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腋神经损伤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效果也各不相同。多要牺牲相邻一条神经功能来进行神经修复。目的: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设计:以神经干走行方向纵向观察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及本院收治的6例患者。方法: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主要观察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分支数量、毗邻关系以及测量各神经支的口径。根据解剖学特点,前瞻性地应用于临床6例,术后进行随访,定期检查腋神经肌力。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察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肱三头肌长头支与腋神经相隔于长头本身,转位方便,其横径与腋神经前、后支横径相近,便于吻合。临床应用6例,术后经随访6~16个月,4级以上肌力5例,3级肌力1例,伸肘无影响。结论: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术式简便,容易操作,适用于臂丛部分损伤、肱三头肌正常的腋神经瘫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腋神经损伤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效果也各不相同,多要牺牲相邻一条神经功能来进行神经修复.目的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设计以神经干走行方向纵向观察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及本院收治的6例患者.方法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主要观察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分支数量、毗邻关系以及测量各神经支的口径.根据解剖学特点,前瞻性地应用于临床6例,术后进行随访,定期检查腋神经肌力.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察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肱三头肌长头支与腋神经相隔于长头本身,转位方便,其横径与腋神经前、后支横径相近,便于吻合.临床应用6例,术后经随访6~16个月,4级以上肌力5例,3级肌力1例,伸肘无影响.结论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术式简便,容易操作,适用于臂丛部分损伤、肱三头肌正常的腋神经瘫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腋神经损伤后致三角肌麻痹,上肢外展功能受限,其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采取后位入路的神经移位移植方法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3例腋神经损伤且无任何恢复征象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4(18~55)岁,三角肌肌力为M0或M1即三角肌功能完全丧失.采用后入路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将桡神经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修复肩外展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肩外展功能恢复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经21(6~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的术后感染及血肿,肩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三角肌恢复M4以上肌力7例,M3肌力4例,M2肌M1肌力各1例,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到85%,均末出现伸肘功能障碍.说明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恢复三角肌功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方法,且本术式适用于臂丛神经部分损伤、腋神经损伤及严重的四边孔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追踪测量供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起源,长度及外径等指标,为临床神经移植选材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供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分离68侧自愿捐献的成人上肢(局解用尸体),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血供来源等,并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倍)追踪观察了供给桡神经浅支的动脉起源部位、长度以及外径等。结果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可分为3种类型,即A型:来源于桡动脉4例;B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48例;C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16例。桡神经浅支上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8,108,7条,中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95,3,15条,下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6,0,14条。结论桡神经浅支上1/3段血供丰富,是临床上取材方便,应用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6.
7.
桡神经浅支血液供应解剖学研究与神经移植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追踪测量供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起源,长度及外径等指标,为临床神经移植选材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供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分离68侧自愿捐献的成人上肢(局解用尸体),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血供来源等,并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倍)追踪观察了供给桡神经浅支的动脉起源部位、长度以及外径等。结果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可分为3种类型,即A型:来源于桡动脉4例;B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48例;C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16侧。桡神经浅支上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8,108,7条,中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反动脉、肌动脉分别为95,3,15条,下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6,0,14条。结论 桡神经浅支上1/3段血供丰富,是临床上取材方便,应用理论的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同时应用端侧吻合的方式重建供区功能的疗效.方法 采用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同时应用端侧吻合的方式重建供区功能34例,观察供区及受区的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12~24个月随访,受体桡神经功能恢复,优23例,良5例,可6例,优良率82.53%;供体神经感觉恢复,优2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12%.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神经缺损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麻醉一针法阻滞,对单纯尺侧手术患者效果完善,而对尺桡侧手术的桡神经阻滞效果欠佳.作者试用腋动脉上、下侧两点穿刺法,其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犤1犦,而其中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从而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我院自2003年运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7岁,7年前发现右颈部拇指大小肿物,无疼痛,不伴右上肢麻木,进行性增大,右手伸指渐困难;既往无特殊疾病.查体:右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度正常,右掌指关节屈曲畸形,右手内在肌萎缩;右尺侧腕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肌力0级.超声:右锁骨上区臂丛神经走行处7.6 cm×7.0 cm×4.2 cm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无细胞基膜管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效果.方法 正常鼠坐骨神经用非变性生物剂处理后得到无细胞的基膜管,桥接鼠坐骨神经 20 mm缺损.实验分 3组无细胞基膜管移植组(A组);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术后进行肌电图、组织形态学及图像分析仪检查.结果 A组再生神经有大量轴突通过移植体,术后 2个月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及波幅低于 B组(ta=2.101, P< 0.05; tb=5.00, P< 0.05), 3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髓鞘厚度在术后 3个月时亦低于 B组,有显著性差异(ta=5.68, P< 0.05).轴突直径及数目两组无差异.结论 无细胞基膜管移植体能支持轴突的生长和雪旺细胞的迁移,是一种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腋路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30例ASAⅠ级行手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116例,按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操作;B组患者114例,采用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肌颤搐强度、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麻醉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操作时间短(P<0.05)、肌颤搐强度明显降低(P<0.01)、患者对麻醉满意度增高(P<0.01),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低电流神经刺激器定位操作简便、肌颤搐强度低,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177;0.05)mm,C5神经根为(0.66&;#177;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99.60&;#177;22.61),(134.40&;#177;30.62)个,t=8.26, P〈0.01]。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1.38&;#177;0.40),(2.88&;#177;0.62)μm,t=19.35, P〈0.01]。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0.92&;#177;0.22),(1.75&;#177;0.61)μm,t=5.98, P〈0.01]。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