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线粒体被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对血氧变化极为敏感,在维持细胞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现主要总结线粒体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以及两者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不断上升,二者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OSAS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内皮损伤、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尿酸机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另外,由OSAS导致的血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代谢紊乱也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本文旨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发病后的治疗康复不甚理想,因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尤为重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就要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发病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ERS是一种基本的细胞应激反应,在内源性或者外源性刺激下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定。适度的ERS可通过激活促细胞存活的信号通路使细胞进入适应过程,从而挽救缺血性脑损伤,然而过度的ERS可通过触发多种促凋亡和促炎症通路对多种神经细胞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ERS参与了AS的发生和发展。现就ERS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靶向ER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inlowerlimb,LDVT)是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nfarction,CI)严重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CI并发LDVT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文献报道,CI患者LDVT发生率为22%-75%不等。LDVT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常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CI患者LDVT发生,是降低CI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也是近年来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大量免疫细胞涌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免疫炎症反应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损伤机制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当前有关免疫调节剂干预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继而提出脑卒中临床试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脑卒中免疫治疗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对219例缺血性脑卒中与心功能减退间关系进行了年龄分组的对照比较,结果发现,心功能减退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极为密切。冠心病,房颤、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瓣膜病变的发生率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升高(P<0.05~0.01),且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在老年人房颤既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又可与其它心脏疾病伴随。冠心病是产生房颤的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0%~([1])。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所致~([2]),90%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本文就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病率。方法分析285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和高危因素。结果 (1)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96.9%有明确病因,3.1%病因尚不明确。(2)中年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疾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病因(P0.01);青年组中,其他原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比例较高(P0.01)。(3)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P0.05),中年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症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有关,控制原发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降低中青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视关联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大约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IS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已跃升至人类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给家庭、社会及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70%~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时间就是大脑"的治疗观念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因此早期治疗、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最重要治疗原则,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里程碑,它为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供了可能,在其被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20余年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其发病率及复发率高,是致死、致残率日益增长的非传染性 疾病。研究表明microRNA-125(miR-125)可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miR-125 的表达与 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的预后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现就miR-125 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显著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风险。在美国,每年有大约6000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发诊断病例,约150000人死亡,300000人致残疾~([1])。此外,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医疗负担与卒中相关,2010年仅美国卒中的总费用(直接和间接)达739亿美元~([2])。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一直是广大学者及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欧美国家和我国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中,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5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时间以6:00-8:00最多,占21.9%,与其他时段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清晨发病率最高,其发病机制多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低,但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产妇的自身疾病关系密切,已有报道[1]证实,妊娠期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畸形等疾病均是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原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特别是无创诊断方法,作者采用ELISA法检测了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妊娠相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后微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濒死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内皮细胞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后微血管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约70万人死亡或残疾[1],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包含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导致神经细胞再灌注损伤,因...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的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干细胞制备技术的进步以及众多动物实验的开展,NSC的研究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2016年,第1项人源性N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已发表。本文从NSC的治疗机制、临床级细胞制备、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这4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回顾N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历程,为今后开展更多的N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文献[1]报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持续脑电监护,及时评估脑缺血的状态,评价治疗效果、预防院内二次损伤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的脑电监护技术主要涉及常规脑电图(EEG)和定量脑电图(QEEG).现就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指导治疗、预防卒中后癫痫、评估预后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和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然而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预防策略尚不明确。文中总结了关于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证据文献,旨在梳理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及知识空白,以及解决以上问题的潜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