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报道改进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利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在外踝与源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及踝周血管网的逆向吻合,将转轴点下移,设计切取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23例,皮瓣面积最大12 cm x 13 cm,最小5 cm×4 cm,逆行穿支血管蒂长5~10 cm.皮瓣完全成活21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血管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江渟  郭风劲  周业金 《骨科》2011,2(2):76-78
目的探讨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分析失败病例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血管蒂,行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和足外侧软组织缺损20例。结果 18例皮瓣成活,皮瓣质地优良,随访6~12个月,外观及功能满意。2例出现部分坏死,延误治疗。结论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该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但病例选择不当,就会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腓动脉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升支为蒂19例,以其降支为蒂6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0cm×9cm~4cm×3cm,皮瓣面积11cm×9.5cm~6cm×5cm。结果 23例皮瓣完全存活,另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瘀血。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蒂部无臃肿。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6例逆行岛状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观佳,功能好,无需二次皮瓣整形。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皮下脂肪少、质地好、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可较好地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逆行岛状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后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岛状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5例足后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受区创面面积4 cm×5 cm^6 cm×12 cm,皮瓣设计面积5 cm×6 cm^7 cm×13 cm。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2年。15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弹性好,外形美观,踝关节功能恢复好,患者满意。结论应用逆行岛状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后跟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与质地良好,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足后跟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不同穿支蒂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前足底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8例,采用不同穿支蒂足内侧或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4例前足底内侧软组织缺损,采用以足底内侧浅支在第一跖骨颈的穿支为蒂的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2例前足底中部软组织,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或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的穿支为蒂的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2例前足底外侧软组织缺损采用足底外侧终末穿支或足底动脉的穿支为蒂的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7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术后部分坏死,将坏死皮瓣清除后经扩创,肉芽生长良好后,取髂腰部带真皮下血管网皮肤植皮.有5例患者经4~6个月随访,皮瓣血供良好,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至6~8mm,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另3例失访.结论 采用不同穿支蒂足内侧或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底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应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外踝上5~7 cm或9~11 cm皮支穿出部位作为旋转点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临床上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其中创伤致软组织缺损20例,热压伤4例,贴骨瘢痕2例.电烧伤2例.皮瓣切取范围8 cm×6 cm~20 cm×14 cm.供瓣区拉拢缝合2例,游离植皮26例. 结果 术后28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修复前足皮瓣远端边缘有1.0~1.5 cm皮肤坏死,经换药伤口愈合. 结论 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血供可靠的皮瓣,切取方便,供瓣面积大,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以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11例足背及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远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9 cm×9 cm,最小5 cm×4 cm。结果11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时间2~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需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切取以外踝上穿支或其降支为蒂,经其升支、胫前动脉皮穿支及腓浅动脉跨区供血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于临床应用17例,最远修复至第2、3趾基底部及第5跖骨头负重区,最大切取面积20 cm×8 cm;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皮瓣神经血管丛粗大而丰富,蒂部供血确切,旋转修复距离可达足趾,适用于涉及足前部的足背中、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皮瓣修复致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创面修复:以腓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5例,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8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供养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9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5 cm-30 cm×20 cm.结果 32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均经换药后痊愈.32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与足背部受区相似,无溃疡发生,有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5-10 mm.患者步态行走正常,均表示满意.结论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并重建肢体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的解剖特点,以及修复足前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20条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观察其跗外侧动脉、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腓浅动脉等血管的分支、走行和吻合.据此设计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对8例足前部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前部缺损范围5 cm×4 cm ~ 9 cm×5 cm.供区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胫前动脉穿支、腓浅动脉相互吻合,在足外侧、外踝前、小腿前外侧形成一条纵行血管轴.皮瓣范围6 cm×4 cm ~ 10 cm×6 cm.结果 术后8块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无溃疡发生.患者能自由行走.结论 以跗外侧动脉为蒂切取小腿前外侧皮瓣,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蒂长,可修复足前部任何区域,供区损伤小.  相似文献   

13.
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提供一种新型血供来源的皮瓣。方法根据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行径、分支、分布及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设计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修复足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3cm×9cm,最小8cm×6cm。结果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在踝部的4个分支(外踝前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经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支吻合,可以满足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需要。临床应用中,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有远侧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小腿内侧穿支远端蒂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外踝上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8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例,掌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蒂部减张瓣呈梭形或圆形,面积为1.0 am×1.0 cm~5.0 cm×3.5 cm.结果 28例皮瓣术后血运良好,无肿胀、淤血,全部成活,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供区均一期愈合,疗效满意.结论 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是可行的.可有效地防止蒂部血管受压或血管网破坏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是一种可靠的预防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皮瓣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以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引导下,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足背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 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于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13.5 cm×3.0 cm~8 cm×3 cm,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前下方0.5~1.5 cm处.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远端不同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小腿下段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优选5种不同的小腿远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外踝后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腓动脉高位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腓动脉外踝前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 ×4 cm ~ 14 cm× 12 cm.结果 除了1例腓动脉外踝前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之外,其余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患者获得1~36个月的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为满意,供、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也较为满意.结论 根据小腿下段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小腿远端不同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皮瓣加以修复,多能以供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受区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 2 6例。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 4~ 7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 2 6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 ,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1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8~52岁,平均3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坠落伤2例,慢性溃疡1例,烫伤1例.在患肢小腿外侧区沿腓动脉轴线设计皮瓣,术中游离包含于皮瓣内的1~3支腓动脉穿支,于腓动脉穿支近端结扎切断腓动脉及静脉,向远端游离至外踝尖上约5 cm并以此为旋转点,连同皮瓣向远端逆行转移覆盖足踝软组织缺损区.切取皮瓣范围为10 cm×5 cm~25 cm×15 cm,血管蒂长6~17 cm.结果术后10例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局部回流不畅、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获5~14个月(平均9.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营养皮瓣血管蒂长,蒂部细小易转移而不易受压,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皮肤质地良好,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进外踝上穿支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外踝上穿支升支为血管蒂,结扎其降支,在小腿外侧以腓动脉皮支穿出点连线为皮瓣轴线设计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7 cm×12 cm~16 cm×23 cm,穿支血管蒂长1.6~2.8 cm。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肤色与周围相近,略臃肿,外观较为满意,创区功能恢复好。结论解剖研究为临床外踝上穿支皮瓣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经改进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为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实用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