化疗的同时予营养咨询;治疗组(n=32)在化疗的同时予安素肠内营养治疗,所有病人在化疗前和化疗后行NRS 2002量表评估,观察并记录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化疗结束后评价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化疗结束后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化疗后不良反应和化疗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化疗可改善晚期胃癌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Malnourish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BJECTIVE: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arginine-supplemented nutritional support on nutritional status, immune status, postoperative outcome, and survival in severely malnourished (weight loss >10% of body weight)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surgery. DESIGN: Forty-nin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1) no preoperative and standard postoperative tube feeding, 2) standar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ube feeding, or 3) arginine-supplemente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ube feeding. RESULTS: Patients in both prefed groups received approximately 9 d of preoperative tube feeding, resulting in energy intakes of 110% and 113% of calculated needs (compared with 79%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7). Compared with no preoperative feeding, pre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nutritional status or any of the studied biochemical or immunologic indexes.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53%, 47%, and 59% of patients in study groups 1, 2, and 3 (NS). A trend was seen toward better survival in the arginine-supplemented group (P = 0.15). Secondary analysis showed that survivors had better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 expression on monocytes (P = 0.05) and higher endotoxin-induced cytokine production (P = 0.010 for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P = 0.042 for interleukin 6) at the start of the study than did patients who died. CONCLUSIONS: Nine days of preoperative tube feeding, with or without arginine,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nutritional status, reduce the surgery-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 or affect clinical outcome in severely malnourish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Patients supplemented with arginine-enriched nutrition tended to live longer. Some markers of immune function may distinguish patients with good or bad prognos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风湿性瓣膜病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超声监测GRV组)和B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胃液回抽监测GRV组),分别根据GRV调整营养方案,从而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并发症、营养达标时间和住ICU时间的区别。结果:两组病人在Hb、TP、ALB水平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营养状态优于B组;两组在胃潴留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率更低;A、B两组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分别为(3.02±0.78)d、(4.89±0.69)d,A组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时间少于B组(t=2.278,P=0.019)。A、B两组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10.41±1.98)d、(11.39±1.75)d,A组的住ICU时间少于B组(t=2.384,P=0.015)。结论:床旁超声监GRV可以更准确地指导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改善营养状态,更快达到目标喂养量,缩短住ICU住院时间,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