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苗  黄旭梅  林斌 《浙江医学》2003,25(7):403-404,409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方法 监测CA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 (I组 )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 (Ⅱ组 )患者和颈动脉正常 (CAN)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 (24hMSP)、白天平均收缩压 (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P)、24h平均舒张压 (24hMDP)、白天平均舒张压 (dMDP)、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P)。 结果 CAS组及Ⅱ组的24hMSP、dMSP、nMSP均高于CAN组 (均P<0.05) ;Ⅰ组nMSP、dMDP、nMDP高于CAN组 (P<0.05) ;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AN组 (均P<0.01) ,而舒张压的各项测值与CAN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单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可导致动脉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3.
何皓 《广东医学》2008,29(11):1864-1866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和颈动脉正常组(CAN组)患者的凌晨血压增高值、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平均脉压和凌晨脉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的凌晨血压增高值高于颈动脉正常组(CAN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的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平均脉压和凌晨脉压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CAN组)(P<0.01)。结论凌晨血压增高、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平均脉压以及凌晨脉压增高是造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73-974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变化。方法:依据B超颈动脉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共102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间24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24h收缩压负荷值、24h舒张压负荷值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升高以及夜间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负荷值的升高可加剧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李羽  杨晓霞  王庆霞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223-12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形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4例健康人(健康组),其中高血压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CAS组)两个亚组,同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两个亚组,对各组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IMT-max)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杓型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IMTmax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CAS的发生与动态血压变异形态的改变有关,可能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CAS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压变异(BPV)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25例伴CAS的EH患者(CAS组)与9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的EH患者(NCAS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不同性别之间CAS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 <0.05);CAS患病率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相关(P <0.05);CAS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24h收缩压标准差(SSD)、24h舒张压标准差(DSD)等动态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 SSD均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19,1.587,均P<0.05). 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BPV具有相关性,尤其是与24 h SSD独立相关,加强动态血压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建新  鲁跃华 《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目的:了解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特点及血脂异常等羔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否有差异,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男性患者比率、平均年龄、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ABPM所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对CAS病变形成的影响更明显,男性比女性、年长、血脂异常程度愈重,对CAS痛变形成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非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进行分析,探讨非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诊断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非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对入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PBCV)、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并分析两组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冠状动脉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r=0.075)、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r=0.090)、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r=0.628)、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r=0.708)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血压变异性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均与SSS值之间呈正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0.028,0.033,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非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冠心病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征,血清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态血压参数、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7月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入选患者共243例(平均年龄76.2岁,男性84.0%),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测、颈部动脉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血压昼夜波动情况分组,分析各组临床及动态血压特征;分析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血清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动态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高血压多表现为夜间血压增高,晨峰现象明显。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节律(β〈0.001,P=0.008)、晨峰(β=0.025,P=0.003)呈正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独立相关(χ2=5.435,P=0.020);年龄、血清尿酸、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独立相关(χ2=36.578,P〈0.001)。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血清尿酸水平是影响血压昼夜波动的重要因素。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密切相关,未发现血清尿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夜间收缩压水平升高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14例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血糖、血压、吸烟等临床指标。根据冠状动脉CT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非狭窄组,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和各血压变异性参数的差异,分析血压变异性参数与冠脉病变程度(SSS)的相关性。结果年龄、LDL是显著性影响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HDL则是显著性影响冠脉病变的保护因素(P〈0.05)。相比冠状动脉非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组的24h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和白昼收缩压标准差明显升高(P〈0.05)。年龄和24h舒张压标准差与SSS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和范围增大,血压变异性显著升高。结论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及SSS评分密切相关,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蓉  陈斐  陈骏  吴宇静 《右江医学》2014,42(5):550-55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比分为A(非杓型组)、B(杓型组)两组,并设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C组),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24h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并比较,分析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B组、C组明显升高(P<0.01);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以及24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密切,其中dSBP、24hSBP以及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  相似文献   

17.
张彪  郑亚西 《重庆医学》2015,(25):3550-355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 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特点及其与心肌缺血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检查结果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4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对照组)65例,均采用24 h 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各时段舒张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24 h 和白昼平均动脉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4 h 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相应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分别为 r=0.409,P =0.000;r=-0.306,P =0.008;r=0.615,P =0.000);白昼 TIB 与相应的收缩压、脉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17,P =0.000;r=0.402,P =0.001);夜间 TIB 与相应的收缩压、脉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11,P =0.000;r=0.596,P =0.00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有脉压差大,夜间收缩压的水平较高,舒张压及24 h、白昼平均动脉压水平较低的特点,并且与 TIB 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9.
曹锐红  李献良 《右江医学》2009,37(5):526-52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心电图提示u波倒置者中行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有助于检出高血压。方《丧选取心电图检查提示u波倒置的患者54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U波倒置与24h平均血压、13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24h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者分别为16例(29.6%)和38例(70.4%),夜间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者分别为12例(22.2%)和42例(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正常与不正常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波倒置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未知的高血压患者及已知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欠佳者,以指导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