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坎地沙坦对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坎地沙坦,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胺碘酮与坎地沙坦合用对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士梅 《安徽医药》2010,14(7):832-83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AF)患者,应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择该科2005年2月~2008年2月的70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在AF转复后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口服胺碘酮,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治疗组35例给予包括坎地沙坦的降压药物,观察12个月。结果治疗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AF,可在降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非心脏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心律维持中的作用.方法:1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54例,B组56例.A组仅给予厄贝沙坦+胺碘酮治疗;B组在给予厄贝沙坦+胺碘酮治疗的同时联合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终点为房颤动转复后至3、6、12个月时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及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B组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的维持比率在3月时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86.54% VS 82.35%,P>0.05),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与A组相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至6、12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率高于A组(82.69% VS 62.75%;78.85% VS 60.78%,均P<0.05),同时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也低于A组(P<0.05).结论:在胺碘酮、沙坦类药物治疗非心脏瓣膜病所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同时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其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口可能优于仅使用胺碘酮及沙坦类药物,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用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疗效。方法6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00% VS 53.3%,P<0.01),至6个月时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3% VS 73.3%,P<0.05)。结论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用转复心房颤动并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对比两种目前临床治疗心房颤动的常用药品的剂量疗效,提供临床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门诊心房颤动患者344例,随机按每病种分成两组,分别服用索他洛尔与胺碘酮,调整用药剂量治疗并观察12个月.结果 索他洛尔组与胺碘酮组各为172人,索他洛尔组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45人,转复率26.2%,复发5例,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88.9%;胺碘酮组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41人,转复率23.8%,复发2例,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95.1%.结论 索他洛尔组治疗心房颤动的转复率略高于胺碘酮组,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组高于索他洛尔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1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用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仅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转复窦性心律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7.29%和67.71%;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32.29%和39.5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使窦性心律转复率升高,不良反应少,预防复发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效果。方法9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房内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治疗后1、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SBP、DB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0.43%、84.78%,均高于对照组的54.35%、5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时,采用胺碘酮联合螺内酯治疗,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转复后的窦性心律,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心房颤动复律转为窦性心律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各31例。比较2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结果胺碘酮组在治疗1、3、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均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临床诊断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阿司匹林、胺碘酮口服,心室率快者加用美托洛尔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窦性心律转复率,转复后维持率、Q-T间期改变等。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维持窦性心律16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维持窦性心律9例。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纤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7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给予胺碘酮、胺碘酮加贝那普利治疗,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左房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窦性心律维持及左心房内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1.
方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68-569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观察组给予口服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总的有效率73.9%,观察组总的有效率78.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平均心室率相比(112.0+15.2)VS(86.1+11.2)min和每次房颤发作时持续时间相比(18.6+3.2)VS(12.1+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能有效的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窦律;对不能转复者也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和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与胺碘酮联用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36例年龄〉6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68)和胺碘酮+坎地沙坦组(Ⅱ组,n=68),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9%,与Ⅱ组(9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1.2%,65.2%,60.6%,Ⅱ组分别为88.1%,86.6%,82.1%,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个月后,I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Ⅱ组(P〈0.05)。结论坎地沙坦与胺碘酮联用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福辛普利,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有效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药物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9例,单纯服用胺碘酮),联合治疗组(40例,服用胺碘酮及缬沙坦),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组为64.3%,联合治疗组为81.4%,左房内径胺碘酮组为(40.12±10.6)mm,联合治疗组为(34.10±10.11)mm,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且明显抑制左房扩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胺碘酮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在转复房颤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胺碘酮+厄贝沙坦)和对照组(胺碘酮),口服给药,疗程均为1年.比较治疗后2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有显著性缩小(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率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与胺碘酮单用治疗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方法对入选91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通过短期(〈2个月)的观察,去除不适应继续长期观察者12例,分为单用胺碘酮组(N=30),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组(N=49)。治疗观察2年。统计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进行比较。结果二年观察后单用胺碘酮30例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1.2%,胺碘酮联合应用替米沙坦49例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2.4%,两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长期治疗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缬沙坦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8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类药物],治疗组40例给予缬沙坦降压,1个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非瓣膜病阵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组,各55例,2组都服用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减为400mg/d,第3周减为200mg/d,然后200mg/d维持,联合组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有3例退出研究,治疗6个月后2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2个月后联合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5.61±1.78)mm,小于胺碘酮组[(37.23±1.58)mm](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32%、87.65%,低于联合组93.86%、8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5.32%显著大于胺碘酮组72.18%(P〈0.05)。结论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董红  郑美容 《海峡药学》2013,(6):115-116
目的研究胺碘酮结合福辛普利治疗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结果,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方法针对我院2000年以来接收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选取符合条件的病例25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胺碘酮治疗,治疗组采用福辛普利结合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和的内径差异。结果经过为期一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且窦性心律维持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的比较差异(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发现,采用福辛普利结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